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产泡沫时代
作者:谢九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为了将经济从泥潭中拯救出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尺度的宽松政策,尤其是美联储,更是推出了史诗级别的刺激,刺激力度远远超过了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
特别是拜登上任之后,短期之内就先后推出了三轮大规模刺激,先是上任伊始的1.9万亿美元经济救助方案,接着是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最近又推出了1.8万亿美元的美国家庭计划。美国财政大规模刺激,美联储密切配合,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创出历史新高,最新的M2增速超过20%,远远超过了美国历史上货币供应的最高水平。作为全球货币供应的总闸门,美联储的大规模放水,立即刺激了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这一轮资产价格大涨,虚拟货币的涨幅最为惊人。2009年比特币诞生之后,面对全球央行尤其是美联储的货币霸权,全球民众有了新的对抗工具。这一轮美联储大放水,直接将数字货币的价格送上了天际,比特币在过去一年的最大涨幅达到了5倍,狗狗币过去一年的最大涨幅更是超过100倍。
除了数字货币这些新型资产,传统资产自然也不甘落后。在货币大放水的背景下,为了避免资产贬值,全球人民开始恐慌性购房,加之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刺激,全球主要城市的房价都创出了历史新高,美国房价已经摆脱了次贷危机的阴影,中国房价从去年年底以来开始普涨。
全球股市也在大涨。去年疫情期间,全球股市一度陷入暴跌恐慌之中,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的股市早就超越了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国股市更是频频创出历史新高。中国股市虽然涨幅不算太大,但和去年疫情期间相比也有可观的反弹,近期也是处在持续稳步上涨之中。
在实体经济领域,近期涨幅最大的还是大宗商品,原油、铜、钢、铁矿石,甚至粮食价格近期都在大涨,有些创出十几年来新高,有些干脆创出了历史新高。对中国而言,大宗商品涨价的结果,迅速带动了工业品价格上涨,中国的PPI指数从年初的0.3%快速飙升到6.8%,创下3年半以来的新高。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下游消费品物价上涨带来了压力,全球通胀压力近期明显上升。美国的CPI近期达到了4.2%,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远远超过了美联储2%的政策目标,也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一直为通缩发愁的欧元区,近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开始迅速回升到1%以上,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物价指数更是达到了6%。中国的CPI指数虽然暂时还在低位,但也呈现出快速反弹的势头。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对于普通民众,资产泡沫都将带来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如果资产泡沫过大,一方面会挤压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同时还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
而对普通民众而言,资产泡沫就是一场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因为能够最大程度享受泡沫的,主要是持有房产和股票等更多资产的人,所以,如果不想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被边缘化,普通民众也不得不适度拥抱资产泡沫,否则就有可能在贫富分化的道路上被越甩越远。
不过,这场资产泡沫最大的悬念在于,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终结,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的态度。由于美国通胀水平快速上升,美联储内部已经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规模,如果美联储减少刺激力度,甚至提前加息,这场全球性资产泡沫盛宴就有可能终结。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时任财长曾经表示,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这句话到现在依然成立。对中国而言,国家层面需要提前预防美联储导演的流动性大拐点,谨防资本外流对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的冲击;而对普通民众而言,在资产大泡沫时代,不但要学会适度拥抱泡沫,更要时刻警惕盛宴的终结。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全球经济还没有从疫情的冲击中走出来,资产价格已经先于实体经济复苏,一场前所未有的资产泡沫开始席卷全球。
为了对抗疫情带来的经济衰退,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实施了超级宽松的刺激政策,尤其是作为全球货币总闸门的美国,在拜登上任之后,大规模的刺激方案接踵而至,刺激力度之大史无前例,货币大放水引发了全球资产泡沫的狂欢。
在以往全球央行放水的时代,很多普通人只能默默承受被“薅羊毛”的命运,但是数字货币诞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数字货币寻求资产保值增值。最近几年,数字货币成为价格上涨最快的资产,仅仅在过去一年,比特币的价格就从不到1万美元最高上涨到6万美元。不仅是比特币,其他主要数字货币的价格也都在大涨,比如因为嘲讽比特币而诞生的狗狗币,今年的涨幅超过100倍。虽然数字货币的爆炒是极大的泡沫,但本质上还是体现了人们对全球央行大放水的不满。
除了虚拟货币暴涨之外,传统资产价格也纷纷创出历史新高,比如楼市,最近全球很多国家的房价都在加速上涨。美国3月份的二手房价格同比上涨了17%,早就走出了次贷危机后房价低迷的阴影;英国4月份的房价涨幅超过8%,创出了过去6年来的最大涨幅。
去年年底以来,中国的房价开始集体普涨,无论是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呈现出上涨势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房价数据显示,3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2%和11.4%,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8%和3.3%,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和2.3%。
在宽松流动性的推动下,全球股市也是大幅上涨。去年疫情大规模暴发时,全球股市一度遭遇重挫,美国股市更是在两周之内发生四次熔断。但是随着各国政府打开货币水龙头,在经济复苏之前,很多国家的股市大幅反弹,创出历史新高。中国股市的涨幅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和去年的低点相比,主要股指一年的最大反弹幅度也都超过了50%,和A股市场历史记录横向比较,也算是不小的涨幅。
最近一段时间,涨幅最凶悍的当属大宗商品。由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反弹,带动了对相关产品的巨大需求。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大幅增长18.3%,美国经济增长6.4%,全球两大龙头的GDP快速反弹,将原材料价格推向了高位。除了实际需求之外,美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尺度刺激,也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涨的重要原因。总统拜登上任以来,先后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方案,释放出巨大的流动性,大宗商品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2021年4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和路透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CRB)分别同比上涨187%、89%和51%。一些和中国需求相关的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涨幅更是惊人。由于中国今年一季度经济大幅增长18.3%,短期之内带来了对相关产品的巨大需求,铁矿石的涨幅超过40%,价格创历史新高。
除了工业品之外,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去年粮价就已经创出9年来新高,进入2021年之后,粮价更是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今年4月份的谷物指数大涨30.8%,创下8年来新高;其中玉米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66.7%,大麦和高粱价格分别上涨26.8%和86.5%。
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重要买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中国带来巨大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业品价格指数快速上涨。去年中国的PPI指数还是负增长,今年头4个月,PPI指数从0.3%快速飙升到6.8%,创下3年半以来的新高。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涨势还在继续,预计中国的PPI指数还会继续攀升。这一方面会大幅挤压中国制造业的利润,同时也会将价格涨幅传导到下游,提高终端消费品的物价水平。
由于国内猪肉价格进入下跌周期,加之去年同期物价水平相对较高,所以今年我国的CPI水平一直处于低位,但是上涨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今年头两个月,国内CPI还是负增长,但是到3月和4月,CPI已经上升到0.4%和0.9%。预计在上游PPI涨价的传导之下,加之去年我国的CPI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从CPI的统计方式来看,无论是新增因素还是去年的基数效应,都显示我国的物价指数还会迅速走高,通胀压力将会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的CPI指数虽然还不到1%,但从CPI篮子中的八大类商品来看,食品烟酒类、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居住和衣着这六大类商品价格都在上涨,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只有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基本上还是呈现出全面上涨的态势。
中国的物价指数虽然暂时还处在低位,全球其他国家的通胀已经明显抬头。美国4月份的CPI指数高达4.2%,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的CPI达到了6%。
在实体经济全面复苏之前,资产泡沫如果越吹越大,将对经济乃至民生带来全方面伤害。
疫情暴发之后,国际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热门词,叫做K型复苏,用来描述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K型复苏包含多层含义,一方面是指部分行业受益于经济刺激计划,在疫情之后快速复苏,但更多行业其实还在疫情的冲击下挣扎,收入越来越少,甚至破产倒闭。部分行业快速向上反弹,部分行业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在坐标图上呈现出K状走势,经济学家们称之为K型复苏。
还有一种K型复苏,是指实体经济和资产泡沫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走势,资产价格快速向上反弹,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复苏速度。这种复苏会给经济带来怎样的伤害呢?
首先,资产价格全面大幅上涨,提升了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以国内的工业品价格指数来看,今年4月份的PPI指数已经从去年的负增长上涨到6.8%,创下3年半以来的新高。这也意味着经济还没有完全从疫情中复苏,工业品价格指数却已经远远超过了疫情之前的水平。
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工业品价格上涨,极大地挤压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我国制造业的利润原本就微薄,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部分议价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将成本压力向下游转移,最终形成消费端的通胀压力;那些无法转移成本、只能靠自己消化的企业可能会减少投资,严重的可能会破产倒闭。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投资复苏原本就相对偏慢,由于去年疫情的特殊性,很多数据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的经济速度大多以两年平均水平来计算,以此判断现在的经济复苏是否已经达到了疫情之前的状态。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今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9%,整体投资水平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主力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是8.4%和2.4%,只有制造业的两年平均增速为负,下降了0.4%。
和房地产及基建投资相比,制造业能够更真实地体现实体经济的复苏程度。如果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压制制造业的投资,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复苏。由于很多制造业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的主力,如果制造业不能迅速复苏,甚至在大宗商品涨价的压力下倒闭,也会显著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
不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压力,楼市和股市等资产泡沫如果过大,也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复苏。因为资产泡沫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会使更多的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政府为了拯救实体经济而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最终可能只有小部分流入实体,大部分进入资产领域炒高资产价格,脱实入虚的后果,就是实体经济越来越萎缩,资产泡沫越炒越大。
对中国经济而言,诸多资产泡沫中,风险最高的还是楼市泡沫。楼市泡沫如果越来越大,有可能诱发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去年12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文论述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的关系:“上世纪以来,世界上130多次金融危机中,100多次与房地产有关。2008年次贷危机前,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超过当年GDP的32%。目前,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为了控制银行贷款过度流向房地产,去年年底,监管层对银行业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画出了两道红线,试图在银行和房地产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不过,在房价普涨的格局之下,还是有很多房产投机者绕过红线,原本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经营贷,被违规挪用到炒房,一方面继续推高了房价,另一方面也将银行资金和房地产市场紧紧捆绑,房地产对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始终挥之不去。
从去年年底以来,国内房价加速上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房价涨幅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一、二、三线楼市全面普涨。4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8%,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3%,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9%和3.4%,涨幅比上月均扩大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资产泡沫扩大不仅影响实体经济复苏,还会带来很多民生和社会问题,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加剧贫富分化。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过程中,由于富人持有更多的股票和房产,所以越富有的人从资产泡沫的盛宴中获益越大,反之,那些越贫穷的人从资产泡沫中受益越少,甚至没有任何受益。因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工资,而工资收入更多取决于实体经济,在当前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复苏远远落后于资产泡沫。
更严重的是,那些受到疫情影响的中低收入者,不仅无法从资产泡沫的狂欢中获益,反而还要承受资产泡沫引发的通货膨胀。一方面是上游大宗商品涨价带来下游物价上涨,同时楼市价格上涨进一步抬升房价和房租水平。
我国的CPI指数虽然还处于低位,但是上涨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今年头两个月,CPI还是负增长,但是4月份的CPI已经反弹到0.9%。考虑到上游原材料涨价的传导压力,以及货币宽松带来整体物价上涨,从CPI的翘尾效应来看,去年我国的CPI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这种走势意味着未来几个月,我国CPI的基数越来越低,同比涨幅会越来越大。未来CPI的走势,无论是从新增因素还是基数效应来看,都有强烈的反弹要求,目前CPI的低位运行只是暂时现象,未来逐渐上行将是大概率事件。
面对全球汹涌而来的资产泡沫,对中国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资产泡沫会不会转化为全面通胀?
中国目前对通胀的看法还是相对乐观的,央行表示,“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的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
虽然央行并不认为中国即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但从实际行动来看,中国对潜在的通胀压力还是相当重视的,毕竟,增长、就业和通胀一直都是我国政策目标的重中之重。
从货币政策来看,和全球主要央行相比,中国央行在这一轮疫情应对中的刺激力度相对较轻。尤其是在美联储天量放水的背景下,中国央行保持了难得的定力,背后的原因还是在于担心过度的放水会刺激资产泡沫,以及带来通胀形势全面恶化。央行在最近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样尤为引人关注。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执行尺度来看,各项关键指标全面放缓,广义货币M2的增速逐月放缓,去年基本上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4月份已经放缓至8.1%,降至两年来的新低。4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5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增速放缓至11.7%,比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4月份的新增信贷更是大幅萎缩,同比减少21%,环比减少53%。从贷款利率来看,5月份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已经连续13个月保持不变。
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紧缩,也在努力避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压力,但是依然无法完全避免未来中国的通胀压力抬头。中国的经济反弹即将达到顶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货币政策收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即使可以尽量保持自身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但是无法左右美国的货币政策,而后者对我国的通胀也会带来重要影响。
从中国的自身因素来看,虽然经济在一季度高速增长了18.3%,但是从二季度以来,很多关键指标都开始出现放缓的趋势。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上半年应该就是本轮反弹的高点,到了下半年经济增速将重新放缓。面对经济增长的复杂性,我国货币政策很难做到真正紧缩,还是要为稳增长留出足够的空间。今年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不急转弯”,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刺激力度虽然没有美联储那么大,但是从更长的周期来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以M2/GDP这个指标来看,中国的广义货币M2和GDP总量的比值超过210%,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过于充裕的货币供应总量,始终是通货膨胀的温床。
除了货币因素之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可能在短期之内很难消除。中国对于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予了高度关注,虽然表示不会带来输入性通胀,但还是采取了相关措施为大宗商品降温。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
5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关注大宗商品价格问题并提出:“今年以来,主要受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国内的商品交易所开始打击大宗商品市场的投机炒作,通过调整涨跌停板幅度、交易保证金水平等,为大宗商品降温,部分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之内迅速下跌。
不过,这种下跌可能只是短期反应,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国际市场传导所致,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因素影响。中国确定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给中国带来了较大的环保和产业转型压力,尤其是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距今不足10年,如果要如期完成目标,部分高耗能产业可能不得不关停,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钢铁等行业的供需紧张,带来价格上涨。
由于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公开承诺,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中国的部分高耗能产业都将持续面临产能和价格上涨的压力,上游原材料涨价,终究会慢慢传导到下游,形成消费端的通胀压力。
对中国的物价而言,除了上游的涨价压力之外,还有一大焦点在于猪肉。当前中国的CPI还处在较低水平,很大程度得益于猪肉价格进入了下降周期。今年4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0.9%,由于猪肉价格同期下降21.4%,影响CPI下降约0.49个百分点。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猪肉价格大涨之后,去年年底以来,猪肉价格终于进入下降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的CPI指数压力。
不过,将低通胀的希望寄托在猪肉身上并不现实,因为即使猪肉价格拉低了CPI指数,也只不过是掩盖了其他物价的上涨,并非CPI的真实体现;更重要的是,猪肉价格具有极强的周期性,虽然现在处于下降周期,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再度反弹。
上一轮猪肉价格大涨,主要是大量养殖户退出市场叠加非洲猪瘟冲击,导致猪肉供应严重不足。随着政策层面重新大力鼓励养殖,生猪产能迅速提高,充足的供应将导致猪肉价格回落。如果将来猪肉价格继续下跌,很多养殖户因为无利可图退出市场,到时候猪肉供应不足,价格又会再度起飞。
从历史来看,我国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大概4年时间,其中上行时间约两年,下行时间约一年。这一轮猪肉价格下跌,始于去年10月份,到现在已经连跌6个月,一旦猪肉价格停止下跌,对CPI的负增长效应就会终结,而一旦将来猪肉价格重新上涨,猪肉又将重新成为拉动CPI上行的动力。
对于未来中国通胀的走势,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外部形势,尤其是作为全球货币总闸门的美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何去何从,对中国通胀会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到底走向何处,现在连美国自己都没有确定的答案。美联储近期对外释放出来的信号,其实也是相当模糊、摇摆不定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真正受到冲击的其实是外部国家,最近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家不得不逆势加息,一方面是为了对抗国内的通胀,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美元升值带来资本外逃压力。上世纪70年代,美国前财长曾经有一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这句话到今天依然有效。
面对资产泡沫乃至可能到来的全面通胀,普通人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货币放水其实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财富重新分配,对普通民众而言,如果要避免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被边缘化,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拥抱资产泡沫。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贫富差距之所以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就是资本收入相对劳动收入增长过快。换而言之,如果仅仅依靠劳动收入,是完全跑不过资本收入的,尤其在今天全球大放水的时代,如果不能通过资本收入增值,就很可能成为财富洗牌的牺牲品。
从全球主要国家的历史来看,在货币放水的背景下,能够显著跑赢通胀的主要就是房产和股市。以中国的经验来看,过去20多年的历史,房地产已经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超级明星,而股市的表现则差强人意,除了极少数的几次牛市行情之外,股市跑赢通胀的能力远远不能和房地产相比。不过,未来这种“房强股弱”的局面有可能被改写。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的楼市价格已经基本上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尤其是几大一线城市,以房价收入比来衡量,已经遥遥领先那些国际著名都市。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在40倍上下,而纽约、旧金山、伦敦和东京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在10倍上下。如果从估值的角度来看,中国楼市已经算是全球最贵。
从政策层面来看,自2016年以来,国内开始将“房住不炒”作为楼市调控的主旋律,房地产也不再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发展高科技产业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最近几年,政策层面对房地产的态度与以往截然不同。过去20多年里,每当房地产陷入低潮,政策层面总是会放松调控刺激楼市,但从2016年以来,房地产调控从未放松,即使最近两年中国经济遭遇美国打压和疫情冲击,房地产调控也依然只紧不松。
从市场层面来看,过去货币放水时,大量资金都会将楼市作为第一选择,迅速推高房价,这一轮货币宽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从去年年底至今,国内楼市再度出现普涨,但是和过去相比涨幅比较有限,从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房价数据来看,各地房价涨幅已经明显放缓。
从股市来看,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一直不如人意,在全球主要股指大幅反弹之际,A股市场的反弹力度仍然有限,尤其在美国股市频频创出新高的背景下,A股市场更是让人失望。
在近期这一轮资产泡沫中,A股市场的涨幅相对最小,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可能意味着A股市场还算相对安全。如果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目前沪深300的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而美国标普500的市盈率超过20倍。另外,楼市泡沫过大,对于实体经济会形成挤压,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股市适度上涨,一方面可以为实体经济带来融资渠道,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股市上涨还可以提升民众的财产性收入,进而提升民众的消费信心和能力,对中国经济当前疲软的消费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说在货币大放水的时代,资产泡沫难以避免,相比之下,股市泡沫比楼市泡沫更能为人接受。
不过,当前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资产泡沫,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何时转向,一旦美联储缩减刺激力度,甚至提前加息,这场资产盛宴就将终结。不过,美联储加息的真正受害者,并不是美国自身,而是其他的新兴经济体,美国前财长的名言,已经被历史屡屡证明。美联储在低息时期释放出巨大的流动性,大量美元为了寻求高回报流向新兴经济体,推高了当地的资产价格,一旦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全球各地的美元开始回流,那些资产泡沫严重的新兴经济体,就会因为美元大撤退而遭遇重挫。
上世纪90年代,美联储开启加息通道,引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主权债务违约以及拉美国家的货币危机等等。这一次,如果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再度紧缩,同样的悲剧有可能再度上演。
最近,由于美国通胀率快速上升,美联储内部已经开始讨论缩减购债的可能性。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但对中国而言,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最近,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已经逆势加息,这就是未雨绸缪,提前预防美联储转向带来的大规模资本外流。对中国而言,如果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届时美联储转向,就有可能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不过,从近期中国的货币数据来看,还是处于持续收紧的状态,4月份的M2和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信贷等关键指标都出现了快速回落,只要中国的货币政策能够保持相对紧缩,也就能更好地应对将来的美联储加息冲击波。
随着美联储开始释放出鹰派言论,全球性资产泡沫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反应,首当其冲的是数字货币。在美联储缩减刺激的言论之下,加之全球很多国家开始监管数字货币,这一轮资产泡沫的领军者——数字货币突然一夜变天,比特币、狗狗币等在近期持续暴跌。数字货币的暴跌,会不会是拉开这一轮资产泡沫破灭的序幕?
只要是泡沫,终究会有破灭的一天,悬念只在于这一天会何时到来?美联储的货币闸门不可能永远开启,转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普通民众而言,既要学会适度拥抱资产泡沫,不被财富新一轮洗牌所抛弃,又要时刻警惕,关注可能到来的流动性大拐点,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 经济学美国房价理财cpi大宗商品房价下跌cpi指数实体经济中国房价即将暴跌货币政策资产泡沫美联储中国货币通胀通缩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