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阿密大楼坍塌事故
作者:李秀莉/编辑·贾冬婷
2021年6月24日凌晨1点30分左右,巨大的轰鸣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迈阿密(Miami)海滩的东北角,一个叫瑟夫赛德(Surfside)的小镇上空响起。62岁的布鲁诺·特雷普托(Bruno Treptow)被声音吵醒,他的第一反应是打雷了。毕竟,这个季节的佛州正处于雨季,大风、强降水及雷暴等天气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下。正在他继续猜测是不是闪电击中了建筑物的时候,灯灭了。
第二声巨响很快传来,家里的地板在“移动”。特雷普托试着从震惊中缓过神来,他很快想到了公寓顶层正在进行的建筑施工,他又猜测或许是重型机械把屋顶弄塌了。“我心里想,屋顶正在塌陷。我转向我的妻子,她已经被惊醒了。她说不,不可能。”特雷普托说,“我拥抱了她,我给了她一个拥抱并说:‘听着,就是这样。我们会死的。’”
特雷普托是尚普兰大楼南楼里的一名住户。他们的房间位于八楼的西北角。据《迈阿密先驱报》的报道,这天晚上的几乎同一时间,同一栋大楼的不少住户都被巨响吵醒,同样位于西北角的六楼住户、61岁的阿尔弗雷多(Alfredo)一家已经在这里居住了22年,他后来告诉《迈阿密先驱报》,“我醒来后以为我们只是遇到了一场大雷雨”。他的妻子玛丽安·洛佩兹(Marian Lopez)则以为是地震。九楼,一名老年残疾妇女的看护工打电话给自己的50岁丈夫,称自己“听到了一声爆炸”,“感觉像地震一样”。
直到打开门,眼前的一幕像灾难片现场。阿尔弗雷多看到,邻居家的走廊所在的位置,此时空荡荡,只有滚滚的灰尘、天空和黑暗的海滩。近37米高的垂直大楼的另一半此时已经消失了。特雷普托只看到了邻居家的门框,没有门。一同不见的,还有他熟悉的三个家庭。住在三楼的巴里·科恩(Barry Cohen)是这个海滨小城的前副市长,他和他的妻子奥菲(Ofi)2018年搬来,因为所在楼层比较低,他们看得更清楚,此时,大楼的几乎一半倒塌在地,变成了一堆扭曲的钢筋和破裂的混凝土。
倒塌的大楼是尚普兰大楼(Champlain Towers)的南楼,该大楼建于1981年,据迈阿密设计保护联盟主任(the Miami Design Preservation League)丹尼尔·西拉多(Daniel Ciraldo)说,尚普兰大楼是迈阿密戴德县(Miami-Dade County)在上世纪70年代暂停开发新项目后,在瑟夫赛德建造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当时,瑟夫赛德陷入财务困境,整个小镇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因此该县规定,瑟夫赛德必须先将基础设施升级完成后,才能引进新项目。为了让尚普兰大楼动工,其开发商——内森·赖伯(Nathan Reiber)持有的纳特尔建筑公司(Nattel Construction)于1979年底向瑟夫赛德政府支付了20万美元——这是新建下水道系统成本的一半。西拉多说,随着小镇的基础设施完成升级,该项目的建设很快就开始了。
尚普兰大楼分东南北三处,北楼和南楼都建于1981年,分别有111套公寓和136套公寓,1991年,又建了东楼,共99套公寓,三处大楼都是12层。根据大楼的蓝图,每层楼有10~12个单元。除此以外,设有游泳池、烧烤区、网球场和停车场。虽然已有40年的历史,但即使按今天的眼光,这座建筑的外观设计也丝毫没有过时和老旧之感,乳白色的外墙配以大面积的落地窗,颇有现代感,环绕的露天阳台则正对迈阿密的碧海蓝天。
西拉多说,因为环境优美,濒临海边,再加上美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当年北楼和南楼一建好,就立即吸引了不少国际买家前来。事实上,直至今天,尚普兰大楼在当地的市场行情也不错。本刊记者从房产中介的网站看到,该大楼目前出售的两居室公寓在60万到70万美元之间。今年1月和5月,两套顶楼套房分别以110万美元和280万美元售出。一名曾在迈阿密西南部工作过的中国人告诉本刊记者,这一价格在迈阿密房地产市场中属于比较贵的档次,“我同事在那边有买房,也是这种公寓楼,大概也就40万左右吧”。在他的回忆里,迈阿密沿海的地段比较繁华,分布着不少夜生活场所,“晚上过去都密密麻麻停满豪车”。而美国前总统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Ivanka Trump)和她的丈夫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就租住在离这里只有两个街区的Arte滨海公寓楼。作为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大楼所在的瑟夫赛德小镇常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和游客,小镇上分布着新旧公寓、住宅、酒店、餐馆和各色商店。
这晚,这个风景优美的现代化小镇变成了一片地狱。根据官方通报,当晚,136套公寓中的55套坍塌,之后又有多间坍塌。这136套公寓,除29套为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所有,其余的为个人所有或为个人设立的信托。6月24日下午,当地消防局估计有99人下落不明,至少4人死亡,截至目前,倒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24人,仍有121人下落不明。此次事故受牵连的人中,至少有31个来自拉丁美洲国家的人。包括巴拉圭第一夫人的亲属,以及智利前总统、现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的米歇尔·巴切莱特(Michelle Bachelet)的亲属。
佛罗里达州派出了8个隶属于联邦紧急措施署(FEMA)的特遣队(FLTF1-8),展开现场救援。除了迈阿密戴德消防救援队,即佛罗里达州第一特遣部队(FLTF1),还有南佛罗里达部队、佛罗里达特遣二队,以及来自墨西哥和以色列的救援人员。联邦紧急措施署介绍,每个特遣队由70名专家组成——包括用于帮助嗅探幸存者的犬队。每个特遣队再分解为两个35人的小组,实行12小时轮班制。据官方介绍,这是该州历史上除了飓风灾难以外派出救援规模最大的一次。
美东时间凌晨3点,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州区域协调员率先到达现场。因为大楼里同时有爱彼迎(AirBnB)之类的短租业务,再加上有些家庭只是在冬季来这里度假,因此,大楼刚垮塌时,究竟有多少人被埋其中是一个问号。工作人员只能通过记录停车场内的车牌号确定谁在大楼里。
大火曾一度阻碍救援进度。6月27日晚,废墟内开始出现大火并产生烟雾,救援人员通过泡沫、水等方法控制火情,一直到28日早上,大火才被扑灭。28日晚上,救援队在公寓废墟中挖了一条长约38.1米、宽约6.1米、深约12.2米的壕沟,一方面可以防止废墟内再次发生火情,另一方面,可以使救援人员进入废墟深处,用警犬、声呐、摄像机等进行搜救。救援人员还使用了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国土安全部开发的微波雷达设备,这个手提箱大小的设备可以“看穿”高达8英寸(约20厘米)的固体混凝土,监测到人体呼吸和心跳。
隧道挖好后,搜救人员兵分两路,一路从上方勘察外围,一路从下方挖隧道进入,并使用重型机械将部分材料从瓦砾顶部吊起。
但恶劣的天气也对救援造成了干扰。此时正值佛罗里达州的雨季,瑟夫赛德周五的天气预报显示,受陆上气流影响,有零星的阵雨和雷暴,最低气温80华氏度(约27摄氏度)左右,最高气温85华氏度(约29.4摄氏度)左右。而且很潮湿。风力也相当大,持续风速为10~15英里/小时(约16.1~24.1公里/小时),整个周末的阵风可达25英里/小时(约40.2公里/小时)。救援甚至一度在雷雨天气下被中断。除了与死神赛跑,救援队伍还要应对逐渐逼近的热带风暴艾尔莎(Elsa)。上周五以来,该风暴正在以60英里/小时(约96.6公里/小时)的持续风速向佛罗里达南部移动。由于艾尔莎,佛罗里达州州长上周六宣布,包括迈阿密-戴德县在内的15个县进入紧急状态。预报员表示,风暴中心不会直接影响瑟夫赛德,但该市可能会受到外围带的影响,从周一早上开始,瑟夫德赛就开始有阵风和降雨。
碎成一地的坍塌现场也给救援带来了难度。“碎片散落在各处,而且很碎,非常碎!”迈阿密-戴德消防救援部门负责人艾伦·科明斯基(Alan Cominsky)说,“它们不是大块的废墟,而是被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钢筋固定在一起。因此,如果我们试图提起那块碎片,即使再小心翼翼,那些摇摇欲坠的碎片也会从侧面掉下来并动到堆积物。”他们也试图在关键位置切割钢筋并移除大块钢筋,但必须确保在移除的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东西掉到废墟上。碎片在移动时必须保证坍塌现场整体结构的稳定,以确保所有幸存者有活下来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只是无规律地移动废墟,因为这样可能会带来最糟糕的结果。”目前,工作人员正在使用隧道、钻孔和起重机冲破堆积如山的碎片。
救援仍在继续,但希望越来越渺茫。县消防救援中心人员在6月28日的发布会上说:“找到幸存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位消防队员在匿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救援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听见过幸存者的呼声。但当救援进行到眼下这一步,我们更多需要依靠仪器和救援犬来定位”。周六晚上,参与救援的一名迈阿密-戴德助理消防队长雷德·贾达拉(Raide Jadallah)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视频里称,“我们不一定是要找到受害者,好吗?我们正在寻找人类遗骸”。他同时解释了救援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我们要确保一切都遵循专家的指示”。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缓慢的救援速度也引起部分民众的抗议。据美国有线电视网(CNN)27日报道,一位母亲称担心她在坍塌中失踪的26岁女儿,她迫切敦促官员做更多的工作。“4天过去了,不可能连一个活人或死人都找不到。”她说,“我知道你们正在尽力,但这还不够。”6月24日下午,当地消防局估计有99人下落不明,但到6月28日,当地政府再次通报坍塌事故的救援情况,称死亡人数已上升至11人,仍有150人失踪。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9日指责政府,称迈阿密公寓楼倒塌显示出美国始终无法正确应对灾难——“在每分钟都人命关天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强制要求跨城跨州即时调用资源简直就是在杀人”。评论还批评,公寓楼在24日凌晨1时30分倒塌,受害者却要等上16小时才等到各级文件签好和紧急状态的宣布,此后直到27日,8个州级搜救队才全部到位。
根据附近摄像头抓拍到的画面,倒塌发生在瞬间:整个大楼的后侧最先倒下,紧接着,巨大的尘雾腾空而起,朝四周翻滚。临海最近的部分此时如一道被劈开的叠叠高积木,在夜色下摇摇欲坠。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陆新征的课题组在事发后发布一系列文章分析倒塌大楼的结构,并对倒塌方式进行模拟,其中提到,这种倒塌方式为“连续倒塌”,工程结构的连续倒塌即“结构在发生局部破坏后,‘由初始的局部破坏,从构件到构件发展,最终导致一部分结构倒塌或整个结构倒塌’”。本刊采访的资深结构工程专家、教授级高工顾工认同这一说法,“连续倒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这里坏了,其他地方跟着一起坏”。
大楼的另一侧为什么可以保留下来,没有跟着一起倒下?结构工程专家、中部某知名设计院的建筑结构设计师王琳告诉本刊记者,很可能是因为电梯间的位置加了一排混凝土墙,也就是剪力墙,“剪力墙厚度和刚度比较大,即便结构一侧垮塌,由于剪力墙的隔绝和约束,对于另一侧影响会小一些”。
那么,大楼为什么会以“连续倒塌”的方式倒下?在系列分析文章里,陆新征课题组重点分析了大楼的结构。根据设计图,可以明显地判断出尚普兰大楼为平板结构。“平板结构(又称无梁楼盖结构)现今在澳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停车场、办公楼和民用住宅。其优点有施工简单、成本低、使用空间大等。然而,这种结构的安全隐患之一是容易发生连续倒塌。”陆新征课题组在文章中说。
“首先,为什么叫无梁楼盖?因为这种结构没有楼层梁,是由混凝土板与柱或剪力墙等竖向构件组成受力体系。”王琳提到,无梁楼盖结构的设计特点是“楼板直接支撑在周围柱子上,属于点支撑”。因为缺乏结构梁的支承和联系,楼板局部受力比较大,且柱或剪力墙等竖向构件相互之间的约束非常小,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冗余度较小。一旦楼板发生冲切破坏,往往都是瞬时的连锁反应。相比之下,通过梁与柱、剪力墙联系的建筑结构“相当于人体的骨架,即便因下部基础或者地基的问题而倒塌,仍然大概率能保持上部结构的完整,不至于完全变成一地碎片”。
王琳猜测,该建筑之所以选用无梁楼盖结构形式,可能与在较低层高下追求较大的有效空间有一定关系:“无梁楼盖结构一般是在对净高要求比较苛刻的时候采用。根据设计图看,该建筑的层高约2.7米,而国内的住宅层高一般是2.8米到3.2米左右。”
目前,在国内,无梁楼盖结构多用于地下车库等,几乎不再用于住宅楼,但是顾工提到,像欧美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住宅楼使用无梁楼盖结构更为普遍。“欧美国家人口少,人工比较贵。从人工的角度,无梁楼盖结构是比较节约的。”但顾工也提到,只要按照正常的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采用无梁楼盖结构没有问题。“这个体系在全世界采用了那么多年了,它不存在什么攻关的难度,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建筑设计。不能苛求说是因为无梁楼盖结构,才出问题的。要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不是结构体系谁好谁坏。”顾工说,无梁楼盖结构的大楼发生连续倒塌只是大楼往下倒了的状态,“这是结果,不是原因”。
具体到尚普兰大楼倒塌的南楼,它在设计规范上是否存在一些问题?陆新征课题组根据设计图纸,经过计算后得出,以中国现行规范要求作参照,此次倒塌建筑的节点至少有四方面不符合要求:第一,整体性钢筋过少,低于规范要求;第二,板柱结构跨厚比超出规范规定;第三,钢筋连接不符合规范要求;第四,缺乏暗梁等构造措施。“老旧平板结构的设计与现代结构设计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本次事故中的结构采用美国1981年以前的ACI 318规范进行设计。”陆新征课题组提到,该规范到1989年以后才加入结构完整性要求。陆新征课题组并没有分析这些设计缺陷与本次大楼倒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专家一致认为,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建筑的设计冗余度与现代建筑不同。
在讨论大楼倒塌的可能因素时,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份2018年10月的工程报告上。这份报告由美国莫拉比托咨询公司(Morabito Consultants)出具,一共9页,报告称,尚普兰大楼底层游泳池底部的混凝土甲板防水层不合格,“因为失效的防水材料,这些区域下方的混凝土结构板正在经受重大结构损坏。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不更换防水材料,将导致混凝土恶化的程度呈指数级扩大”。该报告还发现了大楼停车场中的混凝土柱、墙等出现“大量开裂和剥落”,钢筋正在遭受锈蚀。报告称之前多次试图用环氧树脂修复柱子和其他损坏的部分,但都因工艺不佳而失败了。报告建议对这些损坏的结构板进行维修,否则将“导致混凝土的恶化程度成倍扩大”。在王琳看来,泳池的结构损坏或许与本次事故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根据建筑平面,泳池只是位于建筑的一角,与建筑主体相隔有一段距离。”当时的报告也没有对大楼整体结构的安全性提出警告,但泳池出现的问题可能意味着整个大楼中还有其他区域已经严重恶化,但未被注意到。
但这份报告在当时似乎被忽视了。根据瑟夫德赛的一份会议记录,2018年11月15日,即上述报告出炉后一个月,在尚普兰南大楼共管公寓协会(Champlain Tower South Condominium Association)的董事会会议上,瑟夫赛德的建筑官员罗斯·普列托(Ross Prieto)出席并讨论了这份报告。会议记录说:“结构工程师报告由普列托先生审查,看上去该建筑的状况非常好。”普列托目前已经不再受雇于瑟夫赛德,他告诉《迈阿密先驱报》,他不记得收到过那篇报告。2019年1月23日,董事会成员玛拉·舒埃拉(Mara Chouela)给普列托先生发送了电子邮件。称大楼附近的一处正在修建中的住宅楼,在施工时引起了尚普兰大楼的“颤动”,“我们对我们大楼的结构感到担忧”,这位业主询问房管局工作人员是否愿意过来看一看。“没有什么需要我检查的。”普列托先生回答说,居民应聘请专人监视围栏、水池和其他区域的损坏情况。
渗水问题似乎不仅出现在游泳池。2015年,该建筑的住户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建筑管理人员未能维护外墙,导致水从外墙裂缝中渗入。法庭文件显示,大厦管理公司曾支付了赔偿款。还有住户告诉媒体,最近几年,由于天花板漏水和发霉等问题,家人不得不重新装修了厨房。
尚普兰大楼的防水失效、构件腐蚀等问题在顾工看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深圳也是沿海,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海边建筑,耐久性没有这么好的楼房,我们都拆除了。”但顾工还是感到困惑,“即使腐蚀、各方面劣化老化,被判定为危楼,像尚普兰大楼这样突然没有任何预警的坍塌,还是很难发生的。”
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指向这份报告背后所反映的问题。《迈阿密先驱报》采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泳池承包商。该承包商提到,就在倒塌发生前36小时,他曾来到尚普兰南楼的公寓大堂和游泳池,发现没有什么不寻常。然后他去往地下一层的车库,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停车场到处都是积水”。他告诉《迈阿密先驱报》,他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几十年,并“去过一些可怕的地方”,但他对这里严重缺乏维护到这种地步感到震惊。他和带他参观的建筑工作人员提到,这个停车场的积水量似乎很不寻常。这名工作人员认为是“防水问题”。该泳池承包商还对记者说,最深的积水水坑位于78号停车位附近——建筑设计图显示该区域位于泳池甲板的正下方。在位于地下车库南侧的泳池设备房,泳池承包商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头顶混凝土板中的钢筋已经暴露出来并被腐蚀。他拍了一些照片并发送给他的主管,并附上一段文字,称担心这项工作可能比预期的要复杂一些。他担心他们将不得不拆除泳池管道,以便混凝土修复专家能够进入,并修复楼板。
而两天后,根据另一位目击者拍到的视频,倒塌似乎就是从地下车库开始的。一位名为阿德里亚娜·萨米恩托(Adriana Sarmiento)的游客在6月24日凌晨1点15分左右,听到酒店传来一声巨响,便前往外面查看。她走到尚普兰大楼南公寓的地下停车场入口处,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我在地面上看到了停车场的屋顶——巨大的混凝土块。”萨米恩托告诉《迈阿密先驱报》。她拿出手机,录了一段短视频。时间戳显示凌晨1点18分,而911记录显示,有关建筑物倒塌的紧急呼叫于凌晨1点26分开始打进来,此时,萨米恩托的视频中显示的建筑物的整个侧面都不见了。
“看起来楼板掉下来了。”华盛顿大学工程学教授道恩·雷曼(Dawn Lehm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当然是我们在倒塌前看到结构性损坏的第一个地方。”不过,在雷曼看来,恶化的混凝土通常不会在没有触发的情况下破裂。视频显示了大楼最初的崩塌,但具体的触发因素是什么?可能还要进一步调查。
意外加载可能是触发因素之一。大楼倒塌时,屋顶正在施工。不少居民证实了这一情况。“我想他们正在做一个新屋顶。整整一天,这座建筑都在砰砰作响。他们已经这样做了一个多月。”与妻子一起逃离这座残破建筑的律师巴里·科恩(Barry Cohen)说。据媒体报道,在大楼倒塌时,一位住户还因为不满大楼顶部施工时连续不断的噪音而去找物业理论,这位住户和她的儿子也因此逃过一劫。在科恩看来,屋顶工程可能是一场“完美风暴”的一部分,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这座建筑的倒塌。
还有人将问题指向了尚普兰大楼所在的地理环境。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西蒙·沃温斯基(Shimon Wdowinski)在2020年发表了一份海岸研究,研究对象是20世纪90年代在迈阿密海滩和瑟夫赛德的卫星数据。他的研究发现,从1993年到1999年,该公寓以每年约2毫米的速度下沉,除此以外,他还在迈阿密海滩西部的几个湿地上检测到了较大面积的下沉。“我们注意到大楼在移动,我们在研究中报告了这一点,但我们看到其他地区的大楼……移动的速度甚至更高,所以我们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寻常。不寻常的是,今天它倒塌了。”他说。在接受CNN采访时,他提醒,这种下沉本身不太可能导致公寓倒塌,但或许是一个促进因素。
“地基沉降确实会对建筑有影响,但具体是什么影响,要分情况来讨论。”王琳告诉本刊,“一般来说,如果地基均匀沉降,也就是说地基整体都下沉一定高度,那么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因为这相当于整个建筑都在往下降。但是我们比较担忧的是,有时会发生地基不均匀沉降,一部分下沉得多,另外一部分下沉得少。可以理解为一个盒子支撑在两个边上,一边下降得多,另一边下降得少,这个盒子肯定就会歪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受力就会有比较严重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建筑开裂,或引起其他重大的危害。”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地下受到海水的冲刷,出现了天坑现象?顾工认为,不排除这个可能,“如果沉降是突然发生的,或者突然那一片底下变成一个大坑了,可能会这样”。但他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如果下面有天坑或者其他大坑,是很容易判断的。但是目前没有相关报道”。但顾工也提醒,需要谨慎讨论大楼坍塌的原因,“很有可能调查出来是你根本就没想到的原因”。
无论如何,再回头看,这栋大楼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向人类发出了种种危险的信号,但最终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据《纽约时报》报道,大楼倒塌前,公寓管理协会与业主之间围绕大楼维修问题已撕扯多年。2018年那份报告出炉后,公寓管理协会预计整栋大楼的修复将耗资1500万美元,分摊到每家业主身上,需要缴纳十几万美元。一位参加了那次会议的业主向《纽约时报》回忆,当时整个大会充斥着“尖叫”和“反对”,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大楼维修的决定被推迟了。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维修决定已经不是第一次。一位名为埃琳娜·布拉瑟(Elena Blasser)的业主十多年前在这个大楼买下一套公寓之后,就开始面临墙壁开裂、车库积水等问题,为此,她每年都要支付高额的维修费用和房屋评估费用。2017年,她刚支付了6万美元对房屋进行特殊评估以帮助进行维修。2018年的修复计划出来后,她需要承担的份额是12万美元。
不知道是不是反复的维修已经让董事会在业主中失去了信誉,总之,该大楼的董事会成员和物业经理一直在更替,没有人能坚持干两年以上。2019年9月13日,当地官员再次建议大楼董事会聘请莫拉比托咨询公司来进行评估,但第二天,董事会主席和副主席就因为业主们的反对而宣布辞职了。新主席不久后也辞职,并卖掉了自己的公寓。最终,7名董事会成员中,一共有6名辞职。
2020年,新上任的董事会成员终于申请到一笔1500万美元的信贷额度,大楼维修终于提上日程。2020年6月,尚普兰大楼公寓协会再次聘请莫拉比托咨询公司,要求其准备一份“40年建筑维修和修复计划”。按照迈阿密戴德建筑法规的要求,建筑必须每40年重新认证一次,在电气和结构安全方面进行评估。在重新认证过程中,共管公寓业主协会需要聘请一名工程师进行研究,并创建一份报告,确定更新该物业所需的工作范围。在大楼坍塌前一天,即6月23日,该楼才获屋顶维修许可证,但混凝土修复还没开始。
一些不堪忍受高额维修费用的业主在陆续搬出这栋大楼,但总有新的人过来接盘。因为绝佳的地理位置,该大楼一直不缺买家。今年5月,一处顶层公寓还以288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有业主告诉媒体,大楼的拥有者多为中上层阶级,很多人都退休了。今年4月,终于忍受不了反复维修的布拉瑟联系了房屋中介,准备将房子卖掉。结果没来得及,房子就倒塌了,她和80多岁的母亲也被埋于地下。
目前,倒塌已经引起了诉讼,其中包括律师布拉德·索恩(Brad Sohn)在倒塌后数小时提起诉讼,要求公寓业主协会因疏忽和其他原因为所有塔楼居民寻求赔偿。诉讼称,该协会“本可以通过普通的照顾、安全措施和监督来防止尚普兰南大楼的倒塌”。
因大楼倒塌而带来的涟漪效应还在不断扩大。大楼倒塌前,迈阿密戴德县的房地产市场一度火爆,今年3月到5月的房产交易总额达到了自2015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但事故发生后,当地的房产交易也受到波及,一些买家取消了在该地的购买计划。恐慌情绪在扩散,不少市民的电话打向迈阿密市长办公室,询问所在社区的安全问题。大范围的检修工作在瑟夫德赛小镇展开。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从尚普兰东大楼的一名居民那里获得的一份备忘录,瑟夫赛德大楼的官员要求业主——尤其是那些在柯林斯大道海边有房产的业主——聘请一名在佛罗里达州注册的岩土工程师对地基和地下土壤进行分析,并要求在收到备忘录之后30天内制定书面行动计划以进行回应。该备忘录提醒业主,他们有责任重新认证并定期维护建筑物。
废墟下的寻找仍在继续。雪上加霜的是,搜救队中又有6名搜救员感染新冠肺炎,其所在的搜救队不得不停止了工作。热带风暴艾尔莎的到来,也让大楼的剩余部分遭遇更大的威胁,为消除二次坍塌的危险,集中精力拆除建筑剩余部分,对部分倒塌建筑物的搜索工作不得不暂停,直到周日晚上10点30分左右,拆除工作完成,救援才得以继续。 倒塌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