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0点和34000点

作者:邢海洋

4月15日,道指收盘站上34000点,创下历史新高,而A股还在3400点徘徊。虽然基准不一样,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还是让国内投资者愤懑:注册制实行了,A股怎么还不“成熟”?今年以来,已有70余家递交了IPO材料的企业终止了审核,且大多数都是春节后终止的,仅2月24日一天就有7家企业终止审核。终止缘于企业主动撤回。对于大规模的撤回,一种解释是,这与3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对欺诈发行与中介机构配合造假处罚上限增加有关。新的《刑法修正案》对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做了修改,提高了刑期,将第一档刑期由3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增设第二档刑期,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罚金也删除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限制,变为上不封顶。有了这几个变化,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拟上市的企业会有所忌惮。可此前上市的虚报瞒报企业,岂不又成了“漏网之鱼”?后果由A股投资者承担了。

今年IPO企业大面积撤销申报,还有另一个背景,那就是1月29日证监会出台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在参与抽签的科创板和创业板407家企业中,对抽中的20家拟IPO企业进行现场检查。这20家被抽中的企业,撤回率高达80%。不查就“蒙混过关”,查了就“抽身而退”,注册制的面纱就这样被拉扯下来,成了“皇帝的新衣”。

注册制的精髓就在于信息的透明,企业的大批量供给,在严格的监管下实现供与需的平衡。可科创板的注册制实行了两年,创业板也实行了足足半年多,如今的IPO市场仍然是逢新必打。“买股票中彩票”的零风险市场,企业只要提交了上市申请,注册成功就可以“大割韭菜”。问题出在哪一个环节呢?或许我们会反思,如果蚂蚁金服能顺利注册,一只巨无霸的存在足以分流大笔的资金,浇一浇IPO的虚火。可惜蚂蚁金服没能上市,反而无论是中金还是中芯国际这样的大体量IPO,都是以远比港股高得多的价格在发行、交易,提示着A股仍是供给极度不足的投资生态。

既然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落地,被解读为打压中概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国内企业前往美国上市?比如2018年注册制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就有拼多多、哔哩哔哩等20余家互联网企业选择了美国,而非在国内排队。去年注册制已经正常运行,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和蛋壳公寓等还是去了美国,今年则有知乎等也赴美上市。有一种解释是,可能是因为公司的注册地或股权结构不符合在国内上市的条件。这些知名公司的注册地都不在我国境内,甚至连股权都主要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可资本市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注册地真的这样重要吗?如果有竞争力的企业都去美国上市了,留给国内的,岂不是一个很难有业绩回报的市场?反而是那些在美国股市混不好的,换了注册地又更改了股权结构的,回来又“割了韭菜”。

美国股市宽进严出,上市时间短、不用排队、费用较低;如果公司业绩良好,可以随时发行新股融资,频率也不受限制;更重要的是,美国没有资本管制,资金流动自由。或许正是这些原因,那些对未来颇有信心的知名企业才选择在美股上市。A股的痼疾是严进宽出,虽然有了注册制,却未能快速全面地实行,等于又给了不良企业钻空子的机会。

去美国“割韭菜”的蛋壳和瑞幸很快就被挖了出来,A股里潜伏着造假者乐视网,却在14年后才等来罚单。 投资物语美股ipo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