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剂量的毒药也有毒
作者:袁越网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叫做“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句话源自一位名叫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中世纪医生,他经常用水银或者鸦片等毒药来给人治病。对方如果质疑他的做法,他就反驳说:万物皆有毒性,剂量才是决定毒性的关键。
从纯科学的角度讲,这句话当然没毛病。氧气是好东西吧?吸多了照样会死人。水是好东西吧?喝多了照样会死于水中毒。
这句话反过来讲也基本成立,即无论多么厉害的毒药,只要低于一定的剂量就没事了。比如说,如果有人把一小勺剧毒的氰化钾倒进游泳池,你仍然可以跳进去游泳,因为氰化钾已经被稀释到安全剂量了。
问题在于,普通民众很容易被这句话误导,对一些危害很大的毒药丧失警惕。比如,现在已经没人敢否认吸烟对健康有害了,但很多人用上面那句话当挡箭牌,觉得只要自己少抽一点就没事,殊不知烟草的致癌性具有累积效应,无论抽多抽少都是有害的。
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UC Riverside)的昆虫学家雅各布·塞卡拉(Jacob Cecala)及其同事们在2021年8月2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卷(生物卷)》(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杀虫剂也有同样的特点,即使只用很少的剂量也是有害的。
科学家们针对的是一种适用范围很广的新烟碱类(Neonicotinoids)杀虫剂,因其对蚜虫有奇效而被广泛地用于食用型农作物的种子预处理。但这种杀虫剂对蜜蜂等有益昆虫同样有害,而最大的危害来自盆栽观赏植物的杀虫需求,因为这种植物的叶片不能有一点点损伤,所以杀虫剂的使用剂量往往非常高。
因为新烟碱类杀虫剂能溶于水,所以一些人相信只要在使用过程中多浇浇水,把杀虫剂稀释一下就没事了。塞卡拉设计了一个实验,发现这个做法很可能是没用的。
科学家们找到一种比较耐旱的观赏植物,按照农药厂商的推荐剂量打了药,然后将其分成两组,一组勤浇水,一组几乎不浇水。因为耐旱的缘故,这种植物不怎么浇水也能正常开花。研究人员先是测量了杀虫剂在浇水后的花蕊上的残留浓度,发现确实降低了很多。之后,研究人员把蜜蜂放进来,让它们采蜜,结果两组蜜蜂的死亡率都接近90%,几乎没有差别。
蜜蜂是群居动物,只要蜂王保持健康,死几只工蜂问题还不大。但北美本地的蜜蜂90%以上都是孤蜂,它们独来独往,自行觅食和繁殖,一旦它们的健康受到影响,整个蜂群的数量和多样性都将直接受损。
于是,塞卡拉决定再拿一种名为“苜蓿切叶蜂”(Alfalfa Leafcutter Bees)的孤蜂做个实验。类似地,研究人员先是用农药厂商的推荐剂量喷浇植物,再把孤蜂放进来,结果这种孤蜂不到几天就全部死光了。之后,研究人员把剂量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重复上述实验,结果这些孤蜂的繁殖能力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最终也几乎死光了。
这两个实验清楚地表明,即使杀虫剂的使用剂量比生产厂家的推荐剂量低很多,照样会对野生蜂群产生致命影响。“但是,这个实验并不是让大家不用杀虫剂,因为有些时候杀虫剂是必需的。”塞卡拉补充说,“这篇论文只是想建议大家尝试使用低毒的农药,或者只在那些蜜蜂不喜欢的植物上使用这些农药。” 杀虫剂植物生命八卦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