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囊取景
作者:牛东平偶遇美好景致,我会下意识将手掏向兜里,如若此景致还有转瞬即逝之危险,那我的动作便会显得无比急促,最快时几乎像快枪手掏枪。不过我兜里装的不是手枪而是手机,机身上镶嵌有四枚如鱼眼般的镜头,它们炯炯有神、严阵以待。此刻我要透过屏幕触发几千万像素去瞄准,只需一瞬,对面的美景便被完全复制和捕获了下来。得图在手,我很是踌躇满志,紧接着一阵空虚便向我袭来。
本雅明在《摄影小史》里说,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不管摄影技术和设备有多高明。他把少去的东西称为“灵韵”,我的空虚正在于复制灵韵而不得。不久前我在黄山又略有所感,山行途中,每逢途经奇松怪石处,人们便会举起手机挨个拍照通过,人多路窄,就像排队进行一场古怪的祭祀仪式。古时吴越王给妻子写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如果换到现在,那不为别的,只为沿途要拍点照片而已。这就是我们当代的手机拍照行为心理学,我也深陷其中,虽千万次空虚而吾往矣,成瘾了。
海德格尔曾作过一次演讲,题目叫《世界图像时代》,照他的意思,现代的本质就在于世界被把握成了图像,也就是“把世界摆置到自身面前,或者由着自身来摆置”,甚至现代化进程也无非只是对这图像的征服过程。现在,手机拍照已无所不能,而手机又人手皆有,我们终于可以随意摆置面前的世界,然后将其抛入相册内占为己有,视如己出。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讲,拍照中,有一种进攻性。
可究竟世界在你面前,还是你在世界之内,这是个不亚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他把自己有个脑袋正在思考这事当作唯一不可置疑的东西,而我们也把自己有个手机可以拍照当作了不可动摇的存在方式,于是我拍故我在。大家拿着手机匆匆汇入瓜分和占有世界的浪潮,体验着这种现代性,同时也不知觉地站在了世界的对面。当然,拍照作为一种新闻事件式的记录方式本无可厚非,可是要把它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那就大有问题。
英国评论家约翰·罗斯金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不要去复制美,而要试着去理解。这可能会是我一生珍藏的箴言之一,如今我还是没有戒掉一遇美景就下意识掏手机取景的欲望,我还需要变得再淡定一些。辛弃疾就没用过相机,所以他才能说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许我可以把这句话当作一句咒语,在每一个想取景的时刻默念出来。
本期音频演播者:曼溪,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二期优秀学员。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曼溪是集训营二期的优秀学员,风格知性、沉稳。她在本期“生活圆桌”的播读中展现了稳定的气息和规范的吐字。不过,“稳定”是把双刃剑,现在过于稳了,所以听着缺少了一些语气,且停连太均匀。其实可以在后面的播读里多加入一些语气的创作。外部技巧上,可以用停连、重音的变化加以体现。 生活圆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