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画重现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李叔同作品:《半裸女像》(190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
“这件作品在画面上目前没有发现署名。从作品状况看,画面保护基本完好,有几处卷折及色彩脱落的痕迹,色彩较灰暗及有灰尘积存的痕迹,无外框,内框较旧,但好像不是原框;背后画布较旧,但基本无损坏;画布边缘有个别处破损,背面有较大的白色笔书写的登记号‘2011-甲’,贴有两处纸质库房标签……”
2011年,这件旧油画在库房清理民国时期藏品的时候被发现。工作人员写了这么一段说明,记录下它的状况。之后,专家们把它和多年来只见过印刷图片、不知原作下落的李叔同早年油画代表作——《半裸女像》联系在了一起。
“他的油画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这样告诉本刊记者。李叔同存世的油画作品非常稀少,中央美院美术馆目前聚首的两件作品,《半裸女像》之前有很多杂志、美术史著述及李叔同的传记中都刊登过它的图片,多年来却无人知道原作究竟在哪里。另一件是《自画像》,近百年来一直收藏在东京艺术大学。王璜生说,这次将《自画像》以及该校40件中国留日学生《自画像》的高清图像一起从日本借展过来,就是想对早期李叔同油画作品做一次专题研究性展览。
三幅,还是一幅?
这些年,国内书画拍卖市场将李叔同的书法价格不断推高,几乎变得无人不识也真假莫辨。李叔同早年曾专攻西画,是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传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
( 1907年2月11日,春柳社在东京留学生会馆公演新剧 《茶花女》。曾延年、李叔同(左)分饰男女主角,于卸妆后合影 )
1906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西洋画科。那时,这所学校已是日本最高美术学府,西画专业由日本著名画家藤岛武二、冈田三郎助、和田英作等人主持,其教育的核心是将“写实基础”融会印象主义的革命因素。清末文人程清著述《丙午日本游记》里说到参观东京美术学校的见闻,提及两个中国学生:“西洋画科之木炭画室,中有吾国学生二人,一名李岸,一名曾延年。”——“李岸”即李叔同。在他们前面一年,曾有一位名叫黄辅国的中国留学生考入,但他中途退学,所以最后能够学成毕业的李叔同和曾延年成为“中国最早的油画留学生”。5年后回国,李叔同先任教于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1913年被聘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身)教授图画和音乐。在这里,他和同事夏丏尊成为一生至交,也从学生中发现培养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
徐悲鸿、林风眠等留法画家尚未回国时,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要是日本体系。日本近代美术教育以油画名家黑田清辉为代表,他在法国受印象派早期画风影响,回日本后形成一种“印象主义画风的学院主义”。李叔同的毕业作品《自画像》就比较典型地具有其特征,所以他被黑田清辉激赏,两次入选由黑田主持的当时日本最高规格的白马画展,为中国第一人。在杭州任教时,李叔同专门从日本购买石膏模型,并在1913年就让人体男模进入课堂供学生写生,开中国美术教育之风气。
( 李叔同(中)在东京美术专科学校的毕业照
)
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直至1942年圆寂,李叔同仍做书法篆刻作品,但未再画过西画。剃度前,他曾将自己的笔砚碑帖、临摹法书、藏书等分赠好友家人,另拣选了自作西画中的大部分,寄赠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有油画,也有水粉画。不过专家认为,现在重新发现的《半裸女像》不在这批赠画中。中央美院美术馆在2012年3月公开了部分相关文献资料,希望证明此画另有来处:
1920年,李叔同的三个门生——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创办《美育》杂志时,在第一期第二页发表了老师在1909年创作的油画《女》,画面为半裸少女,印刷出来是黑白图像,并注明了当时的收藏地点为“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 李叔同《自画像》(1911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收藏 )
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家中也曾挂有一幅李叔同画的裸女图,但画名不同。夏丏尊去世后,此画转叶圣陶收藏,并由他在1959年交给中央美院保存。对此,《叶圣陶年谱长编》1959年8月30日条有记载:“作书致吴作人,以夏丏尊所藏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之油画《倦》一幅交与中央美术学院,请其保藏。”夏丏尊的长孙夏弘宁在《从艺术家到高僧》一文中描述了这幅画的画面,看起来和《女》的印刷图像及现在重新面世的油画《半裸女像》都十分近似。“值得庆幸的是,在30年代,李叔同曾赠送夏丏尊一大幅油画,画的是一安静、媚美、舒适地躺卧着的浴后裸体少女。夏先生生前十分喜爱此画,长年挂在白马湖屋客堂上。夏先生逝世后,这幅油画带往北京叶圣陶先生家珍藏。”叶圣陶自己在1982年6月23日为《刘海粟文集》做序,里面也再次提到这幅画:“我国人对人体模特写生,大概是李叔同先生最早。他在日本的时候画过一幅极大的裸女油画,后来他出家了,赠与夏丏尊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夏先生的家属问我这幅油画该保存在哪儿,我就代他们送交中央美术学院。”
当年李叔同赠给北京美专的那批画,二三十年代即告下落不明。至于叶圣陶所说的送进中央美院库房的画作,多年以来也都被认定“不见了”。该画最后一次被确切看到,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现代美术史专家李树声教授回忆:1960至1964年他们整理“中国现代美术史”资料汇编时,曾与摄影人员到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提取过这一作品,进行反转片拍摄,目前反转片片夹上写明:“李叔同 倦女 油画”。
科学检测
在不同时期、被记录为不同名字的画作,能否确认就是半个世纪后又重新浮出历史的这幅《半裸女像》?2012年3月27日,中央美院美术馆曾为此专门召开鉴定及研讨会,在会上也有专家提出这种疑虑。
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李垚辰说,他们以人工检测方法将两幅图像的人物及背景的轮廓线做过精细对比后,认为馆藏《半裸女像》与1920年发表的《女》,这两张图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半裸女像》可能和《女》是同一件作品;第二种可能,《半裸女像》可能是《女》的临摹品,因为只有非常好的临摹品才能达到与原作轮廓如此高的相似度。”之后他们又进行了画面肌理、折痕与破损之处的对比分析,高度重合的结果让他们倾向于第一个观点:两幅画作是同一件作品。
但最后让美术馆敢于确定目前结论的,是在世界博物馆界名画鉴定中占据权威地位的技术检测分析。据美术馆修复工作室的修复师徐研讲述,针对组成作品的材质的检测分析,从2012年4月一直持续到2012年底。他们先在馆内修复工作室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材料检测中心进行了非破坏性分析检测,包括完整的X射线图像、紫外线荧光图像、X射线荧光检测、拉曼光谱分析以及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画布纤维的研究。随后,又将从作品边缘处收集到的微小颜色层脱落颗粒送往法国ERM材料检测中心,对颜色层的形态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研究。
根据最后提交的检测报告,基本可以判断《半裸女像》的绘画时间以及原作属性。徐研提到,检测出的几种主要油画颜料特征都较为明显——十分“近代”。比如在颜色层检测到一种银白(Silver White),是19世纪架上绘画中唯一使用的白色颜料,它和含有硫化氢的空气接触后会发生反应变黑,并对人体有毒,所以在1920年以后已逐步被钛白颜料替代而少有使用了;画上还用到一种祖母绿,又称为巴黎绿,1830年后被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所偏爱,在西藏的唐卡画和1900年左右的印度画上也发现过,它是19世纪著名的“死亡”颜料,在所有颜料中毒性最大(含砷As,即砒霜),因此只使用至1900年前后,现代使用的祖母绿颜料成分已大不相同,只是呈现出祖母绿的色彩。通过对底料层成分的分析,专家还发现画家使用的是铅白底料,而这种底料在20世纪初之后便逐渐被白乳胶底和丙烯底料所取代。在X光片拍摄的图像中,专家还清晰地发现了画家最初的构图底稿,最后成画和底稿相比,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显现出了调整的痕迹,“基本排除了作品是他人临摹的可能性”。 叶圣陶油画重现油画人物自画像艺术美术李叔同文化夏乨尊旧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