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寂静的春天

作者:袁越

回望寂静的春天0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畅销书,宣判了滴滴涕(DDT)的死刑。

滴滴涕是一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强效杀虫剂,广泛用于控制农业害虫,以及包括疟疾和伤寒在内的虫媒传染病。但卡森通过调查得出结论说,滴滴涕不但能杀死蚊虫,还能杀死鸟类,甚至能致癌。《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引起轰动,世界各国陆续将滴滴涕打入冷宫。

这件事一直被视为现代环保运动的起点之一,卡森也被很多人视为环保英雄。但最近几年一直有人呼吁为滴滴涕平反,因为这种杀虫剂药效极强,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价格又很低廉,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唯一用得起的农药。禁用滴滴涕之后,这些国家的疟疾疫情死灰复燃,比如斯里兰卡在使用滴滴涕之后的1963年只有17名新增疟疾病人,但禁用滴滴涕之后疟疾感染人数迅速增加到每年50万人。

于是,一批科学家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呼吁发展中国家重新考虑使用滴滴涕。专家们并没有否认滴滴涕的毒性,只是认为滴滴涕的那些替代品都不如滴滴涕好使,在穷国禁用滴滴涕的代价太大了,不如两害取其轻,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解禁滴滴涕。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的一个科学结论,会因为不同的背景和立场,产生不同的解读,甚至做出不同的应对。就拿滴滴涕来说,生活在富裕国家的环保主义者和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穷人很可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要知道,目前全球有3亿人罹患疟疾,绝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死于疟疾的人数超过100万,如果他们能用上滴滴涕的话,将有很大可能活下来。

两种意见的激烈交锋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双方的矛盾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破解。2021年4月出版的《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物和预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杂志刊登了美国奥克兰公共卫生研究院的流行病学专家芭芭拉·科恩(Barbara Cohn)撰写的一篇论文,主题正是时间。因为她发现,滴滴涕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会一直延续到第三代。

故事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当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有位生物统计学家决定研究一下胎儿期的环境因素究竟会对成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便和同事们一起收集了超过2万名孕妇的血样,然后跟踪研究她们的孩子,一直到成年为止。1997年,科恩知道了这项研究,她决定利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研究一下滴滴涕的危害究竟会延续多久。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滴滴涕除了能致癌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内分泌干扰作用。对于女性来说,这将导致荷尔蒙紊乱,诱发性早熟和肥胖症,甚至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科恩设法拿到了50年代保留下来的孕妇血样,分析了其中的滴滴涕含量,发现滴滴涕含量高的母亲生下的孩子长大后患肥胖症和乳腺癌的概率确实增加了。

之后,科恩从中找到了200多组祖母/母亲/孙女组合,发现祖母血液滴滴涕含量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孙女们患肥胖症的概率是对照组的2.6倍,月经初潮在11岁之前到来的概率是对照组的2倍多。

这两个结果清楚地说明滴滴涕的坏影响可以一直延续到第三代,甚至有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滴滴涕就确实应该被禁止使用了,因为我们无权替未来的人类做决定。 生命八卦寂静的春天

上一篇: 教育改革的契机
下一篇: 在更多奖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