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3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如此“公示”
“要不是昨天去那个地方停自行车,还真发现不了我们小区的物业收费公示。那个地方很隐蔽,一般人不去那里根本看不到。小区里的公示栏、单元门口都没有贴,就贴在那里了。”午餐时同事间聊天,一个住在我们小区附近的同事说。
由此,我想到自己住的小区里的种种现象。我们小区去年因为基础设施改造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示范小区。去年换了物业公司,居委会在小区里的空地搭建了儿童游乐设施,增设了健身器材,小区道路也拓宽了,一时间赞叹声一片。孩子们有地方玩耍了,老人们也每天出门锻炼了。
“我家的自来水是黄色的,这个应该找哪里啊!”我被拉进了一个小区业主微信群,群里不止一次讨论这个问题。小区里有几十栋楼房,住了上万名居民。有人找物业,有人找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公司的工作人员答复,供应的自来水是达标的,但是以前的水是偏碱性,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自来水变为了偏酸性,水管老化,从而导致自来水变黄。这样的自来水使得小区附近超市里的矿泉水销售火爆,很多人家成箱成箱地购买。
我生活在一个特大型城市,所在的行政区以前路边停车不收费,去年改为了路边停车要收费。一下子,很多车辆涌进我们住的小区,因为小区没有门禁系统,这导致很多小区居民回家后需要找很久的停车位才能安置自家的车。小区建有一所小学,每天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时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这个门禁问题从一个物业公司传到下一个物业公司,已经传了三家,仍没有人出面解决。
“妈妈,滑梯没有了,没地方玩了。”清明假期带孩子到小区中心广场玩,发现滑梯不见了。回家后,我在业主群里问了一句,才得知是因为花园附近楼里的居民嫌吵闹多次打电话投诉,物业就只能拆除滑梯了。
今天早上,出家门就碰见一位楼上的邻居,老太太跟我说:“我年龄大了,六层实在爬不动了,儿子又在一层租了个房子让我单住。”我想起3年前登记老旧小区装电梯时的情景。下班回到家,母亲兴奋地告诉我,小区要装电梯了,让我赶紧去找业主委员会的楼长签字。我放下包就找到楼下的大爷,签上了名。没想到一等就是三年,这三年中装电梯的事情再无音讯,我问了几次居委会的领导,说得本栋楼的四分之三居民和本单元的所有住户都同意,如果业主自行找人安装,就是全部自费,六层楼住户需要交10万元的费用。
如此“公示”和“示范小区”的问题,不知道何时能得到根本解决。
(读者 宝妈)
考证热
周末,本来和闺蜜约好一起去赏花的,结果她却爽约了,理由是她报考了一个资格证考试,要突击学习。
我疑惑:“天天在家带孩子的家庭主妇,怎么突然勤奋起来,难道带娃也要资格证?”
“不是带娃资格证,是建筑类资格证啊,勤奋两个月,受益到永远。”原来,她听朋友们说如果考了这个证,就可以挂靠到一些建筑施工企业,每年都可以拿到一部分钱,也算是增加收入。
这类事情我早有耳闻,因为办公室里好多同事都有过这样的操作。早些年,同事们很热衷于考证,考过了就把证书挂靠出去,价格还不低,一年三五万元。如果你有能力再多考几个证,那么收入就更可观了。
但近几年,国家对这个事情开始严管,证书和保险绑定到了一起,有证,必须要在该企业缴纳各项保险,证明你在这里工作,这样也就避免了一些有正式工作的人再去钻空子,他们不可能为了挂靠的钱,扔掉自己的稳定工作。
可是,这样的严管也还是存在漏洞,比如很多没有工作的全职妈妈就可以从中受益,考个证,挂靠给需要的企业,自己有了工资,还带缴纳保险。
这类钻空子的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现在建筑企业的人员和资质是分开的。真正有经验在一线忙碌的人,由于没时间学习考试都是无证上岗,而那些在家带孩子没工作经验的宝妈们,有时间学习考证,却没时间去一线工作。如此,干活儿的没证,不干活儿的有证,最后出现了宝妈们的“考证热”。
闺蜜说,她那天去书店买书,看到买这类书的都是和她一样的宝妈,大家觉得辛苦一下,能考下证来,在家带孩子也安心了,啥都不耽误。我提醒她,这种状况日后肯定会严管的,毕竟建筑工程类项目安全责任重大,如果工程出了问题,你能承担得起责任吗?
闺蜜摇摇头说,当然承担不起,不过也没事,因为她挂的是证不是项目,不会有啥问题。她希望自己能尽快考过,趁着还可以这样做,挂一年是一年。
我很理解她的处境,但也为她有些担忧。
(读者 语末)
校外辅导班
我儿子除了上过三年一对一的钢琴课,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对其他课外辅导班产生过兴趣,即便是竞争高度激烈的初中阶段,他都果断拒绝了线上线下课外辅导班老师们的邀请。
但是上高一之后,他居然主动要求上一对一的课外辅导班了。原因很明显,高一第一学期他已经足够努力了,也讲究学习方法,但是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处于中等水平。小学和初中阶段,他即便不怎么努力也可以稳居班级前五,高中竞赛班全是各校的前几名,白热化的竞争状态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睡眠不足影响了学习效率,分析来分析去,我们差不多都相信天赋才是决定性因素了。
当我们找到在校外辅导机构工作的亲戚后才了解到,一直在校外报一对一辅导班的高中生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全市的优秀师资不够用,周边县市区的老师们周末也被挖过来授课。对学业水平要求高的同学们利用周六、周日仅有的两个半天紧锣密鼓地查漏补缺,这就意味着一直有优秀的师资在帮他们理清思路、答疑解惑。
市场经济果然管用,我们在校外辅导机构交费后,前台很快就帮孩子对接了省重点高中的一位优秀教师,每周花500多元上一次一对一辅导课,省时间,效率高,不光帮孩子梳理了知识点,也帮他精准地指出了学习中的短板。儿子上了几次之后,感觉竟然很好,还要求多上一门,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周要花1000多元的学费。
现在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孩子开始反思原因。竞赛班一直在拼命赶进度,对基本功反而不那么重视,影响了他知识结构的稳固性;另外,有些难题在解题时需要融入高二、高三的知识,这也是让他产生挫败感的根源。刚开始遇到这样的困惑时,他也想在课间找老师请教,但要么老师很忙,要么积极的同学抢在前头,温文尔雅的他根本插不进去。有了强大的课外辅导,他显然淡定多了。
其实如果儿子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大,能够接受暂时的落后,到高三之后所有学会的知识点都会融会贯通。但是,习惯了考前几名的他觉得自己上高中以来的成绩的确令人气馁。
上了一个多月的辅导班之后,儿子的学业水平明显提高了,在被我戏称为“峡谷之巅”的竞赛班排名一下子跃升了十几位,这恐怕也说明只要有同等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孩子的天赋其实差不多。
孩子的成绩提高,我亦喜亦忧。喜的是他不用再承受莫名的挫败感,学习中时常能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感觉;忧的是如果他习惯了这种辅导模式,我将为他的整个高中阶段多支付十多万元的辅导费。不过,权衡利弊之后我还是愿意花这笔钱的。
(读者 雪国)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