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有多远?

作者:谢九

如果仅从CPI指数来看,通货膨胀似乎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今年头两个月,我国的CPI还处在负增长区间,3月份的CPI由负转正,但增速也仅为0.4%。以这样的物价指数来看,距离更近的似乎是通缩而不是通胀。

但从民众的实际感受来看,更多还是大量商品涨价的压力。从大的方面来看,房价还在加速上涨。去年年底以来,全国房价开始进入普涨模式,除了极个别城市,大部分城市房价都在上涨。除了房价之外,很多日用品也在涨价。按照统计局3月份的数据,在我国CPI篮子的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烟酒类、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居住和衣着这六大类商品价格都在上涨,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只有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

除了和老百姓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工业品的价格涨幅更是惊人。最近一段时间,铁矿石、钢材、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创出历史新高。在我国CPI还处于低位之际,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快速飙升,3月份的PPI指数达到了4.4%,为两年多来的新高,预计4月份还会继续上涨。

那么,为什么在一片涨价声中,我国的CPI指数还处在低位呢?

首先是因为我国的猪肉价格下降,拉低了物价上涨的幅度。过去几年我国猪肉价格持续大涨,随着猪肉供应逐渐放量,市场供需发生逆转,猪肉市场进入下降周期。由于猪肉在CPI篮子中的权重很高,所以猪肉价格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其他商品的涨幅。按照统计局的数据,3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8.4%,影响CPI下降约0.45个百分点。

除了猪肉因素,统计CPI的翘尾因素,也是今年CPI指数偏低的重要原因。由于CPI是一个同比指数,所以和去年的涨幅有很大关系。去年前三个月,我国的CPI指数高达5%左右,在高基数效应的影响下,今年一季度的物价涨幅也就相对偏低。

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CPI指数会一直处于低位吗?从未来几个月的走势来看,国内的CPI指数将迎来反弹。

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将会逐渐向下游传导。最近,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很多重要商品价格都创出了新高。这一轮原材料价格大涨,主要由两大因素推动:一是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反弹,带动了对相关产品的巨大需求。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大幅增长18.3%,美国经济增长了6.4%,全球两大龙头的GDP快速反弹,将原材料价格推向了高位。除了实际需求之外,美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尺度刺激,也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涨的重要原因。拜登上任以来,先后推出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方案,接着又推出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巨额的资金需求意味着货币大放水,大宗商品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由于中国的很多原材料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很快就传导到国内,所以,国内的PPI指数迅速创出了两年来的新高,未来还会继续上涨。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并不受中国控制,一方面是受到美国的货币政策影响,同时也和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有关。所以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上涨,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我国而言,如果上游PPI持续上涨,迟早会传导到下游消费品市场,最终推高CPI指数。

另外,从CPI的翘尾效应来看,去年我国的CPI指数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这种走势意味着未来几个月,我国CPI的基数越来越低,同比涨幅会越来越大。

所以,未来CPI的走势,无论是从新增还是基数因素来看,都有强烈的反弹要求,目前CPI的低位运行只是暂时现象,逐渐上行将是大概率事件。

通胀形势的复杂变化,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也提出了考验,如何在稳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未来宏观政策的主要难点所在。

今年4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固本培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落实落细,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发挥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

从中不难看出,目前来看,保持经济增速还是处于更中心的位置,防止通胀暂时还没有成为工作重点。这种定位并不难理解。今年一季度,中国GDP虽然高达18.3%,但这更多是基于去年的低基数,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彻底摆脱疫情的困扰,重新开始高速增长。在经历了一季度的高增长之后,中国的部分经济指标已经出现放缓的迹象,比如4月份的制造业PMI为51.1,和3月份相比回落0.8个百分点。今年前两季度,大概率将是中国经济这一轮反弹的高点,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回归正常速度。考虑到疫情暴发之前,中国经济其实已经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即使中国经济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也始终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

对宏观政策而言,由此带来的挑战就在于,一方面要始终保持一定力度的稳增长刺激,一方面又要面临下半年通胀压力的上升,刺激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最理想的结果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通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最糟糕的结果是出现滞胀的局面,经济增长明显减速,但是通胀指数快速上升。

由于恶性通胀对经济社会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如果通胀上行超出预期,对有些经济体而言,可能不得不暂时牺牲增长来稳定通胀。今年在全球大放水的背景下,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不得不逆势加息,主要原因就是通胀压力太大。对于中国而言,恶性通胀当然还比较遥远,但是,通胀反弹压力也不得不防。 通货膨胀经济cpi市场分析大宗商品cpi指数通胀通缩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