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造汽车,汽车厂造手机

作者:邢海洋

手机厂造汽车,汽车厂造手机0苹果造车,千呼万唤不出来,刚刚晋升出货量第一的小米却官宣要造车了。特斯拉要造手机的传闻也在春天里甚嚣尘上,手机与汽车,乃至星链似乎要加速融合了。

同样是手机厂商,华为是不造车的,且多次断然否认造车传闻。但华为参与智能汽车业务的消息还是很多的,年初华为推出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方案,称近期成本控制在200美元,远期低至100美元,这惹恼了马斯克,他不相信激光雷达套件能如此便宜。特斯拉坚持走摄像头加算法的“廉价”路线,即使摄像头的廉价套装,加起来还要300美元。激光雷达成本高昂,谷歌测试无人车的时候,一套配件动辄数万美元,是无人驾驶成本控制的拦路虎,没想到被华为降到了摄像头方案成本之下了。在无人驾驶方面,华为把电车的导航、电驱、车载系统三大件包全了,虽然不造整车,却早早地排兵布阵,要吃到智能汽车增量的“大头”。

无人驾驶如同人眼识别,先要看到,然后再判断。如今我们进入了摄像头社会,处处都有摄像头,客观上是因为摄像头成本低廉。可摄像头接受外界光源,是被动拍摄,在距离和形状判断上没有主动发光的激光雷达精准。作为一项强感知的技术,激光雷达让汽车的“视力”更上一个层级。诚如华为的预言,激光雷达成本降到了摄像头水平,大规模量产也就不远了。对于自动驾驶的市场化,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

除了华为,苹果造车也是传言不断,可苹果造车的传闻来得太久,外界早没了新鲜感。倒是马斯克爆料特斯拉最艰难的时候他曾提议苹果收购,却连库克的面都没见到,反映出苹果在智能汽车上的短视。如今爆出的消息,多是苹果的“代工”造车模式在传统车企那儿水土不服,毕竟以苹果的作风,出设计、出芯片、出软件,传统车企没有话语权,全责组装,可传统车企本来靠的就是品牌,沦为代工厂后自身品牌形象就会贬损。当然,苹果若来国内生产,还是容易找到代工厂的,只可惜弃用欧菲光后苹果产业链外移的动作越来越明显。

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发动机、变速箱的门槛都不是一般的高,没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很难拿出上得了台面的产品。电动车则不同,电池、电机都是标准化的外购品,新入行厂商只需提供外观和智能电控设备,甚至无人驾驶的解决方案,谷歌、百度乃至华为也都准备好了。再因为传统车企抱残守缺,不愿意放弃固有的燃油车市场,国企思想保守,心思全用在了补贴上,在海外,这给特斯拉以引领行业的机会,异军突起。而国内,造车新势力虽起步晚,却在补贴逐步退出的时候,靠高端车型获得了市场。

新势力造车,从公司成立到首辆车下线用时均接近40个月,小米汽车的交付很可能要3年以后了。以3年为期,海内海外都在加速布局,无人车的时代似乎看到了曙光。无人车出现,整车市场的逻辑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无人车,共享变得廉价而方便,恐怕很少人会有购车需求了。平均下来,一辆道路上不间断行驶的无人车足够满足6个家庭的出行需求。若非自己的车,你会在意品牌吗?恐怕不会。小米造车,瞄准的或许正是一个批量化生产,且品牌价值“矮化”的市场。

手机厂商造车,大手机上装四个轮子;特斯拉造手机,手机连上星链。无论如何布局,追求的都是消费者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大场景。互联网崛起后巨头在虚拟空间把位置都卡满了,硬件厂商开始在接口上展开新一轮角逐。 投资物语华为苹果智能汽车激光雷达无人驾驶汽车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