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都要穿的锦衣

作者:张天骄

日夜都要穿的锦衣0我们小区里有一对情侣,每天都要穿着露出多半条乃至整条腿的裤装外出,就算初春深秋也是如此。他们的腿与常人无异,关键是上面有大片大片的文身。虽然,对文身最高的礼遇是注目欣赏,但我们每次能做的也只是惊鸿一瞥。我很理解他们的行为,这些花花绿绿的图案就是要让大家看的,一旦遮起来无异于锦衣夜行,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水浒传》里西门庆被潘金莲的叉竿砸了脑袋,去问王婆这是谁家的娘子,王婆让他猜。西门庆就把“卖枣糕徐三”“银担子李二哥”“花胳膊陆小乙”猜了个遍。在这些一闪而过的名字里,“花胳膊”是最具有冲击力的三个字,一个人物就活生生地戳在那里。现在,这个词有了传承,依旧是仨字:“大花臂”。

《酉阳杂俎》曾记载过唐朝人文身的情况,这群狂热爱好者的主体是恶少年。他们中有的在后背文了毗沙门天王,有的在虎口文了蛇头,有的在胳膊上文了“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总之,都很符合他们的身份。偏偏有人玩不一样的:蜀地的韦少卿在胸口文了树、鸟、镜子,此外还有一个小人用绳索拉拽镜子。原来这是一个谐音梗,谜底是张说的诗句“晚景(挽镜)寒鸦集”。荆州混子葛清从脖子开始,全身文了白居易30多首诗,文得“体无完肤”。关于两样不搭界,王朔有过精彩的比喻:“我以为汉字文章,加进一两节字母,如馒头旁摆了根香肠,外道,隔路,还有点劲儿劲儿的。”这话用在这俩人身上也很合适。更关键的是:书中描绘了别人观看文身时他们沾沾自喜的样子。但很明显,这种喜悦只属于他们和那些同样酷爱文身的少年,和别人无关。

汤姆·温赖特写过一本《毒品经济学:如何运作一个贩毒卡特尔》。书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关于文身的:由于利润丰厚,贩毒帮派之间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挖墙脚、带着“商业秘密”跳槽等现象屡见不鲜。此时,文身就承担了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职能。普通人认为文身可以增加气势。但经作者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对于贩毒集团来说,把帮派标志文在成员身上的好处不止于此:首先,随时随地就能表明自己所属的帮派;其次,明显部位的文身很难消除,提升了离职成本;更重要的是帮派也很难接受文有敌对帮派标志的人加入,客观上断绝了跳槽的可能。

文身防止手下人逃脱,并不是贩毒头目的首创。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温和刘仁恭为了应对逃兵,也用了同样办法,“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是为长征之兵”。这更像是一种隐喻:一旦兴趣爱好变成了工作,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本期音频演播者:曼溪,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二期优秀学员。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曼溪是集训营二期的优秀学员,风格知性、沉稳。她在本期“生活圆桌”的播读中展现了稳定的气息和规范的吐字。不过,“稳定”是把双刃剑,现在过于稳了,所以听着缺少了一些语气,且停连太均匀。其实可以在后面的播读里多加入一些语气的创作。外部技巧上,可以用停连、重音的变化加以体现。 生活圆桌

上一篇: 作为武器的笑话
下一篇: 探囊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