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迎“拐点”

作者:邢海洋

7月初,当北京市西城区和东城区最后一批家长接到幼升小报名选位通知时,学区房永远涨、一房解千愁的局面彻底颠覆了。西城区的学区房根本没有名额,东城区是多校摇号,一一对应的优质学区房消失了。

西城区有两个众人艳羡的优质学区,即月坛学区和德胜学区,那里好学校比例高,过去即使房子买得晚也还是有机会进入好学校。可今年,对于去年“7·31”新政实施后买房的人,已经没有了优质教育资源。当然,只要是“7·31”新政实施后买房,就得有这个心理准备。教育部门并非言之不预。去年4月,继海淀区和东城区后,北京三个教育强区之一的西城区推出学区房入学政策,规定自2020年7月31日后,新购房家庭子女上小学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后,这并没有吓退家长们,那里的“老破小”房子卖光后,家长们又买大户型房子,一年时间内凡是学区房,价格至少涨了20%。

家长们之所以迷恋西城区的学区房,是被海淀区的家长们壮了胆。适龄儿童入学,学位本来就是有顺位的,比如“本片区户口+法定监护人房屋产权”是第一顺位,“本片区户口+四老房屋产权”是第二顺位等。在海淀区,2019年1月1日之后买房的,排在此前的六个顺位之后,是第七顺位。按照今年的入学章程,如果学位充足,还是单校划片方式录取;如果学位不足,则根据填报志愿摇号。通常家长们购房前都会对学位的供给和需求有所调研,虽排在了最后,看似没有选择,但还是能顺利进“牛校”。

这次东城区的派位则是真“多校”,卡在线后的购房者,不再按顺位“入坑”,而是被放在一个随机派位的池子里。

在西城区购房的家长们,当然也是在和命运博弈,他们要赌的,便是海淀和东城模式的二选一。只不过,西城区的购房者算得到开头却没算到最后,那些优质小学干脆对“7·31”购房者关上了大门。其实,如果仔细分析,西城区的学位资源本来就紧张,顺位的入学政策最早就是从这里兴起的,今天的“关门”也有迹可循。但如此决绝还是让人惊讶。此前的优质小学多走扩招路线,一个年级招十几个班级。如今干脆没了优质学位,家长们的大手笔投资换来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花高价买来的却是普通又普通的学位。政策释放出一种信号,那就是教育要公平,先从学区房开始。

各地都在整治学区房,上海的重点高中拿出一半的名额,平均分配到各区县的普通初中,提升普通中学的含金量。但这还不足以抵消优质初中的吸引力,更难打消家长们对普通初中的顾虑。北京海淀区的状况是,那里早就试行了重点高中的“点招”政策,对区域内普通中学给予扶持,但总体上仍不能阻止学区房的炒作。

在“房住不炒”、全国上下都在倾尽全力遏制房价的大背景下,今年年初深圳房价创出了天价,一线城市中的上海、广州房价也在加速上涨,房价调控显得尤其紧迫。教育培训业的整治也处于节骨眼上,教育部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校外教育培训业受到最严厉的监管,多地叫停了寒暑假辅导班。种种信号表明,教育将迎来一场重大改革。而更高层面上,国家刚刚放开了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发展也要有一个廉价且公平的教育环境来配套。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区房无疑处在政策调控的焦点上,再严厉的调控都有可能发生。学区房,这一中产阶层的智商税可以休矣。 投资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