鼓励生育,西部开始?

作者:邢海洋

放开三孩后,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攀枝花第一个站出来拿出真金白银,二孩、三孩每个月500元补助,直到孩子3岁,也就是每个孩子补助1.8万元。鼓励生育要从小城开始?

在全国范围内,攀枝花并不是一个人口衰减很突出的城市,六普到七普,这个百万级别的三线小城人口减少不到2000人,在四川省内都不显山露水。作为对比的是,德阳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6万人。和鹤岗、阜新、齐齐哈尔乃至个旧等房价几万块的资源型城市相比,攀枝花似乎更没理由焦虑。但身处横断山脉的大山之间,周边的凉山、丽江、楚雄、大理、昭通等人口都在增长,攀枝花颇有潜力可挖,若政策见效,全国很多地区都可借鉴。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鼓励生育,普遍不成功,但也有成功的例子。面临少子化的日本在刺激生育上是不惜血本的,甚至连结婚都开始鼓励了,可日本人的单身比例依旧增长,总和生育率还不到1.5%,远没有达到2.1%的更替水平。发达国家靠激励生育达到更替水平的只有法国。如今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8%,2010年曾经高达2.02%。法国之所以能做到,除了拿出5%的GDP用于育儿方面的社会福利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移民生育意愿颇高。作为曾经的殖民帝国,法国在非洲曾广有殖民地,现在则是移民持续涌入。对于低收入家庭,多生意味着靠社会福利生存就有了保障。

鼓励生育,最重要的是有的放矢。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后,家庭不再承担养老功能,人们也就没有了多生多育的经济驱动力。养育子女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精力,而在城市里生活的职业人士,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本来就高,面临育儿压力,他们往往要仔细权衡。对于有一定生活基础和职业基准的职场中人,都不会倾向于多生。其实政府的鼓励生育资金也来自于这部分人的纳税,能给出的奖励金也不会多于他们的税负水平。政府使出浑身解数,也“变”不出更多的资源,也很难激励职场人士多生多育。政府所能做的就是资源再分配。在法国,那些外来移民缺乏职业技能,时间成本更低,反而会被激励到。在日本,贫富差距不明显,鼓励措施无的放矢,也就很难有明显效果。

我们这里,鼓励生育的措施若想见实效,哪里更好呢?这里不妨用数字说话,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几个省份,第一是西藏,人口出生率14.6‰,也就是千人之中当年出生了14.6个新生儿,宁夏次之13.72‰,青海又次之13.66‰。紧随其后的是贵州、广西和福建。不难看出,我国人口出生大省多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意愿更强一些。相对应的,东三省生育率垫底,黑龙江为5.73‰、吉林6.05‰、辽宁6.45‰,还达不到前三名的一半。其次,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直辖市的生育率也普遍偏低。

鼓励生育,我们这里有着相对肥沃的土壤。全国6亿人口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对于低收入家庭,500元的幼儿补助金算得上一大笔收入。即使在攀枝花,热带水果行销全国,可真正拥有河谷土地的家庭也只是少数,更不用说它紧邻的凉山地区,四川省10个贫困县有8个在凉山。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生育规律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富人没有养育压力,倾向于多生,穷人多生也不增加多少成本,也会多生,唯有中间阶层要算计,倾向少生优育。对于生活在西部大山里的人们,养育成本本来就低,再加上一定的鼓励措施,自然会见到实效。

问题是,全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生活在乡村的年轻夫妇已经不多了,绝大多数乡村都是老人留守。那些在城市里打工的年轻人,面临的是高房价、高房租、高考回乡等一系列压力。

攀枝花一马当先的鼓励政策,至今和者寥寥。期待攀枝花的政策奏效,其他地区的扶植政策鱼贯而出。 凉山投资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