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契机

作者:邢海洋

高考发榜,盲盒揭开,考生们狂喜的镜头流淌在社交媒体上。考上心仪的学校,人生迈上了新台阶。可看了各地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我还是为那些刚过线的学生们捏把汗,想不到读大学这么容易了,可大学文凭的价值也就打了折扣。教育改革,或以此为契机。

绝大多数省份用的是全国卷,高考满分是750分,可理科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最低的黑龙江省,分数只有280分,300分出头的有七八个省份,本科录取线不到总分一半的就有不下10个省市。以不那么好的基础去读大学,除非上大学后有可以改善的外部因素加持,不然学业很难提升。

我们总是把高考比作鲤鱼跃龙门,但通过高考录取线,不难发现这个龙门门槛有点低,和上世纪80、90年代的感受完全不同。刚恢复高考的时候,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只有5%,到1998年上升至33.9%。伴随着21世纪的扩招,2018年后高考录取率上升到80%,这两年还在提高。上世纪末录取率之所以超三成,是因为高考之前还有预选,一大部分学生即使读了高中,高考前也可能失去资格。重重关卡后,考上大学自然有了鱼跃龙门的感受。

衡量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一个指标是大学毛入学率,即适龄人口读大学的比例。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据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过50%这一关键节点,提前达成教育部提出的2020年达到50%的目标,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加速到来了。

也正是这个时机,全国已经有多地禁止公办高中招收高考复读生。传言中,未来中考将大比例向职业教育分流。校外教培机构也迎来了强监管,教育部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据推测,具体的执行办法将很快发布。种种信号表明,教育将迎来一场重大改革,未来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将重新分配资源,以匹配教育与建设需求,回应年轻人面临的过于内卷的求学现实。

试问,那些拿到优异成绩的考生,是否参加过课外培训,或请过“一对一”家教呢?虽然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可有时候,个别人的发明创造真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给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扭矩”的人,往往不是家境富裕的人。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智商可不是冲着金钱财富去投胎的。牛顿以三大定律改变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可他的家境并不好,是舅舅看到他的潜力,资助他去上学。发明了牛痘接种、为困扰人类的天花找到解决方案的琴纳,是个乡村医生,却开创了免疫治疗的先河。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不由得使人联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聪明的大脑都物尽其用,对普罗大众也是一种福祉。可完全客观的人才选拔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阻力重重。

整治课外辅导,能否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呢?似乎能。没了课外班,最直接的结果是大家都不能在课外刷题了,那些靠刷题提上来的分数就去了水分。但问题是,高中升学要考试,大学升学也得考,人才选拔的大框架不改变,家长和考生们还是会拼力抢跑。但愿整治课外辅导的同时,公立教育的平等化也快马加鞭。 升学考试投资物语大学高考毛入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