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的损失厌恶心理

作者:邢海洋

“五一”小长假,一年中仅次于春节、“十一”的假日,却因为调休借用了前后两周的休息日而被吐槽。调休凑长假,一个延续了20多年的传统,虽屡有微词,却从来没有过这么强烈的抵触情绪,问题出在哪儿?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损失厌恶,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更触动人的内心感受,同样损失带来的负效应甚至是同样收益带来的正效应的两倍。所谓“赚一块钱是钱,亏一块钱是肉”。长假通常是前拼后凑地挤出假日,有时候是前后两周的休息日“紊乱”成就一个不长不短的“小长假”,在大众心理上肯定是损失大于收益的,在经济学上是不“经济”的。

既然心理上损失永远大于收益,为什么本世纪初期大家还对长假抱有好感?原因无他,那时候的老百姓还没怎么享受过一周双休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的是一周休息一天的“单休”制。上世纪90年代中国才有了节假制度上的突破,“大周末、小周末”,平均一周休一天半;直到1995年的劳动节,中国人才有了“双休”制。即便有了双休,北京去一趟昆明,火车要开42小时,去一趟海南,单程飞机票都得一两个月的工资,所以国人很少有远途旅行的经历。那时候看电影,仅仅因为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边疆就吸引了大批观众,人们对各地风光和风情的感知,多来自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以至于充满不实际的幻想。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出差就是职业生涯中颇令人艳羡的福利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的“五一长假”“十一黄金周”横空出世。

20年间,中国人均GDP从不足1000美元增长到上万美元,列车六次提速、高铁“四纵四横”织网,航空旅行逐渐普及,机票价格甚至降到了和火车票同样的档次。黄金周出行人数于是一路高涨。1999年国庆节的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放在现在,全国几个旅游大省每一个接待的游客都比那时全国出游的人多。当我们享受着经济发展的红利,第一次长途跋涉亲睹大好河山、感受异域风土人情,拼凑的长假虽损害了平日的休息,换来的却是阅历、审美和家庭情感上的全新体验,自然是利大于弊。

时移世易,当全国人民集中在一个时间出游,人员过度聚集,甚至超出了资源承载的极限,难免就酿成游客的灾难。今年的“五一”长假,出现“报复性出游”。首先是机票和酒店报复性涨价。携程“五一”机票经济舱平均票价为1021元,超过2019年同期均价;去哪儿的国内酒店预订量超过2019年同期四成,每晚均价为458元,比2019年贵了85元。三亚的酒店平均价格较2019年同期上涨了80.5%,均价高达1696元。其次是景点报复性爆棚。比如故宫早早就断了票,一票难求之下一些卖家将可任选日期进入故宫的“邀请函”炒至1200元一张,还有“黄牛”做起了代抢门票的“生意”。不难想象,长城上人头攒动、华山上人挤人,还有景区滞留、高速变乡道、抢机票、抢火车票等一道道黄金周的标准动作又将上演。

经济学上还有一个规律,叫边际效应递减。通俗地说就是饥饿时第一个馒头最香,吃得越多越没效用。旅游也一样,国人第一次出远门,对身心的冲击终身铭记,可出门多了,价值就要打折扣了,此时调休的损失厌恶便占了上风。

唯愿这次民意反弹信号,被有关部门理解消化,今后的节假日少调休,企事业单位的带薪年假制度早建立、早落实,给大家个性化、多元的休憩余暇。 投资物语损失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