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精选|冲突与革新:近代中国的人和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晚清民国时期一系列大事件奠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基调。被动应对现代世界的无措、列强环伺下的屈辱、思想变革带来的多元碰撞、维新梦想的激昂……
历史话题,一直是《三联生活周刊》所关注的,我们也做过很多近代的人物与事件选题。今年是清朝洋务运动发起的160周年纪念,我们最新一期封面即为这个话题,借此机会我们推出往期选题清单。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由胡雪岩经办的“西征借款”是清朝第一笔以“国债”面目出现的外债,它开创了地方临时收入的新渠道,这笔收入完全脱离中央集权财政系统的控制,给地方洋务运动和军务提供了应急资金来源,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建立在传统财政体制上的经济基础。财富重新分配,国家财产的式微和少数个人财富的崛起,是由此引发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主题之一。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对于英国人而言,圆明园就是这个陌生、傲慢与停滞的王朝的缩影:3位曾经造访圆明园的英国使节就是见证:马戛尔尼在此受到了客气而冷淡的接待,阿美士德被强迫向嘉庆皇帝叩拜,最终到来的额尔金则成为摧毁它的凶手。这是一个野心勃勃,处在工业革命前夕,急需通过战争来夺取支持工业革命资源的欧洲,面对一个庞大,还自我封闭的东方帝国的征服。这种征服的愿望是欧洲工业革命扩张的必须,马戛尔尼所遭遇的屈辱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中日两国都因为被迫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853年,佩里到日本,1856年,中国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日本开放口岸,1857年,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1863年,日本萨摩藩和英军开战失败。中国依然以华夷逻辑对待时,日本却在当时就把这一系列事件放置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应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清亡,共和。我们的制度选择迅速,而新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却需时日。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时刻中国整体的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决定性变化。曾经是清政府举债度日,而后来无论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是袁世凯的政府,仍须一秉前规,举债维系。国家与社会整体性的进步,远不会如政制选择那么单纯,只是它更容易被忽略。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现代化走向确实是3000年未有之变局,它需要杰出之士,更需要时间成本。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慈禧最后时刻的权力制衡安排,对于载沣与隆裕,实算公平。如果载沣强大,则有机会成为多尔衮那样一朝之顶峰摄政王,即使不济,也可如恭王奕訢一般,成为一代权臣;反之,隆裕如果聪明坚韧,慈禧即为她的榜样。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一个小小的插曲可一窥当时中国的鄙陋。1898年7月3日,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按清朝惯例,举人被皇帝召见通常会被赐与翰林。以当时梁启超的声望,却只被赐了个六品官,原因今天看来,应该是梁启超不会说官话,而年轻的皇帝基本上听不懂梁启超的粤语白话。既然君臣对话形同鸡同鸭讲,纵然君王满腔诚意,臣子满腹经纶,也只能相顾茫然。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细观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运作实际,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认知当是:政治制度是一个多方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与结果。这一过程在当年,更是传统以力获权,与以民授权的现代政治方式的转换时期,这个局面,空前复杂。所以,它其实需要足够充足智慧与时间成本,来完成整体性的均衡与适应。可惜,权力太诱惑,谁也等不及。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中国近代史,无论我们持革命史观(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还是用现代化史观(洋务—戊戌—辛亥),都无法绕过“革命”。辛亥这一年,当然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年代,非有足够的襟怀,即使百年之后,我们仍难逃机械刻板的解释。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领导人,在中枢为恭亲王奕訢,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今天的招商局人在谈到自己的企业时,常常会提到一句话:“招商血脉,蛇口基因。”溯起血脉源头,作为一家企业,招商局的创办不是偶然的、纯商业的行为,不是一般自由资本逐利的结果,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对其所面临问题探索、思考的结果。恰如当年招商局的开局启事明言:“潮流如斯,势难阻遏,中国惟有急起直追。” 历史中国近代史清朝近代中国梁启超洋务运动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