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的涨价与上市

作者:邢海洋

3月12日,怪兽充电递交招股文件,欲在美国上市。历经7年,“三电一兽”的充电器小生意变成大业务,开花结果了。与此同时,充电价格悄悄涨价了。共享经济中充电宝营收高、壁垒低,消费者对价格颇为敏感,这类共享经济能承受高价格吗?

俗话说“人有三急”,去欧洲旅行找洗手间,最让人不理解的是那里的洗手间收费,可情“急”之下,再多的费用也是要出的。从商家的层面,赚你不得不掏的钱也是最容易的。手机充电,如今也算得上“三急”之外的另“一急”了。手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得在手机上完成。手机没电,扫不了二维码,无法出示健康宝,坐不了公交,进不了商场,连饭都吃不了。对于处在电量焦虑中的人们,共享充电宝就是刚性需求,消费者是无权计较价格的。

共享充电宝的商机,除了消费者有迫切的应急需求,还在于消费场景的特殊性。充电柜多放置于餐馆、酒吧、商场、车站等人员聚集的地方,尤其是餐馆和酒吧,手机快没电的消费者,一边充电一边就餐,具有附属消费的特性,此时只要价格不太离谱,使用者是没必要跑到外边寻找更廉价的充电宝的。正如消费者在餐厅吃饭,菜品的选择是自主的,并不会被强制消费,充电宝也一样,只不过是商家提供的各种商品中的一种罢了,但商家还是有定价自由的。

可如果价格太离谱,消费者完全有替代性选择。一个充电宝几十元,放在包里并不占多大的空间。“三电一兽”通过“前半小时免费,后半小时一元钱”的套路培植起来的市场可能功亏一篑。每小时4元的租费,不如说是充电商在试探消费者的心理价位。2017年到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从1.02亿快速增长到3.07亿。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用户规模仍有望达到2.29亿。面临着IPO、创始股东套现的压力,如果用户规模不能继续涨,提价似乎是唯一改善盈利的办法。

在智能手机的发展中,电池一直是短板,电池充电慢、电量低成就了共享充电宝的事业,可技术进步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悬在“三电一兽”的头上。据业内观察,共享充电宝的适用人群以苹果用户为主,苹果手机为轻薄炫酷牺牲了电池容量,用户不得不频繁充电;安卓手机则得益于快充技术,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次数大大减少。苹果虽未能尝试安卓那样的大功率充电,但已经在新型手机上使用了相对快的充电技术。相较于充电速度,电池容量则是更为“致命”的威胁,一旦一块电池撑一天,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将彻底消失。

招股书显示,怪兽充电2020年营收为28.09亿元,净利润为7840万元,营收增加了,利润却降低了。营收增加而利润降低,似乎很难用疫情解释,只可能是竞争更激烈了。随便在商场转一圈,就会发现很多摊档都放着充电柜。充电宝证明了共享模式的价值。开始时赚钱,设备又不贵,于是各路资金涌入,招聘加盟商的、卖设备的、忽悠人“一个月回本”的,多如过江之鲫。

“三电一兽”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本来就不宽。价格信号传导下,共享充电宝服务也会多样化、零散化。如果饭馆、商店家家都安装自己的租赁柜,即便有异地归还的需求,萎缩的市场也很难供养大厂商了。共享经济至今,充电宝算得上是颇为成功的一个,似乎又是相当脆弱的一个。 投资物语电池怪兽充电共享充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