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美国要以“黄油+大炮”应对中国

作者:宋晓军

再说美国要以“黄油+大炮”应对中国06月3日,美国总统拜登以“应对中国军工企业威胁”为由签署行政命令,将中国59家企业列入投资“黑名单”,禁止美国人与名单所列中国企业进行投资交易。随后,有媒体朋友就问我:怎么看拜登政府的此举?我回答说:如果你看一下我刚在今年第23期《三联生活周刊》上发的题为《美国要以“黄油+大炮”应对中国》的专栏文章,你可能就会觉得此举是拜登政府在国内面临“两头挤压”的境遇下,打出的一张“政治补偿牌”。

说到“两头挤压”,美专栏作者、普利策获奖记者卡普兰(Fred Kaplan)的一篇专栏题目最有说服力。5月28日在拜登政府公布了首份2022财年国防预算后,卡普兰就在知名网络杂志《石板书》上写了一篇专栏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拜登的第一个军事预算不会让任何人高兴》。文章开头卡普兰就写道:拜登的许多民主党同僚会对他增加国防开支、包括核武器开支感到不满,许多共和党人也会对他只增加了五角大楼1.6%的预算感到不满,因为这是联邦部门预算中最小的增幅。其实也是基于此,我才写了上文提到的那篇有关“黄油+大炮”的专栏文章,大意是拜登政府想把投资“黄油”排在投资“大炮”之前应对中国。那现在既然拜登政府受到国内两党的“两头挤压”,他为什么会抛出针对中国涉及军工的企业“黑名单”呢?

简单说,在拜登5月28日提交的2022财年为715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请求中(不计核武器开支),90%以上的预算可分为“人员”“操作与维护”“武器采购”和“研发/测试评估”四大板块,其中“研发/测试评估”的1120亿美元,较上个财年增幅最高达5.1%。再看其包含的AI、芯片和5G等投资方向,就会发现这项开支不仅具有“大炮”的属性,而且还有在高科技领域“防止中国赶超”的属性。可以说,这是更符合拜登政府“政治正确”的一项军事支出。但尽管如此,按美“防务1号”网站记者塔克(Patrick Tucker)在一篇报道中的说法,如考虑美国目前4%左右的通胀指数,这项唯一有增幅的“大炮”支出请求,最大增幅也就是1%。因此,为了补偿这项实际增幅只有约1%“大炮”支出,拜登自然要再打出一张针对中国军工企业的“政治补偿牌”。

值得注意的是,塔克在报道中还提到了拜登提名的、负责研发/工程的副防长徐若冰(Heidi Shyu)5月25日在参院军事委员会任职听证会上的证词。当时徐若冰说,今天维护费占武器系统总成本的70%,而研发和采购费只占30%。国防部应努力扭转这个比例,在新技术的开发上投入更多……当然,她在听证的书面和提问环节中,都提到了中国。在书面证词中,她强调了“中国是美国军事上的最大挑战”;而在问答环节,这位中国台湾地区出生的副防长提名人强调说,2016年中国大陆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毕业生为470万,而美国的STEM毕业生仅为56.8万。为此她专门在书面证词中还提出了一条建议:拓宽STEM人才渠道、确保人才多样化。从这个视角看,她明显是在为拜登的“政治补偿牌”背书。

最后我想说的是,接下来中国该如何应对拜登政府打出的这张“政治补偿牌”呢?巧合的是,北京时间6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其中涉及军工资质的审批有三项被简化了,它们分别是:1.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获取;2.国防计量资质获取;3.军工保密资质获取。 中国军情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