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4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近年来,“饭圈”丑闻事件频频曝光,诸如后援会送礼、买热搜流量、粉丝“互撕”等,导致“饭圈”文化走向畸形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后果。几个月前的“倒奶打榜事件”揭露了选秀节目背后的黑幕,选秀节目彻底沦为“金钱游戏”,并造成严重的食物浪费,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这也是引发监管风暴的导火索。
之前,国家网信办已多次要求打击诱导未成年人打榜应援、刷量控评等行为,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此类事件并未禁绝,仍然时有发生。此次整治“饭圈”乱象被纳入2021年“清朗”专项行动,就是为了规范娱乐产业,严肃治理网络环境,消除教唆粉丝过度消费、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和现象,规范粉丝群体的网络行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饭圈”乱象产生的一大原因,乃是网络平台、娱乐节目制播单位和赞助厂商的不当逐利行为所致,为了达到吸引流量、赚取暴利,故意制造各种话题,诱导粉丝对立、攻击,制定“花钱投票”机制,引诱粉丝无度消费。同时,“饭圈”乱象的背后,许多粉丝为了一睹偶像真容,不听劝阻,声称“拍不到明星我就不下来,除非你们把他请出来”。追星本是个人自由,他人本无权干涉,但是追星也要恪守底线,不能冲昏了头脑,仅凭一股激情,而忽视追星背后的风险。
在青春期阶段,一些年轻人对追星的认知与社会大众存在偏差,容易沉迷于一个封闭的圈层里。因此,对于“追星族”的非理性行为,社会大众不必过于苛责,但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其健康、理性追星。那些占用大量公共资源的明星,更应该在倡导良好道德规范上做出表率。对于违规甚至涉嫌违法的艺人,相关部门应当“零容忍”,不能让有关明星艺德的话题讨论成为“老生常谈”。
整治“饭圈”乱象要实施精准打击,一方面严厉约束网络平台、节目制播单位和赞助厂商,要求其在法律和行业规定的范围内,严格要求艺人,进行规范化经营;另一方面则需严厉打击“黑灰产业链”,压实平台责任,引导粉丝理性追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读者 江德斌)
拒绝开店的桥头理发师
我家小区附近有一座广场公园,每到傍晚,各种吹拉弹唱跳的人成群结队。公园旁的桥头上,也总会有一个熟悉却永远看不清脸的身影忙碌着,我叫他“桥头理发师”。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只要不下雨,遛弯儿时总能看到他挂牌出摊,给附近的大爷大妈们理发;之所以看不清脸,是因为到了晚上,他永远头戴一顶剃头灯,光总照在别人的脑袋顶上。
有一天,因为晚餐吃得有些晚,我和老公遛弯儿的时间也比平时晚了很多。没了广场公园的热闹,我们索性沿河遛到了不远处的一座桥墩下,头顶是时不时呼啸而过的地上铁。
在桥墩下,借着路灯的光亮,我突然看到了一张长长的沙发。犯懒的我跟老公说“我要坐会儿”,可靠近了,我又不敢坐,因为沙发上还有一些衣服、被褥等东西……这里有人吗?我打量四周,看到一个纸牌子上清晰地写着“理发,10元”。
突然,从桥墩后面走出来一个人,脖子上挂条毛巾,一手拿着牙刷,一手拿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的搪瓷缸,说道:“要想理发,我每天晚上在前面公园桥头那儿有摊。”我“哦哦”两声默默走开了。“这不是在桥头理发的那位师傅吗?他怎么住在这里?”当我跟老公嘀咕一连串的疑问后,老公没有说话,我所有的惊讶慢慢变成一点点心酸。
之后某天,晚饭后我们像往常一样遛弯儿,路过桥头,看见理发师刚给一位客人理完发。那位客人站起来拍打着头顶的碎发,捯饬着发型。我从他身边经过,看了一眼,心中默赞了一句“理得还不错”,就慢悠悠地走开了。大概半小时后,在回家的路上,我远远看见那位客人还在理发师的摊上。客人夹着一个黑皮包,双手交叉环于胸前,颇有一副当老板的架势。途经理发摊时我听到了两人的对话——“我给你开个店怎么样?”“过惯了现在的生活,朝九晚五太拘束,过不惯啦……”
之前我还在为理发师桥下那个“家”而心酸,此刻深感自己定义生活的狭隘。毕竟不是生活让理发师无从选择,而是理发师选择了他想拥有的生活。说帮理发师开店的那位客人,我想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再之后,桥头另一端出现了一位新的女理发师。从此,二人好像有了某种默契,男客人归他,女客人归她。不同的是,收摊后,男理发师走向桥墩,女理发师骑自行车走了。(读者 芝戈)“变味”的垃圾分类
恰逢暑天,小区的垃圾分类改革措施开始落地。微信群里、小区过道里,随处可见街道的文件和物业公司的通知。因为此事涉及家家户户,所以讨论非常热烈。按照既定方案,原先摆放于各个楼层的垃圾桶将会被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在负二楼车库里集中设置垃圾分类区。该方案一出,立马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有:一是将垃圾桶集中放置在负二楼车库里,直接导致了扔垃圾的路途增加;二是人们把厨余垃圾从家里转移到车库集中点时,容易对楼层过道、电梯的环境造成影响;三是车库里空间密闭,空气很难流通,垃圾集中在这里,空气将会非常不好。
基于以上考虑,小区业主们纷纷展开行动,向物业、社区和政府平台反映情况。与此同时,热心的业主们也想出了办法,获得较多支持的大概有三种:其一是不撤销每个楼层的垃圾桶,将楼层的垃圾桶由此前的一个,增设为几个分类的垃圾桶,这样便于住户及时分类处理垃圾;其二是将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设在小区某个较为偏僻但通风良好的地方;其三是为每家增配一个简易的垃圾处理桶,再转运到集中投放点。
然而,大家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先讲一番大道理,然后更加明确地提出,垃圾分类是必须落地的政策。唯一见效的就是,在大家的建议下,物业又在负一楼车库增加了垃圾投放点。
就这样,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在一片争议声中落地了。楼层的垃圾桶被撤走之后,和邻居们一样,我每天都要用垃圾袋转运家里的餐余等垃圾至车库,过程中确实容易或多或少地漏点油水在路上。到了车库垃圾桶不远处,确实有一股非常明显的难闻气味飘来。更让人揪心的是,放眼望去,垃圾桶盖上堆着大大小小的垃圾袋,垃圾桶周围也扔着各种各样的垃圾袋,每个垃圾桶周围都流着污水,这又直接导致垃圾被丢在了离桶更远的地方。
有业主将此景拍照发在了群里,引来一片争议。有的从提高业主的自身素质角度思考,有的从增加清洁频次的角度思考,有的从垃圾分类的执行现状与初衷对比的角度思考,以期尽快解决问题。
其实,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垃圾分类确实是一项必须落地的政策,其目的是为大家营造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然而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地措施上,却因为简单的执行或“一刀切”的方法,导致其在一些小区的落地上“变了味”。只有根据不同的住宅业态、不同的小区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行动,及时听取群众的声音,采纳可行的意见,垃圾分类政策才能真正惠及于民。(读者 李利利) 分类垃圾桶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