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具就没法做人

作者:harps

没有工具就没法做人0一个人如果不是考古学家,很难看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工具和普通的石块有什么分别。制造工具也需要工具,在世界上没有任何工具以前,制造工具是非常困难、需要极高创造力的事。这样一想,人类的祖先真的很了不起。

在文字还写在竹简木片上的时代,书写的人用笔写字,用刀改错,一天下来可能也写不了几片简,留下了个“刀笔吏”的名声。如果当年的刀笔吏有中性笔、涂改液、A4纸,一个个定会欣喜若狂。庖丁解牛,用刀十九年,解数千牛,刀还是像刚磨过一样锋利。战国时代,铁器也很珍贵。用刀去砍骨头以致折了刀刃的差劲庖人,可能要在买刀上花很多钱。到了清代,有点地位的成年男性身上还要带许多工具,取火的火刀火石、进餐用的刀子筷子,都配了小匣小袋,挂在腰带上,藏在怀里,掖在靴筒里。工具人的另一个意义是没有工具就无法做人。

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疫情期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工具数量大幅增加。很多人在家闲着没事干,就买工具摆弄东西收拾房子。美国人特别喜欢逛五金材料店,除了人工贵,不得不自己动手以外,可能也因为其中有一种白手起家的掌控感。整套的钻机、钻头、螺丝刀、扳手,各自躺在大小合适的空槽里,让人看着也开心。人类多少都有点收集癖,收集的东西非常有用,更是别有一种满足感。人类喜欢珍重地对待心爱的工具,就像对待自己的肢体。欧·亨利小说里有一个传奇盗贼吉米·瓦伦汀,是开保险库的高手,他有一套特殊硬钢制成的工具,拔出保险柜的暗码盘就像拔萝卜那么容易。他从监狱里一出来,首先就去取他心爱的工具。小说里说这套工具花了他近一千块钱,几乎等于他打开一次银行保险柜的全部收入。

对于不是传奇盗贼也不是庖丁的普通人,成套的小巧工具对他们也很有吸引力。瑞士军刀把自己包装成多功能工具的巅峰。我最早看到有关瑞士军刀的报道时敬佩得五体投地,觉得它们应该待在博物馆里,根本没敢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买一把。待到真的买了一把功能特别多的瑞士军刀,却发现自己最常用它开酒瓶和拧螺丝。对牧羊人和登山者(这两类人可能构成了瑞士人口的很大比例)来说,它可能真的非常有用;对主要体力活动是敲击电脑键盘的人来说,瑞士军刀的主要功能是观赏把玩。

最近去了一趟百货公司,发现小工具货架可以为我这种日常生活限于用电脑和做饭的人提供野外求生的想象。流落荒野最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一个小铁皮盒子里装着附有安全锁扣的粗尼龙绳、多功能小刀、火柴、好些很大的安全别针,还有一根细细的绳状锯子。可以想象,聪明灵巧的人在荒岛上可以凭这些工具搭起帐篷、生火烤兔子。宅男宅女又需要什么样的工具盒呢?百货公司也照顾到了:一根多接口充电线、一块绒布和一小瓶玻璃清洁液。

本期“生活圆桌”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二期学员 萱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听到萱萱声音的第一耳朵,你一定会有一股清新的听感,她的音色明亮、节奏轻快,很像夏日早上的阳光,很有“听众缘”。作为最勤奋的学员之一,即使训练营结营,她仍然坚持练声和朗读,因此她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播读时的逻辑重音不错、气息也比较稳定,但例如dan/dang等前后鼻音混淆的问题还偶尔出现,另外,朗读时稍有拖沓,因此会有点“唱”的感觉,只要再继续坚持练习,放松心情,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生活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