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代表哪里去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蒋平)
在我们乡下老家,全国“两会”今年格外受关注。以村里的何大伯为例,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女均在广东打工,都已进入谈婚论嫁年龄,对房价问题格外关注;另外,孩子们逢年过节返乡,乘车也是一大麻烦事。所以,何大伯今年格外关注国家住建部和铁道部的信息,当听说大城市的房价越调越高,铁道部面临撤销,火车票可能涨价的消息时,何大伯坐不住了。他不解:“为啥房价还涨?为啥火车票还要加价?咱们的农民代表呢,怎不帮着说说话?”
我了解到,在咱们这个有着600多万人口、其中80%是农业人口的偏远地级市,每届十几名“两会”代表和委员中,几乎从没出现过农民的身影。其中,唯一与“农民”沾得上边的,是一位村支书,还是个有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他家里肯定没有我这么多在外面打工的子女,不会帮我们这样的家庭说话。既然是改革,能让农民们有些盼头才好。”何大伯说。
虽然,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层次原因,肯定不像何大伯想的那样简单,但老人家反映的农民代表缺少发言权的情况确实存在。据一份来自“两会”新闻中心的统计,今年全国“人代会”中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13.42%,较上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如果按这样的比例,在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大市、劳务输出大市中,至少应该有一位农民或农民工代表。正因为历届代表中没有帮他们说话的人,乃至他们的切身利益无法得到重视,连反映的机会也没有。
农民代表哪里去了?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过本地有关部门,他们也表示有些无奈:从上级到基层,几乎都不愿选农民当代表,按他们的说法,除了表达能力欠缺外,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利己主义思想重,爱提一些有关个人利益的问题,没能站在全局思考问题。同时,有关人员也解释说,农民的利益,自然有代表、委员们关注,不一定要他们自己亲自到场,换言之,就是“被代表”了。看来,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不合理的地方选举制度,以及对农民的偏见和歧视,依然在剥夺他们说话的权利。 代表哪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