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么住”

作者:忆暖

(文 / 邱杨)

“中国人怎么住”0( 五矿万科如园示范区实景 )

中西“混搭”

“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生整体断裂的时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史学家周榕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人怎么住’的混乱肇始于此。”

1906年,慈禧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变革愈演愈烈,而官式建筑则成为展示与迎合政治变革的有效方式。“当时的资政院、陆军部、大理院等官式建筑几乎全部采用纯欧式的方法来建造。”周榕说,“实际上在殖民城市和租界地区早已出现西方的建筑方式,但一直没有获得合法性。此时官方重要建筑由政府直接指定西方建筑师或中国建筑师模仿西方建筑样式进行设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中西两种建筑范式并存,是20世纪头20年里的流行现象。”周榕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凡是国立的、官方的建筑都采用西方的建筑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校园,与燕京大学的中式风格截然不同。”实际上,这两所大学的建筑设计出自同一位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之手。“燕京大学当时是教会学校,为减小中西文化差异给传教带来的阻力,因而在建筑上采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与同一时期的国立大学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到二三十年代,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开始萌芽。”周榕向本刊记者介绍,“所谓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实际上是欧洲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和中式建筑的混合。在设计时采用欧洲古典建筑的基本理念,大量使用欧洲新古典主义的平面,而在立面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中式元素。”周榕说:“因为中国建筑的梁柱体系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多功能要求,所以当时‘新中式’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现代功能中放入中式元素。”

“中国人怎么住”1

“如果当时的中国建筑以这种风格为核心稳定发展二三十年,我们可能会有相当完整的新中式建筑,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这一切都破灭了,此后的20多年里中国几乎没有出现新的建筑物。”周榕不无遗憾地说,“即使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仍然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有钱来盖房子。”

折中主义的妥协

“中国人怎么住”2( 毛大庆 )

建筑是文明最核心、最恒定的形态之一,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建筑形态往往披上了特定的政治象征意义。“到1959年盖‘十大建筑’时,中国建筑师面临着范式空白的痛苦局面。”周榕告诉我们,“当时西方的古典主义建筑不能用,那是老牌帝国主义,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也不能用,那是现代帝国主义,而中式的新古典主义更不能用,这属于封建余孽,是革命的对象。反帝反封建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中国建筑师不能采用已知的任何范式。”

“建筑师们经过痛苦的思考与尝试,最终采用了完全彻底的折中主义,也就是让人看不出这个建筑属于任何已知的范式。”周榕告诉本刊记者,“人民大会堂就是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它的基本原型来自于希腊神庙,但又做了很多中式的处理,比如檐口的琉璃瓦立贴技术,就是当时中国建筑师的发明创造。”

“中国人怎么住”3( 毛大庆 五矿万科如园示范区实景 )

“又比如攒尖顶的应用,‘十大建筑’里有三四个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攒尖顶,还把它放大了,目的就是去掉识别性。”周榕补充道,“攒尖顶在那段时间成了北京新建筑的代表。”古建筑保护专家、《城记》的作者王军就曾经形容攒尖顶的建筑是“西方的建筑穿上了天坛式的外衣”。“此后20年间,中国建筑长期采用折中主义的范式。”周榕说,“当时的政治压力太大,稍微做一个可被人辨识的建筑就要冒极大的风险。”

从后现代到“欧陆风”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在政治体制和话语层面上开始建立起来,中国的建筑形态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范式与之呼应。周榕告诉本刊记者:“那时候要公然学西方的现代主义还是要冒很大的风险,没有人敢第一个尝试。而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则恰逢其时地为当时的建筑界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范式。”

“香山饭店的整体设计看上去有一些可识别的中国符号,但实际的内胆却是后现代的风格。”周榕说,“在香山饭店之后,出现了一大批跟风之作。”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统治。“这个时期与30年代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在立面上选用中国的元素,但在平面和空间上仍然是西化的,但差别就在于30年代走的是欧洲古典的建筑方式,而这一时期却纷纷采用了现代化的流动空间。”

“到90年代后期,尤其是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从机制上解决房地产的合法性问题后,房地产逐渐取代开发区,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周榕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大家对于‘怎么住’这个问题并没有清晰的答案,在房地产大规模生产和复制的初期,选择什么样的范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事实上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城市和人的思想仍然是相当封闭的,很多城市的领导甚至不能接受城市里出现几个纯欧式的建筑。”周榕说,“90年代末,随着全国城市掀起‘学大连’的风潮,大连城市建筑的‘欧陆风’也由此迅速扩散至全国。”这股“欧陆风”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房地产业制造最多也是最为流行的风格之一。

新中式建筑的再发现

“在2005年左右,突然有一批新中式的建筑出现。”周榕坦言,这种变化与当时的“国学热”不无关联。“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财富已经积累了20多年,其中有一批相对高端的社会人群,需要从中国的传统东西里获得心理和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周榕认为,“这个时候出现的新中式建筑,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猎奇的心理,为的是重温过去或儿时的居住体验。”

“七八年后的今天,整个国家的崛起带动了文明个体的觉醒,自省自觉的意识在整个民族范围内建立起来,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榕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现在的新中式建筑,就已经跟之前在历史中曾几度浮现过的新中式建筑大不一样,不再是以西方空间为主宰贴上中式的符号,而是以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审美空间和理想空间为基础去组织其他的文明资源,赋予了新中式建筑以新的内涵。”

“最形象的一个反映是,以前我们总觉得国外的建筑大师说什么都是对的,而现在从业主到政府官员,对西方建筑师则是当劳工使用,我需要什么你就给我做什么。”周榕认为,“2005年的新中式建筑实际上是在追求复古的东西,比如做一个古代的庭院。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新中式建筑,更多的则是在现代的叙事基础上寻找中国性。”

“寻找中国性的关键恰恰在于重新发现中国建筑的传统,只有找到中国建筑的基本范式、经典比例和尺度,才能把握住中国传统建筑美的节奏。”获得“英国BALI国家景观奖”的五矿万科如园就是近年来新中式建筑中的代表之作,它通过对中国建筑精神符号的独特挖掘,寻找到“中国人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在现代社会里居住”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清华大学景观学设计学科带头人朱育帆曾这样描述五矿万科如园:“它以古典园林‘如园’为出发点,将一座在园内复建的山西百年老祠堂作为文化地标,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使新中式的楼体外立面与园林艺术巧妙融合,营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

专访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毛大庆

三联生活周刊:过去20多年里,万科的核心价值理念从科技、绿色走向人文,这个转变是怎样形成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毛大庆:在中国地产过去的十余年中,万科为行业带来了很多创新,比如阳光体制、优质物品的集中采购、完备的客户服务和物业服务体系以及住宅产业化等。

在不断的成长、创新过程中,万科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气质。万科最初通过学习索尼、丰田这样的先进工业制造公司,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能力: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建筑技术研发机构,具备了强大的研究能力;拥有了比较健全的产品库,具备了快速复制的能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万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新的发展愿景:做卓越的绿色企业,做行业的领跑者。由此,万科大规模推动住宅产业化和技术革新,以工业化装配的方式盖房子,推广“全装修”的产品,并使万科生产的住宅要符合建设部绿色星级标准。北京奥运会后,万科在“科技”与“绿色”逐步实现后,履行“人文北京”的社会职责,使开发的住宅具有“人文”的气质和精神,为居者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精神居所。

过去20余年里,万科从科技、绿色走向人文的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蜕变之路。在突破千亿之后,万科的人文之路开始了新的征程。因为,我们相信具有民族人文特质的产品才更具有价值,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三联生活周刊:较之普通住宅,文化对于高端住宅产品而言,是否具有更高的价值?

毛大庆:高端住宅和普通住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产品自身及所处区域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也可以是外部独特的景观资源,或是丰富的园林特色。其中,能够彰显出深刻韵味的特色文化资源最为难得,因为它使得产品具备鲜明的个性色彩,并由此衡量出产品的高端属性和居者的居住品位。同时,文化作为高端住宅产品的附加值,使产品具备了一定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五矿万科如园作为万科高端人居产品系列的精品,就是这样一个将文化与住宅完美融合的典范,让居者从每个侧面、每个棱角都能品味到这个建筑群和社区的文化韵味。

三联生活周刊:“如园”选择了哪些文化资源,又是如何将文化韵味注入其中?

毛大庆:五矿万科如园作为人文艺术的集大成者,坐落于贵气天成的北京西山脚下。在如园会所中,坐镇着一座百年老房子,这是一座建造于清雍正三年的祠堂,对一个住宅项目而言,它不仅是建筑意义上的亮点,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地标,就像一座承载着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供人们观赏和回忆。

如园的建筑吸纳了中国木建筑文化的“家国”文化,从北京官式建筑的轮廓中感受北方人民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气息。如园的园林依据中国传统院落文化,分为“梅兰竹菊”、“风华雪月”、“琴棋书画”和“春夏秋冬”16个院子,每一个院子都有着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意境,更有层层递进、移步异景的重叠之美。在这里,既可以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白墙、青砖、灰瓦,传达出心灵的宁静和谐,也可以找到四合院围合布局,营造出私密感与和睦氛围。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否是“如园”在同类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又如何将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生活理念有效结合?

毛大庆:如园作为万科高端豪宅领域的代表制作,凭借“新中式人文大宅”的定位,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它所推崇的“新中式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将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居住理念巧妙连接,既摒弃了传统建筑的封闭与中规中矩,又能体现人与建筑、建筑与社区环境的互相融合。

园区的楼体严格采用古典建筑中经典的“三段式”设计,分为横三段、纵三段;顶层运用灰色石材进行收分和大屋檐的设计,屋檐下口采用铜色铝板,使建筑稳重中更显张力;中层采用米色大理石体现尊贵感,首层私家庭院围墙的设计自然形成建筑的基座,运用石材的雕塑感和完整性营造中国古典建筑气质;建筑的立面则运用现代的色彩、线条和先进材料,结合传统的规制和经世致用的理念,体现艺术性和创新性。 怎么人文毛大庆范式建筑设计建筑文化建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