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军博览会
作者:张斌逢大赛,遇“死亡之组”,那是所有看球人的红利,在小组赛阶段便看了准决赛水准的较量,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高潮。24强赛制的欧洲杯赛注定要有“死亡之组”的戏码,法国、葡萄牙、德国聚齐,俨然是冠军博览会,配上个顽强的匈牙利,那也是几近完美。顶级强队自然不会死在小组赛阶段,即使有些波折与损耗,总还是坚定地飘摇向前。
此番开赛以来,“死亡之组”贡献卓著,几场好球抚慰人心,但霸业未成,征途上还有万水千山。好事者开始操心从死亡之组搏杀出来的球队前景如何,此时回看历史深处,命数与规律其实都有些模糊不清。1958年世界杯,准死亡之组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当时媒体使用的称谓是“巨人之战”,巴西、英格兰、苏联和奥地利聚在一组,那一届的冠军是17岁的贝利已然成为主角的巴西,这一结果似乎很符合那句话——“凡是没杀死我的,必然使我强大。”1970年,当巴西、英格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的组合终于赢得了墨西哥记者给出的“死亡之组”,自此全世界便开始接受这一写实感超强的新词语。那一届,巴西继续命硬,杀死了所有对手,第三座金杯在手。
1982年的世界杯赛,赛制比现在复杂,小组赛后还要再分组,巴西、阿根廷和意大利一道跌入命运的深渊之中。观赏度超绝的大热巴西最终败在意大利手下,这个精致的死亡之组中的得意者是被描绘为实用主义者的意大利人。后续的故事人们不会忘记,连克波兰和联邦德国,死亡之组中的幸存者活到了最后,强者恒强,人们深信不疑。四年后,联邦德国、乌拉圭、苏格兰和丹麦组成了世人眼中的死亡之组,万万没有想到第一次参加世界杯的丹麦队居然三战连捷,脱颖而出,但在后续征程上牺牲得也很壮烈,而联邦德国队从另外一个上升通道坚韧向前,虽然决赛抱憾,但总还是死亡之组中的一员,真金不怕火炼,运气也不会太差。此后,世界杯赛的所谓死亡之组的成色下降不少,但人们还是喜欢这个夺人二目的标签。2014年,西班牙以卫冕之尊与荷兰、智利和澳大利亚同在所谓死亡之组,全盛期已过的西班牙丢盔卸甲,想象中对抗超级激烈的这个组最终对夺冠大势几无贡献,气数不足,年华老去,在哪个组已然不重要了。
欧洲杯与世界杯有些不同,最初阶段仅有8支球队角逐决赛阶段,因此分成两组,死神笼罩着所有人,“死亡之组”的标签根本用不上。1992年,苏格兰与独联体、德国和荷兰同组,队中头号球星麦卡利斯特赛前哀嚎,这是一个“必死之组”。1996年的欧洲杯扩军为16支球队,生死不再是一线之间。2016年,欧洲杯扩军至24支球队,小组第三名都存一线生机,所谓死亡之组不再是阴阳两隔的命运,处处都是生机。好在志在卫冕的葡萄牙、新科世界杯拥有者法国和近七个大赛六次进入半决赛的德国在所谓死亡小组中都有了胜绩,尚可从容对战最后一轮,甚至有些不可言说的小默契都可彼此成就,让匈牙利独自神伤。
但是,从“死亡之组”拼杀而出的球队此后的命运似乎无外乎两条主线,或者消耗过大,伤痕累累,后续能量不足,自然会早早衰败在进军途中;那些实力超群的球队应对得当,轮换有效,以最小的代价赢得出线后,信心指数平稳提升,但能否最终夺冠,那可还要看在超级复杂的出线局势下自己的命数如何,想夺冠,那就要有拿下任何对手的实力和气势,打败死神,才能活着捧起奖杯。 国际足球死亡之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