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林·蒙哥马利——苛求完美的无冕之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在最近10年中,蒙哥马利和其他欧美高尔夫明星一样,参与亚洲比赛的频率越来越高。根据毕马威KPMG的统计,2009年,亚洲各项赛事颁发了全球大约20%的职业高尔夫赛事奖金,在未来5年中的这个数字还将至少增长50%;截至2011年,亚洲巡回赛的奖金已经膨胀到了4500万美元,16个国家参与。而对于有幸参加“丛都国际峰会2013高尔夫友谊赛”的30多名俱乐部会员来说,能够跟蒙哥马利在球道上的某个球洞打上一两杆,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绝对值回每年上百万元的天价会费。但对于后者而言,亚洲和中国带给他的惊诧同样不胜枚举:“比起四五年前,亚洲高尔夫整体表现已经让人刮目相看,女子组已经被亚洲选手主宰,在职业男子选手方面,我想他们如果经验更加充足,比赛中心理韧性更改善一些,很快就能在顶级团体赛事中与欧美强手抗衡。”蒙哥马利对我们表示,“更让我惊奇的是,中国从事高尔夫运动的基础人群素质高得惊人,两三年前,我在上海遇到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0岁的小球员,我对他们说,开个球给我看看,结果其中一位小绅士用纯正的英国口音对我说——先生,您是想要一个高飞左曲球还是低飞右曲球?我当时就惊呆了。”
除去在BMW亚洲巡回赛、泰国皇家杯等亚洲顶级赛事上不断露面,喜好设计高端高尔夫球场的蒙哥马利,也逐渐把自己的业务重心放在了远东。和其比赛风格一样,他的设计哲学也有独到之处:“首先是如何利用天然的地形,必须有特色的沙坑,球道必须宽广,而障碍区和长草区必须够严酷,这样才对那些击打精确的高尔夫球员公平,水面必须完美地将原生的自然河流与球场整体构造融合在一起。”而此刻他所在丛都国际峰会高尔夫球场,也是他的得意之作。“4年前,我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只有荒山和农田。但是,起伏的山峦和河流,以及中间的平地完美结合在一起,非常独特。”他眯起眼睛,环视四方,“尤其是雄鹰台的4号、9号洞,就在赏心悦目的水景旁边。无论是球场还是酒店和其他配套设施,我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它打六星。草皮是规格最高的夏威夷草(海滨雀稗草),还有全自动无人驾驶球车和独特的VIP发球别墅,一切都非常完美。”
然而,“苛求完美”并不是蒙哥马利身上唯一的标签,他也不是一个运动模范、好好先生。“科林的8个欧巡赛冠军头衔和其他赛场表现,集合了天赋、技巧、想象力、坚持,以及精神与身体层面上不可思议的韧性。”在蒙哥马利以51%的得票率,与欧巡赛前总裁肯·斯科菲尔德并肩入选“名人堂”后,欧巡赛事首席执行官乔治·欧格拉迪不吝赞誉地表达了对这位苏格兰传奇球星的赞誉。但在全球高尔夫球迷眼里,有两个迥然不同的蒙哥马利:一个是坐在鹰谷球场的家里,深思熟虑的谈话者;另一个是世人熟知的他,不定时炸弹,一轮坏球就能让他变成混世魔王,总在大满贯的紧要关头功亏一篑。在从T形架到穴区的这段距离里,他是世界上最精确的球手之一,拥有最好的发球技术,擅长使用铁杆,然而致命的是,他的推杆始终是庸常水平。对于这个论断,蒙哥马利倒是看得很淡:“我不是泰戈·伍兹,他9岁的时候就在加州海军俱乐部打出9洞48杆的好成绩,我同样年纪的时候只能在皇家特伦俱乐部的练习场上笨手笨脚地练习推杆。”
蒙哥马利有着超级旺盛的好胜心,他说,幼年的他在Ghyll Royd预科学校期间,同时玩英式橄榄球、马球和板球,但是最后这些项目都被他放弃了。“高尔夫对我来说,既简单,又充满挑战性,你独自一人,同时对抗球场和球,又必须同时和几十个同场竞技的对手比拼技巧、耐性和计算,这是其他运动无法给予的独特魅力。”
在父亲詹姆斯担任管理工作的约克郡Ilkey高尔夫球俱乐部,每周末都有一场职业选手邀请赛,年仅6岁的蒙哥马利就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高尔夫球导师比尔·弗格森,他是苏格兰全国杯赛冠军。从6到11岁,他一直在比尔·弗格森的指导下练习。“你越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得到高手的一对一指点,你就可以少走弯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对我们回忆说。弗格森不吝将各种球场上的微小技巧传授给他,比如在救沙坑球时,杆面不能太开放,击球者总是倾向于下杆太过陡直,杆头应该轻松地从球下的沙子中“掠过”而不是挖下去。“然而弗格森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层面上的耐性,不要操之过急。在高尔夫球场上,急躁是一个可怕的敌人,这让我从很早起就拥有了一种稳健的比赛风格,等候,等候时机的到来。”
1983年,坚定了踏上职业高尔夫选手道路决心的蒙哥马利,前往美国休斯敦浸信会大学读书。作为首名前往美国寻求发展与训练的英国高尔夫球手,蒙哥马利曾诙谐地对我们说,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在英国,一年只有1/4的时间能够拥有室外打球的好天气。“做出这个决定非常艰难,大部分英国高尔夫选手一直选择在本土熟悉的环境里接受高等教育与训练,并选择沃克杯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
在休斯敦浸信会大学,蒙哥马利拿到了商业和法律预科双学士学位,他戏言,即便日后球场发展失败,也能找到一份工作糊口。休斯敦浸信会大学高尔夫球队的教练戴夫·曼侬非常严格,要求每个队员每天在距离球洞2英尺内,做100次短推杆练习,如果有一次失手,先前的练习记录必须“清零”,从头再来。蒙哥马利告诉我们:“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今日,它很好地使你的肌肉保持了某种良好记忆,让正确的推杆动作变成你身体的本能。”这种系统而艰苦的训练极大增强了自信心,使他确信自己“能够毫无置疑地压倒大部分竞争对手”。
1987年5月毕业后,蒙哥马利就开始不断参加艾森豪威尔锦标赛、沃克杯等顶级业余赛事,当他于一年后转入职业赛事时,毫无困难地当选年度欧巡赛最佳新人,接下来就是一串令人咋舌的成绩与传奇:1994年进入全球高尔夫职业选手排行榜前十后,连续在这个榜单上待了400周,最高排名是世界第二。在沉寂了3年后,于2005年在欧巡赛上强势回归,重夺冠军之余成为首位在赛事中奖金总数超过2000万欧元的选手。
尽管如此,在挑剔的球迷和媒体眼中,从未赢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的他始终是无冕之王:1992年圆石滩美国公开赛,他意气风发地以288杆的成绩一路领先,名宿杰克·尼克劳斯已经把他迎进了现场电视直播间,向他提前表示了夺冠的祝贺。但之前一向表现平平的汤姆·凯特忽然爆发,如有神助一般地以285杆的成绩生生把奖杯夺了过去。而这一连串悲剧的顶点,则发生在2006年美国公开赛,蒙哥马利郁闷地收获了自己大满贯赛上的第五个亚军——当时,只要用7号铁杆把球放到果岭上任何一个地方,他都将在翼脚夺冠。那个总是在果岭上遭遇逆境时就肩膀下沉、步履颓废、尖刻愤怒的蒙哥马利,也许就将因此彻底被球迷们和媒体宽恕。但那一洞,他击出了一记无比糟糕的近距离球,直接把球打入了果岭右边的障碍区,破天荒地以高于标准杆2杆的表现折戟沉沙,成就了杰夫·奥格维。
“我确实没有赢过一次大满贯赛事,但是,我必须努力从好的一面看,瓶子这一半是空的,可那一半却是满的,即使能用其他赛事胜利或者其他什么换取一个大满贯冠军,我也不会考虑那么做。”在今天,蒙哥马利已经不再避讳这个问题,因为他拥有自己全力掌控、为所欲为的王国——莱德杯。蒙哥马利的莱德杯个人赛成绩为20胜9负7平,积分高达23.5,仅次于尼克·费度。“哦,这场比赛肯定很有意思,我对自己说,我要和法尔多、伍斯南、巴列斯特罗、奥拉查宝和兰格这样的高手同队,真是不可思议!”
“他喜欢掌控一切,喜欢单挑,用自己的赛场表现来鼓励队友。”莱德杯队友帕德里格·哈灵顿这样评价蒙哥马利,与佩文的紧张严肃不同。2010年莱德杯上,身为队长的蒙哥马利像个轻松的苏格兰谐星,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讲笑话,允许他的队员在比赛过程中上推特。“与别人想象的不一样,我爱高尔夫团体赛事,作为群体一员获取一个冠军需要更多的付出,我们队里有6个‘菜鸟’,我很荣幸能够把经验传递给他们。”蒙哥马利对我们说,“我今年49岁,已经打了43年球,马上就要跟我父亲一样多了,假如我在职业生涯末期还有什么想说的,那只有对一切的感激。” 完美苛求科林无冕之王蒙哥马利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