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种方式纪念王洛宾

作者:黑麦

用另一种方式纪念王洛宾0似乎很少有人听民歌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们听到民歌声时,总会被嵌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中,它无非是一些宏大的晚会现场,高亢的五声音阶伴随着热烈的舞蹈,被精挑细选出的情感故事,勾勒着远方的生活。在这样的舞台上,这种简单、纯粹的音乐变得失真。音乐人金培达似乎并不想让这种音乐回归到往日的情境中,他觉得那些民歌音乐的诞生地,如今已物是人非,不如把它放置在未来的场景中,让那些音符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金培达的身份一度是音乐制作人,从90年代初期,他便开始为周慧敏、林子祥等歌手的音乐编曲,随后,多产的他几乎成为陈奕迅、谢霆锋、郭富城、李克勤等人的专职歌曲制作人,金培达更喜欢提到的另一个身份是电影配乐师,20余年的配乐生涯中,他曾经凭借《如果·爱》《十月围城》《武侠》《七月与安生》等电影,十几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乐奖和柏林电影节的奖项。十几年前,他又开始尝试着为舞台剧创作音乐,在先后制作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爱上邓丽君》等温情的作品后,金培达首次在今年触碰科幻题材。

这个名叫《在那遥远的地方2514》的剧,是导演庄一与金培达,在抵达新疆、甘肃、青海等地采风时,无意走访了王洛宾歌中提及的城市之后决定编写的,在剧中,负责进行太空移民的“牧羊人号”飞船在旅途中接收到了来自宇宙中的神秘电波,通过分析,舰长发现电波里传来的竟然是王洛宾所写的民歌。

“从30年代开始,王洛宾便开始收集、编写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改编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传唱,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的旋律,更多的是因为旋律中带着一种神秘的意境。”金培达说,“我们这部剧的灵感,大概源自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因为除了科学仪器之外,这颗卫星还有个30首曲目的播放列表,其中《半个月亮爬上来》和《在那遥远的地方》都出自王洛宾。”这让金培达和导演庄一想到了1977年随旅行者探测器发射到太空的第一张人类唱片,以及三年前绑定在重型猎鹰(Falcon Heavy)火箭上的大卫·鲍伊的音乐。“音乐先人类一步抵达地外。”金培达说。

“电子、摇滚、说唱、民谣,这些我们熟悉的音乐类型,有着不同的情绪表达,它载着幻想、疑惑,甚至凝重的历史,最终都在‘海豚秘镜’中回归到了王洛宾的音乐中,那是最质朴的旋律”,金培达说,剧中的“海豚秘镜”是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仪器,它的作用是帮助太空船里的人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用另一种方式纪念王洛宾1三联生活周刊:王洛宾的音乐给你一种怎样的听感?

金培达:其实我最初对王洛宾的印象不深,接到这个音乐剧才知道,原来很多熟悉的歌都是王洛宾作品,比如《青春舞曲》《康定情歌》等,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采风改编。我一直觉得民歌所引发的审美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原本的民歌只在原生长处存在,而王洛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他把这些旋律通俗化地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在音乐上,他没有把寻找旋律、创作和改编分开操作,这让他的音乐听感很宽。欣赏旋律、分享给别人,是他的目标。我去西部采风的时候,也感受到了他是一个很热爱音乐的人,同时,他也喜欢与人分享音乐。我之前也和王洛宾之子王海成交流过,感动于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他是个非常纯粹的人,没有很在意音乐之外的世俗事。

说回到我最近做的音乐剧,王洛宾的音乐是这个科幻故事的中心点,我们在创作时会不经意地将王洛宾的故事和剧中的场景串联在一起,发现未来和过去的一种呼应,时光的交织,突然想到,这个人用尽一生收集了那么多旋律,很多音符被尘封了许多年,再次被重新搬上舞台时,竟然还能创造出不一样的可能性。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看如今的民歌?

金培达:我们现在对民歌的定义跟以前不一样。以往我们对民歌的理解是,从偏远的地方流传过来的音乐,和城市中流行的调子是有差别的,以前的民谣比较单纯,有在地性的情绪,比如《达坂城的姑娘》,会有些特指,一些具体的地方、具体的人。现在的民歌,更民谣化了,形态依然存在,只是题材有点不太一样,无论在音乐还是歌词上,都会和城市有一种脱不开的关系。我们总把民歌看作是一个符号,城市人喜欢借民歌表达一种质朴的情感,一种与城市的疏离。这都是民歌所具有的张力性。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改编这部剧的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

金培达:其实还是忠于原著。这首歌的曲子旋律很优美,但是会给人带来一点神秘感,这和科幻的故事有种不谋而合的浪漫感。我记得电影中有一段王洛宾和卓玛一起骑马的情节,两个人在马背上表现出很微妙的情感,在我看来那个片段是很浪漫的,不是很直白的那种表达。鉴于人们对于《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一歌曲的熟知,我们没有过度地改编或是贯穿,剧中的“牧羊人号”满载着人类最后的希望,在无际的银河中寻找可以居住的星球。透过王洛宾的西部歌谣,我们可以听到幻想和希望。

三联生活周刊:说说剧中其他的音乐改编吧。

金培达:在改编《永隔一江水》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首歌的意境甚至和弦都和三毛填词的《橄榄树》如出一辙。三毛去找王洛宾的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我想三毛当时应该找到了她的橄榄树,却没想到她与这棵树之间横隔着一江水。人的情感总是这样的,充满了遗憾,所以我在改编上,也稍稍向《橄榄树》靠了一下,让它听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另外两首歌,就是《玛依拉》和《阿拉木汗》。这两首歌的名字命名了外星球的智慧生命,代表了一种重生。在剧中,玛依拉的去世和阿拉木汗的重生是外星球上两个重要的仪式,阿拉木汗承接着玛依拉的生命,这是生命的延续,也可以说是音乐的延续,灵魂的延续。这种关联,让我想到音乐本身,王洛宾改编原来的民歌,现在我们又用音乐剧的形式重新展现这些民歌的美感和力量。音乐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音符在有限世界的无限延伸。

三联生活周刊:在剧中,你还写一些原创音乐,比如有一首叫《三个终极问题》。

金培达:对,完整的音乐剧作品肯定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刻画人物的、烘托情感的、独白的……剧中的飞船在宇宙中飞速前行,而在漫长的历史中,它的前行速度是极其缓慢的,我由此想到了王洛宾的一生,他经历了很多时代的变革,也参与到了很多历史事件中,他始终饱含着一种热情。人的故事,有时会比读历史故事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王洛宾的人生轨迹似乎就是在回答这三个终极问题,我们想通过这样一出科幻剧,让现场的观众在不同的时空去思考这同样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年,除了电影你也参与了很多部音乐剧,你觉得音乐剧为什么能够吸引你?

金培达:确实,在电影配乐的工作中,我既享受过程也感到挑战。音乐剧也一样,不同的是,中国舞台剧和音乐剧在这几年中得到了发展。之前很受外国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找到了中国人熟悉的故事讲述方式和聆听审美。中国的音乐剧正处在青春期,人们愿意去做各种尝试,比如我之前参与的《赵氏孤儿》,就是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去讲历史故事;在《爱在星光里》,我们除了描写人的乡愁,还会去探讨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在那遥远的地方》里,我们改编王洛宾的音乐,其实是有一种实验性的。 民谣音乐剧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金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