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中的快乐与欢喜
作者:乌莱暑假里连日高温,到周六稍微凉爽了些,去听了一场讲座,挺有收获,然后在江边溜达一段,再去一家二手书店,碰到自己一直想买的书,然后在书店隔壁吃个面包、喝杯咖啡,乘地铁回家,地铁上人也不多。可以说,这样的大半天过得很开心。也有些不那么开心的事:滨江步道还没完全修好,到头了强行让你转弯;道路拥堵,出租车司机一言不发、急走急停;二手书店里人头攒动,书上都没有定价,要扫码才看得出价钱。
到家后,睡前看看刚买的书,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散文集《感受自由》,最后一篇叫《欢喜》。她说很多人好像都认为,欢喜(joy)和快乐、高兴不一样,欢喜是最高程度的快乐(狂喜、欣喜若狂)。这样的话,她每天都会体会到几许快乐,但她这辈子只体验过六次欢喜,其中三次是在恋爱时。“到海边度假是快乐。一条新的连衣裙给人的是快乐。但在那个舞池里的我,是欢喜。”
大概可以说,好吃的东西让你快乐,哪怕是一个冰棍、一块面包,而心爱的人第一次或相隔多年后给你做的好吃的东西让你欢喜。有心理学家说,欢喜更加强调内心的感受。“当你跟自己的身份和状态和解时,你会感到欢喜。快乐往往是外界的东西引发的,建立在他人、食物、场所、想法和事件的基础上。追求欢喜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因为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依赖于外界的。我们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培养欢喜,所以就去求助于迅速有效的办法,比如看电视、吃大餐、买衣服。”这样定义的欢喜已经很接近于幸福了,也过于贬低快乐了,电视也有制作精良的,大餐也有很精致、实惠的,买衣服也是要讲搭配的。至于与自己和解,也可能是虚假的、暂时的。
扎迪说,她一个日常快乐的源泉是看“他人的脸”,一个姑娘,红头发、大鼻子、绿眼睛,脸上布满雀斑。或者一个体格魁伟的男子,在雨中抽烟,目光敏锐。一个眼睛像猫的十几岁的少年,穿着紧身牛仔裤和叠层鞋跟的靴子,一件灰色运动衫,大摇大摆地走过街道,把整个百老汇街当作他的T型台。我猜这其中的快乐很多来自推测和想象的空间,你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容貌和衣着,要去猜测他的性格、职业。在街上看人的好处是行人的年龄、穿着风格各异,几乎都不重样。网红店、话剧艺术中心附近的人穿得更潮、更另类,一个女孩手腕上有两个字“朋克”,T恤衫上印着“你令我疯狂”。
扎迪说,有了孩子之后你天天都能体验到欢喜,孩子带给父母的不是很多快乐,而是“混杂了恐惧、痛苦和愉悦的心情”。孩子的很多行为你无法预料,他可能突然送你一幅画,或者藏起你的手机,让你欣喜或者让你苦恼。他无论做得好不好,可以说都是你造成的,你会莫名受到夸奖或指责。
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一期的优秀学员 睿南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睿南是第一期训练营中很有潜力的学员,她音色中的暖声很多,听起来知性、温暖,可以说是“治愈女声”。在本次的播读中,她充分展现了自己声音的特长,在有些角色对白上,还有自己的处理细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还需要扩展自己的音域和声音弹性,尝试突破现有的声音舒适区,以更好地创作不同风格的文章和主题。 生活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