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甜之乐

作者:黄子懿

乐山甜之乐0作为一个常吃川菜的人,乐山味道让我觉得有些惊喜的是,很多菜都以甜味著称,比如人们熟知的甜皮鸭。正餐中乐山最著名的一道带甜味的菜,当属白宰鸡。生长于乐山的郭沫若曾在《我的童年》中记录着,他1906年从乐山城区小十字附近店铺买来的白宰鸡下酒的场景。他称赞道:“嘉定城的白斩(宰)鸡是最有名的。”“做(白宰鸡)这种小生意的,在嘉定城里差不多处处都是。雪白的鸡片,鲜红的辣油海椒……这样写都禁不住垂涎的津津分泌了。”

乐山的婺嫣街是老城区一条不显眼的老街,隐秘在东大街之外。专做白宰鸡的“蒋鸡肉”店铺开在这条街的一个小店内,店主是55岁的蒋玉洪,做白宰鸡40多年,平日他骑着摩托车游走在乐山各大市场里售卖白宰鸡,看店的是他28岁的儿子蒋敏,也是手艺的传承人。蒋鸡肉的柜台里把白宰鸡分为三部分:去骨鸡肉、带骨鸡肉、鸡皮等。周中的中午时分,一大盆去骨鸡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肉眼看去,这些鸡肉都被一片红油汤汁浸润着,与四川其他地方能吃到的凉拌鸡并无不同。但蒋敏为我们盛出一碗带骨鸡肉后还会再作处理,他先是在上面撒上了一层芝麻,紧接着就是两勺白糖。“不用拌,让糖慢慢渗透下去。”蒋敏说,说罢淋了一勺汤上去。静待两分钟后,我尝之,这白宰鸡,鸡肉滑嫩但不失紧实,只有轻微麻辣,带一抹甜香,比普通川味的凉拌鸡口感更鲜,也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乐山白宰鸡与普通凉拌鸡、麻辣鸡最大不同在于,其汤汁是要单独熬制的,这是其鲜香的来源。蒋敏说,他家每日卖的鸡肉,通常下午2~3点就能卖完。那时候他和父亲就收摊,回家开始准备次日鸡肉。第一步是煮鸡,煮到八九分熟就停火,冷却后取鸡肉,放入冰箱,使鸡肉更紧实;第二天一早开始把鸡肉切片,父亲对鸡肉熟知,能推算出一只多少斤的鸡,大概能切出多少片鸡肉;然后是调汁,这是自家研制的配方,放豆瓣、花椒、白胡椒、白糖、香油、芝麻酱等一起炒香,将调料兑成汤汁,拌上鸡肉,就可出摊。顾客选好后,最后再加芝麻和白糖提鲜。芝麻是炒过的,白糖要选用中颗粒,因为小的容易粘,大的不易渗透。在白宰鸡中,这种糖的作用,能让麻辣慢慢溶解其中。

乐山人爱甜,跟当地物产有关。此地出产甘蔗,制糖业兴盛。美食作家黄江龙对我说,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到农村同学家去做客,当地村民很讲究,喜欢吃饭前喝一口开水,同学的父母给他端来一杯开水,他一看颜色有些发绿,一尝竟是糖水。到了抗战时期,或许是艰苦岁月刺激了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糖的使用变得普及,迁居乐山的武汉大学师生记录着,他们当时乐山老城就能吃到白糖豆粉糍粑、饵饼糖、米花糖等甜食。

那时候,白宰鸡已在城内流行。乐山老城区鼓楼街有一家专营白宰鸡的店,老板叫杨双喜,因其制作考究,生意兴隆,人称“双喜儿”白宰鸡,只可惜在日军后来对乐山老城的大轰炸中,该店被炸毁。共和国成立后,又有一家“周鸡肉”兴起,广受人们欢迎。老板叫周贵明,抗战期间就在售卖鸡肉,后来收了一名弟子兼助理,名叫古双全。

乐山甜之乐1周氏去世后,特级厨师、川菜文化研究专家胡晓远曾拜访过古双全。他在《中国烹饪杂志》上发表专栏,记录自己与古双全探讨白宰鸡的做法。古师傅着重强调了煮鸡和调汁的重要性。比如鸡在下锅煮之前,双腿要用麻绳缠绕,有点类似于缠丝兔的做法,一是为了好看,防止鸡皮在煮的过程中破裂而影响整只鸡的外形;二是保持嫩度,当鸡煮到八九分熟时,捞出放进冷水浸泡,解开麻绳让其紧绷的腿肉松弛而吸水,保持充足含水量,鸡肉才显嫩。至于调汁,那就属于各家秘密了。

古师傅还无奈地说,如今乐山白宰鸡的味道变了,主要是原材料质量变了,鸡不再是过去腿粗的土鸡了。这一点也得到了蒋敏的承认,每当有顾客问他卖的是不是土鸡时,他都会坦承,自己这卖的不再是土鸡,但甜味依旧。甜皮鸭

四川人喜欢开玩笑说,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走出四川。如果这样,那可能也没有一只鸡鸭能成功走出乐山。鸡被泡进了钵钵,而鸭则被做成了甜皮鸭——乐山甜的代表。甜皮鸭是一道卖相和口感都俱佳的美味,一道极好的下酒菜,抽真空包装后可保存数天,发快递到各地,因此在外知名度高,广受各地食客喜爱。节假日在乐山,总能在一些甜皮鸭店门口,看到等待打真空包装带走的食客们。

在苏稽镇走访时,我们也碰上了这样一家店,周记卤味开在苏稽镇区,这里每逢单数天“赶场”(赶集),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摆摊售卖蔬菜和熟食的商贩们,不时有人在周记卤味门口探望。店铺被一层玻璃罩着,这是因为甜皮鸭表层有糖,怕灰尘沾上。单从店铺名可看出,这里不仅卖甜皮鸭,也卖卤鸭、卤鹅,前者显然生意更好。探访期间,前来问询甜皮鸭的人就没停过。“一般就午饭前最多,还有就是晚饭前,因为都是把甜皮鸭当作必不可少的配菜。”店里负责人是26岁的周奇源,他负责售卖,父母在一旁帮忙,不时离开,不一会儿就得从作坊里拿出新鲜烹制出炉的甜皮鸭上架。

在糖的加持下,这些甜皮鸭表层仿佛闪烁着琥珀流光,晶莹剔透。拿一块入口,鸭皮酥脆,鲜甜丝丝,鸭肉紧实,还有一股卤味的陈年香藏在肉缝之中,随着口腔的反复咀嚼而逐渐渗出。与刚上架的热鸭子相比,甜皮鸭是越凉越好吃,尤其是那一根鸭腿,交织着甜脆卤香,却毫无冗余赘脂,鸭肉软润多汁,层层爆破,口感丰富。

周奇源家里一天要卖上100多只鸭子。他带我们去了离店铺近百米远的制鸭作坊,远远闻到一股卤香——一如周记卤味这个名字,甜皮鸭起源于卤鸭。当地人判断一家甜皮鸭好不好吃,往往会看他家的卤味是否同样好。因为简单来说,甜皮鸭的工序可分为卤制、油炸以及刷糖三大步骤。

四川人对卤鸭子都不会陌生,但它是如何在乐山演化成甜皮鸭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乐山人跟其他地方一样,也以卤鸭子为主,最多会在卤水里多加一味甘草回甜。据传后来是一位师傅在卤鸭时不小心打翻油锅,不想浪费鸭子而发明改进了这道美味,但也有人说,正宗的甜皮鸭起源于彭山,彭山当时还是乐山下属一个县。彭山有几位有名的师傅,后来四川商务厅组织他们到乐山开会,这些甜皮鸭师傅被请去献技。那之后,嗜甜的乐山人开始把甜皮鸭抢过来并发扬光大。周奇源的母亲最早就是80年代跟人学做卤鸭子,甜皮鸭兴起后又学做起了这门手艺。

做甜皮鸭,选鸭子很重要。“要用土鸭,土鸭肉多肉紧,也没有骚味。”周奇源说,他们合作的是当地专门的土鸭供应商,土鸭肉眼观之会比普通鸭子大一圈。这些土鸭做好基础清理工作后,就开始卤制,卤制时要加糖。周奇源父亲首先把菜籽油烧热,将捣碎的冰糖放入锅中炒,待其完全熔化时掺入适量开水,制成糖色汁。这时候,还要加入卤制用的香料药包,它被一个纱布包着,里面有中药材与各类香料,各家配方都是秘密,互有不同,用小火熬一个多小时成卤汁后,再将腌渍好的鸭子放入。卤制时,周父不停用叉子插着鸭子翻动,鸭头朝上,“鸭头最嫩,容易煮烂”。大夏天里的工作坊没有空调,卤制流程1~2小时下来,他们满身大汗。

卤制好的鸭子会被放在桌上晾置,控干水分,这些鸭子已可作为卤鸭子售卖。但要成为甜皮鸭,还要经过一道油炸工序。这道工序最初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艺,用滚油一勺勺把鸭子淋熟,后由民间发掘改进后,成了放入油锅中炸熟,待到鸭皮变酥呈棕红色时再捞出,油要用卤制时浮在表面的卤油。周父一边翻着鸭头,一边用叉子把鸭子叉出孔,让其更入味。他卤制、油炸鸭子时,旁边一口小锅里一直煮着饴糖,即麦芽糖浆。鸭子炸好后,周奇源要将这些糖浆挨着刷上去——这也是一道讲究工序,是家庭作坊的特色。很多乐山甜皮鸭连锁店由于量大,如今上糖时是直接放入锅中浸沾。周家选择手工刷糖上去,能让甜味更入味,还会进行清理鸭肾等工作,完工后就直接送到不远的店面。那时候,刚出炉的甜皮鸭还冒着热气。

对于这家人来说,一天100多只鸭子是精心制作的,也是极限了。整个店面加上父母、婶婶在内就四个人,周奇源说,曾有成都的餐饮店家找来,让他们每天提供100多只甜皮鸭,被他们婉拒,确实忙不过来。周奇源最初是在乐山市内做警察,后来家里人忙不过来,就把他喊了回去,他也愿意回去,因为热闹的乐山市区出警非常频繁,极度忙碌。或许,跟家人做甜皮鸭才是最甜的生活。

乐山甜之乐2从周记卤味出来,踩过峨眉河上的茹公桥,就到了苏稽古镇一侧。沿主干道对河场街往里面走上约10分钟,就到了徐凉糕的店。在夏日里,临河的乐山闷热潮湿,为了解暑,来一碗凉糕和冰粉是很多当地人的首选。

徐凉糕是两个门店打通的,满口摆满了小桌和凳子,在节假日总是排着长队。这家店几乎没有任何装修,但几个绿底白字招牌十分亮眼。它的凉糕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至今只主卖三种产品:传统米凉糕、红糖手工冰粉、三鲜手工冰粉,价格分别是3.5元、3.5元、4元,便宜亲民。火爆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好几千碗。

夏天里,卖得最火爆的是凉糕和冰粉。徐家的传统米凉糕,看着像是一个不透明的白嫩果冻,带一点米黄色,店家从备好的一桶凉糕中切出小块后,再淋上红糖。这红糖静止在一个不锈钢水杯里,他们在被晾置后看着与芝麻酱无异。每一碗凉糕切好后,都会舀一勺红糖,淋上凉糕后慢慢浸润。凉糕尝起来有一股米香,用勺子舀食,能清楚地看见其表层的肌理,配上这红糖,有一种绵密软糯的口感,一抿即化。凉糕入口时,口中还有一种沙沙之感,那是黏稠红糖的颗粒,甜而不腻,沁人心脾。

53岁的徐文清是凉糕的制作人。他戴着眼镜,穿着深红色的背心,说话有浓重的本地口音。徐文清父亲是镇里供销社的厨师,80年代开始卖凉糕,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门手艺。凉糕的制作,要先将本地大米浸泡在水中达5~6小时,“把大米充分泡胀”,再研磨成米浆,添加一定比例的石灰水和自来水。然后,他和妻子二人轮流烧水、搅拌米浆,把米浆煮得微微沸腾。这火候极其关键,徐文清至今用柴火烧水,他说是因为天然气火力更集中,搅凉糕时容易焦,而柴火火力分散。凉糕出炉后,会在冷却后放入冰柜。徐文清的店里一共有十几个冰箱存放这些凉糕,取之即用即切。

乐山甜之乐3凉糕那甜甜的浸润,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红糖。红糖是甘蔗经榨汁后浓缩形成的带蜜糖,未经高度精练,几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备受乐山人喜爱,苏稽镇还专有一道红糖饼的小吃。徐文清说,他的红糖是在峨眉地区找厂家特定的,纯正度会比市面普通红糖更高,每周几百斤。红糖到货后,他会手工捣碎后熬制。他强调,好吃的关键在于不要加入其他添加剂,红糖才有沙沙的黏稠颗粒感。他在店里打上标语,郑重承诺不加任何添加剂和色素。“食物最本质的味道,自然就是最香的,其他啥子东西都不要加。”徐文清对我说,虽然这样成本会更高,但会更可口和健康,这么多年他也很少涨价,“我卖一碗就赚1块钱,这足够了。”

与徐文清一样,70岁的陈德钦和爱人黄明宣也善用红糖,做生意同样“佛系”。他们开了一家早餐店,坐落在老城婺嫣街,主卖甜水面。店面连一个店名或字号都没有,只简单写上油茶、甜水面两种产品。听说这家甜水面非常地道后,我一连去了几天都是关门,门口也没留下任何电话。直到要离开乐山的最后一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造访,终于看到了开门的店——原来,老两口前些日子去川西旅游了一圈,昨天深夜才回来。这天虽然开门了,但也不打算卖面,“这几天都不卖,可能周末会做一点”。

平日,老两口一天只卖几十碗面,卖完就收摊,还只收现金。他们均已退休,平日热爱旅游,开店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闲着。面条一般要头日就准备,他们刚旅游回来也没有存货。但见我多次造访,陈德钦奶奶决定把冰箱里的面拿些出来给我做一碗尝尝,这面本是为一个熟客要带到成都去而准备的。

乐山甜之乐4陈德钦做的甜水面,面条宽粗,接近一根筷子,上面覆盖着一层由砂糖、蒜蓉、黑芝麻等组成的深色酱料,这面一拌起来,红棕色的酱汁就渗出来,将面条裹染。这碗甜水面,面条十分劲道,需要多次咀嚼,配上黑芝麻与砂糖调制的浆汁,面条嚼在口中,先是芝麻和蒜的香,紧接着就是一阵适度的回甜。

陈德钦是跟母亲学的这门手艺。她原是煤矿职工,1998年内退下岗后,开始在街边售卖小吃,有一次朋友吃了她的甜水面后,大赞好吃,便劝她卖甜水面。陈德钦做甜水面的关键,首先在于面。她每天准备4~5斤面粉,自己头晚亲自揉,反复揉,常年的劳损后,她手腕不时隐隐作痛,因此如今每天只能限量售卖。揉好面之后是饧面,她饧面的方式是将面粉用手工拉扯成一根长长的粗条,卷着放入植物油,浸泡两小时,让其更加柔韧有劲。

与乐山其他美食一样,甜水面的糖汁酱料就更有讲究了。甜水面的甜,主要来自红糖。每天早上,陈德钦的老伴黄明宣就要帮她拌料,将一块块红糖切小块再捣碎。俩人会在红糖中加入高筋面粉、酱油熬煮,这其中的比例和火候把控,都是近20年的经验。先是微火,再是大火,最后再调回微火收官,熬制好酱汁后再捞出过滤,配上自制蒜蓉、黑芝麻,最后就成了这道香中带甜的早餐。

老两口也反对在食物中添加任何色素与添加剂,哪怕是熬制秘酱时。“最天然的味道才最香。”陈德钦说。

(感谢陈晓宇、唐佳对本文的大力帮助) 美食红糖凉糕白宰鸡四川凉糕甜皮鸭甜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