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3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当KPI进入校园
无风不起浪。综合性高校职称评聘推行“非升即走”已听闻了两三年,佳伦一直以为,这风刮不到自己这儿。毕竟,佳伦是外语院校教师,那些理工科大名鼎鼎的期刊,跟自己的外语专业毫不沾边。
开学前夕,人事处下发通知,征求大家对绩效考核新方案的意见,细则洋洋洒洒十来页,简单来讲就是三点:1.所有在岗教师都得开始搞科研、发论文;2.三年一聘期,两个聘期科研考核不合格,自动解聘,不续签劳动合同;3.该方案唯一特例是,已在校连续工作10年,且接下来10年内退休的教师。
方案一出,全校哗然。这个方案,比“非升即走”更严苛:哪怕升到教授,职称已到顶,也得一直搞科研,写论文,直至退休。生命不息,科研不止。对于一所以卓越外语教学成果享誉海内外的院校,突然要求全体教师搞科研,上至教授,下至助教,都心有戚戚焉。
不过,校方也为难:要创“双一流”,没有漂亮的学术成果数据怎么行?要数据漂亮,教师们不搞科研怎么行?
佳伦找到人事处问询:依照《劳动法》,工作10年以上,应当自动转为无期限合同,为何还有三年一签之说?接待佳伦的是人事处一位年轻的小姑娘,她理直气壮地答复:很多院校都已经推行绩效考核制度了,我们学校也不是第一家,我们都算晚的了。佳伦据理力争,捍卫《劳动法》。小姑娘发火了:我们不按《劳动法》!
佳伦不解,回到办公室和同事倾诉。同事有闺蜜在某理工大学任职,坦言科研绩效已推行一个聘期,已有同事被降级,接下来估计离解聘不远了。眼下,为了保住本就微薄的收入,该校教师人人奋发搞科研、报项目。见新政有效,校方欣喜。
佳伦心不甘,找到已多年不搞科研、专心带“鸡娃”的副教授同事。副教授安慰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还年轻,笔头好,赶紧写起来吧。佳伦不禁想起近期接连不断的新闻:某某高校某某英才,年方不惑,项目无数,著作等身,长年熬夜搞科研,突发心梗,与世长辞。
眼下摆在佳伦眼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混吃等死,6年后,考核不合格,离开高校,接下来前路未知;要么奋发图强,积极搞科研写论文,20年后,或许还能光荣地领到退休金,而不是失业金。至于日益后移的发际线,日益眼花失神的双眼,只能随它去吧。毕竟,给父母养老的新房,好不容易才摇到号,房贷马上就要交起来,没有稳定的收入是不行的;毕竟,生活是现实的,逃避和抗拒解决不了问题。
这时,佳伦的微信响了,一名大四学生发来:老师,我刚写好了外语简历,不过心里没底,能不能麻烦您帮我改改?换作往年,纯凭情怀和良心做事不计报酬的佳伦会毫不犹豫地义务应下,可现如今,收入、去留与成果挂钩,与绩效挂钩,而修改学生简历这些工作根本不计入考核,还会占用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一边是教书育人的赤诚,一边是KPI的冰冷,两难的佳伦不由得一声哀叹,抬眼望向窗外:嚯!桃花开了,春天来了。
不过,这个春天已不再如从前。
(读者 李同志的红糖)
相亲角的老人们
每周四下午2点,楼上70多岁的张伯伯都会和老伴儿出发去市人民广场的东南角报到,那里是我们这里有名的“相亲角”。
过来的大多是父母为孩子牵线搭桥的,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婚介所找信息联系业务的。张伯伯是去为自己的小儿子找对象的,小儿子今年41岁,一直没有结婚,这已经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张伯伯大约坚持六七年了,其间也联系过一些他认为合适的女方父母。但是,等两个孩子见面后,不是对方不乐意,就是他家儿子不乐意,反正就是撮合不到一块儿。
来相亲角的老人们大多已经退休,每周在固定时间带着写有儿女信息的一张纸来到广场。他们将信息整齐地贴到花池子边上,然后就去其他人家巡视,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家孩子的。我问张伯伯其他人成功率高不高。他说,不高。我又问,那为什么还如此坚持?答曰:“我们不单单是为了给儿女相亲了,还有其他方面的意义。”
原来,给儿女们相亲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如果能牵线成功,那是最好的。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结识了很多兴趣相投的老年朋友,大家经常一起出去玩,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当然这也是因为大家孩子们的状况相同,彼此之间没有心理落差,有共同话题可探讨,可以互相开导,不要为孩子们的事情太过烦恼。还有就是,一些老伴儿去世落单的老年人,在为儿女相亲的过程中,也为自己找到幸福,这一点算是可喜可贺了。总之,这个行动已经以为儿女们相亲为依托,扩展出了很多其他业务,有意义又充实。
但是,我也问过张伯伯,儿子同意你每周去给他寻找相亲对象吗?他果断摇头否定了,说按儿子的意思就要一辈子独身,不想走进婚姻围城。
这样一说,相亲角存在的意义,似乎更多的是像张伯伯这样的老人们心理抚慰的场所了。
(读者 巴拉)
当老房子遭遇电梯
大舅家住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房子,共五层,一个单元10户。大舅和舅妈刚退休,住三楼,不高不低,他们老两口上下楼不吃力,从没想过要装电梯。单元里第一个提议装电梯的是四楼孙老师的儿子,孙老师快80岁了,几年前动过一次手术后坐上了轮椅,下楼很不方便。小孙想让父亲多出门晒晒太阳透透气,于是开始动员本单元的住户装电梯。
两年前,当地老房子装电梯还是采用“一票否决法”。小孙先联合了四楼、五楼的四户达成统一战线,又开始做三楼住户的工作。三楼除了大舅,另一户也是老人,身体还不错,爬这么两层楼不在话下。小孙从长远出发,以自己父母的现状作为生动案例,成功说服了三楼两户。
在对二楼住户做工作时,大家第一次讨论电梯安装费的问题。二楼的两户都是小夫妻,两户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同意本单元安装电梯,但拒绝承担任何因安装电梯而产生的费用。
钱不是问题,小孙早就了解清楚了,现在政府对老旧楼房安装电梯有补贴,像他们这种情况,安装电梯大概可以补贴20万元,而电梯公司对安装电梯全部费用的估算大约在50万元左右。即使一楼、二楼住户都不交钱,他们四楼、五楼住户多出一点,费用也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做通一楼两户的工作。一楼东户住的也是老人,很体谅楼上老人的难处,小孙他们表明装电梯的意图后,一楼东户很爽快地同意了,但前提也是不用电梯,不愿出钱。一楼西户刚买下这处房子搬进来,跟邻居们还不熟,他关心的是安装电梯后的采光和噪声问题。小孙找来电梯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场向这家人详细解释目前电梯的优质性能。他们还找来这家公司之前安装电梯的小视频,视频里电梯间距离楼体近2米,基本不存在挡光问题。
可一楼西户还是有些犹豫,他担心自己的房子可能会贬值,毕竟一楼因电梯获益最少,而且电梯用久了,难免会有噪声等问题,一楼西户希望楼上住户对他们家可能出现的损失有个说法。最终,装电梯这事儿还是搁浅了。
之后两年,装电梯的事儿渐渐被淡忘了。前几天看大舅发的朋友圈,这拖了两年的电梯竟然装上了。原来市里刚刚出台了新政策,装电梯不再是“一票否决”,只要涉及居民中三分之二的人参与表决投票,有四分之三的人同意就行了。小孙再次联络各家,很快在9户中达成共识。如今电梯运行了一月有余,大家都觉得好,四楼、五楼和一楼西户本来见面不说话,如今也有说有笑,成了热络的好邻居。
(读者 蒋霖)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