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和大城市的女性户籍人口
作者:邢海洋15座特大城市女性人口多于男性的统计刷屏了,其实,这并不新鲜,而是国际潮流。可我们这里户籍上女性人口超出,而且是这几年才一点点超出,颇有中国特色,原因就在于大城市的人口落户政策和女性远超男性的大学升学率。
在香港地区,1996年女性人口在数量上追上了男性,并一发不可收,时至今日香港女性占到总人口的54%,在全球都罕见。在日本,从2000年起,城市年轻女性的比例一直高于农村地区,且女性学历越高,向城市流动就越明显。此外,从都市返回乡村的女性比例也远低于男性。据统计,2017年北京户籍人口中女性比例才超过男性,2018年广州的户籍人口比例才显示女多男少,深圳则是2019年,只有上海稍早一些,2009年首次出现女多男少。
大城市能留得住女性,和女性的性格禀赋是有关系的。工业革命后,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女性具有了和男性同等的起跑线,而现代化生产与服务更注重专业分工和生产流程,女性善于沟通,更专注,执行力也更强。对于经济起飞中的国家和地区,当城市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后,服务业职位比例会逐步提升,有更多的适合女性的工作出现。BOSS直聘发布的《中国职场男女薪酬差异报告》显示,在法律、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行业,女性占比通常超过55%,这些职业多与人打交道,人员密集的地方就业机会也多。而生产制造、物流、技术等行当女性从业者少,这些职位也相对远离人群,意味着更多的男性不得不搬离。
但户籍人口女性比例超过男性,还应该感谢唯分数论——只拼分数、不及其他的高考政策。大城市的落户通常是有门槛的,落户门槛最高的上海,本科在北大、清华的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在沪”的世界“双一流”大学应届毕业生也可申请落户。门槛低一些的,如深圳和广州,“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也可直接落户。近来大城市落户门槛有走低的趋势,比如在广州,统招本科学历,再加上半年社保就可落户。对于落户的学历要求,各个城市都根据自己的吸引力,“论斤论两”地计较着,先择业再落户或者直接落户,真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统招学历是迈不过去的坎儿。
2009年,我国高校女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男生,并且一直保持小幅增长的趋势,到了2018年,女生占比竟然达到了57.74%。要知道,恢复高考的时候,女生能考上大学的并不多,很多高校里女生颇为稀有,20年前的大学里女生的比例还仅为四成。可在本世纪,一切都逆转了。并且,这是在年轻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比如2018年女生高考人数大幅领先的年份,对应的是2000年出生的孩子,那一年出生人口男女比例是118∶100,把这个比例放到高考招生里计算,应该是100个考生里有46个女生,结果是,她们跨过“独木桥”的比例比男生多出了三四成。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求学过程中,很多年轻人提前退出了,并没有坚持到高考。
至于男孩子学不好,有多种解释,其中比较流行的是:男孩子成长中更争强好胜,同类竞争,更注重结果而非基础训练,又因为游戏和社交娱乐的发达,男孩子分心的地方非常多。女孩成熟早,更早地表现出自觉自律的特质,于是稳步为盈。
和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我们的服务业市场和女性就业比例还颇低,意味着女性在大城市的占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投资物语大学高考大城市户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