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2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医院门口的烤地瓜摊

儿子感冒住进了市医院,妻子在病房里陪护,而我则承担了送饭的任务。

这场感冒突如其来,儿子高烧不退,全家人心急如焚。妻子在病房里看着小脸被烧得通红的儿子,坐立不安。对我送去的饭菜没有一点胃口,每次几乎都是原封不动地送出来。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里,我既担心儿子的病情,又牵挂妻子的身体,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满大街地找饭店,变着花样给他们买吃的。除此之外,我就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看着人们进进出出,无聊地打发时间。

医院门口两侧有几个烤地瓜摊,其中一个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摊主是一位60多岁的大爷,他穿着一身蓝色的旧工装,胸前的单位标志已经模糊得看不清。他的烤箱与别人正规的烤箱相比,显得很寒酸,是用一个铁桶改造的。他每次打开炉门,我都能看到里面红红的蜂窝煤和一层层冒着热气的地瓜。他的生意说不上好,不光因为位置有些偏,更主要的是他经常把生意往外推。每天我都会听到他说地瓜没有烤熟,然后介绍客人去其他摊子买。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别的摊子给他推荐生意,真是个有趣的老头儿。

儿子住院的第四天,我实在是没有新花样的饭菜可买了,就在大爷那儿买了一块烤地瓜。大爷仔细地给我挑了一块,已经烤酥的外皮下,露出一块块血红的内瓤,我禁不住咽了口吐沫。很快妻子从病房里给我打来电话,说儿子退烧了,并且把地瓜一口气吃完了。

在瑟瑟的冷风中,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我的心情立刻开朗起来。趁大爷空闲,就和他聊了起来。他问我什么人在医院里,我告诉他,儿子一直高烧不退,现在终于降下来了,还把地瓜吃了。大爷却说:“小孩子脾胃弱,要少吃地瓜,多吃点软和的食物。”

我和他开玩笑:“人家都是抢买卖,你怎么把顾客往外推?”“钱挣得够用就行,做人不能太贪了。”大爷叹了口气。我说:“不对吧,哪还有嫌钱挣多的?”大爷苦笑了一下:“小伙子,你不知道,我也是病人家属,老伴在里面躺了半年了。我卖点烤地瓜,挣点药费。”“那你需要钱,怎么还把生意推给别人?”“唉,小伙子,我这已经是抢他们的生意了,如果不这样做,我恐怕一天也不能在这里干下去。”说着,他摇了摇头,两眼向远处的病房楼望去。

没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烤地瓜摊,还会有这么复杂的情况。我不知道大爷曾经历过什么,可是我不得不佩服大爷的处世智慧。退一步是为了谋求更长久的存在,可这背后又有多少艰辛,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说清吧。我只能默默地祝愿我们的亲人早日康复,让生活重回正常轨道。(读者 刘晓东)

公益植树的思考

周末,我所参加的社工组织安排了义务植树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三个社工组织和一些通过平台报名的志愿者,其中一个是儿童公益组织,所以参加人员的年龄跨度比较大,有幼儿园的孩子,也有60多岁的老人。

活动地点设在城市西边一个预开发的景区,因为面积大,虽说每年都在植树,但两年了,树木覆盖率还是不高。

义务植树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除了可以献爱心以外,对于我们这些长居城市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好机会。

老年人虽然年龄大了,但号称下过乡,这点劳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事儿,说说笑笑就把树种了。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平时基本困于职场、家庭的夹板中,能有这样抻抻筋、出出汗的活动,也是解压的方式。

还有一些在校大学生,他们说参加这样的活动,一来增加了社会实践经历,二来满足了自己服务社会的愿望。

而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师傅们负责指导大家如何栽种:根不要太深,土不要太干净,要给它们留出呼吸的空间。

我做得也不标准,在接受老师傅的指导后,就跟老师傅攀谈起来。老师傅说最初他们村里有一多半的劳动力都在这山上参加种树,他们都想把山绿化好了,能够引来游客,进而让村子发展起来。但是,种着种着,年轻人就不愿意种了,嫌费劲,挣钱又少,最后都走了。所以,现在留下植树的也就他们这些年龄大些的人,有的已经80岁了。他知道在这种状况下,想要把树种完很难,但也要坚持,能多种一棵是一棵。每天,他们一个人差不多能种30多棵树,从挖坑到浇完水,从早种到晚。

从这次活动来看,前来公益植树的每一个人都表示很享受这种劳动,而且这比跳广场舞、上健身房、参加课外班有意义多了,而长时间躬耕于山里的老师傅们也很渴望有人能帮他们一把。

那天,我们用半天时间种了将近500棵树,相当于一个老师傅半个多月的工作量。我想,如果再多招募一些志愿者,每周都来植树,那么,这座大山不久就会郁郁葱葱,变成一座“青山”。

(读者 巴拉)

迷上短视频的老人

最近家里好几位退休的长辈都迷上了玩短视频。无论是在公园散步,还是在家做饭,他们都要随手拍上一段小视频,配上怀旧的背景音乐,简单编辑后发到网上,与网友热情互动。

为啥原本有着丰富生活的老人们,会迷上了短视频呢?难道电视不好看?跳广场舞不够热闹?

其实也不是。像下棋、唱戏和跳广场舞这类集体活动,首先得把大家聚集起来,才能一起玩。遇上天气不好或是家里有事,不是这个人来不了,就是那个人不想出门了。老人们年纪越大,身体就越容易出现小问题,因此就更难聚到一起了。

而在家看电视、听歌,纵使节目再热闹,每天当儿女们上班、孙辈们上学后,剩下的老人独自在家,一天下来,看多了也很闷。

但如果老人把自己做菜、做家务,或者唱歌、写毛笔字的过程拍下来分享到网上,就有了很多与人交流互动的机会。尽管有的留言只是客套话,可这丝毫不影响老人分享的兴致。若是老人有自己的独家私房菜,或者特别的才艺,就更容易吸引粉丝留言点赞。于是,在来来往往的交流互动中,老人就算一个人在家也不觉得寂寞了。

看着家里的老人拍个黄瓜弄个凉菜,都乐呵呵地拿手机拍下来,我忍不住问他:“拍黄瓜有啥稀奇的?人家咋就爱看你拍的呢?”

他听了气哼哼的,不屑于理我,隔了一会儿,才说:“昨儿个和老铁说好的,今天她拍了她家里刚开的君子兰给我们大家看,我点赞了,拍个黄瓜庆贺一下,不行呐?我现在可是有1000多个粉丝的人喽!”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还组织了粉丝微信群。在群里,每天有固定时间,老人们会轮流表演节目。他们像模像样地提前准备好节目,认真程度完全不亚于亲自上台表演。节目是事先录好的短视频,有唱歌的,有朗诵的,每个节目演完,群里都点赞不断。

看到老人们这么会玩,做子女的也就放心了。

(读者 清风吴语)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