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城市”铁岭和它的艺人们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原铁岭民间艺术团团长李海 )
“大城市”铁岭实际是个地级市,辽宁有14个地级市,铁岭排名第11位,人口300万,赵本山的老家在其下辖的县级市开原莲花乡。
辽宁省文联、曲协副主席崔凯告诉本刊记者:“铁岭位于辽北,因而独特,辽西—奉天—铁岭是关里文化进关东的必经之路,也是满族聚集隆兴之地。”清政府时期,铁岭附近有一个狩猎场,于是很多犯事的文武官员被押解至此,以便皇帝巡猎之时与他们会面,他们的后代繁衍生息,演变成有文化气息的民间艺人。铁岭民间艺术团的前身是铁岭文工团,铁岭县还有个县剧团,这两个团体出了无数名家:演员赵本山、潘长江、范伟及他们早期作品中的搭档,借调来的高秀敏、黄小娟,编剧崔凯、张超,导演张惠中、乔杰……
女演员王娟是电视剧《刘老根》中董事长韩冰的扮演者,她的丈夫、警察白继民到火车站迎接我们。白继民热烈健谈,他介绍说:铁岭背靠边龙山,分为龙首、龙腹、龙背。《刘老根》第一部在丹东拍摄,因为当地有个旅游开发商与赵本山是朋友,那个景点反正也闲着,免费借给他们做外景。这戏火了之后,那个没人去的景点也旺了,开原政府找到赵本山,请他回家拍戏,衣食住行都帮忙。这一拍,就是10年,留下了龙泉、凤舞两座山庄和一开机就乌泱泱的游人,有时甚至会出动特警维持现场秩序。
李海、王娟、李静都在上世纪70年代来到铁岭文工团,李海与李静是“一副架”(二人转搭档),团里有三副架,辽宁正规院团里最有名气的也是三副架,他俩都位列其中。范伟说:二人转可以分为三种,铁岭县剧团和民间艺人表演的那叫老二人转,长篇大套的唱腔,少则一个半小时,多则三天,故事完整,演员的选择标准是嗓子敞亮。《张郎休妻》、《马前泼水》、《回杯记》、《西厢》是比较经典的曲目,两个人演是二人转;一个人叫单出头,比如《刘姥姥还乡》;三四个人是拉场戏,即东北小品的前身。70年代,“五七”战士、辽宁歌剧院导演马力来到了铁岭文工团,她提倡把民族歌舞融合进二人转,王娟说:“最开始是有三个队,舞蹈队、歌队、乐器队,我是在舞蹈队,主要是以东北秧歌为主的民间舞。后来80年代改成了两个团,一个是曲艺团,一个是话剧团,我到了话剧团。”马力的改良被称做“新二人转”。改革的步伐相当大胆,一度把演员送到上海学习滑稽戏,把样板戏《龙江颂》改编为二人转格式的《闸上风云》,还有歌剧化的《小二黑结婚》、《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甚至曾经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整成二人转,有说有笑,诙谐逗乐。我们现在看到的小沈阳他们的表演是第三种,只能说是借用了部分二人转的说口,老艺人们不愿承认那也叫二人转。
李海回忆:“当时艺术团的方向以拉场戏为主,兼搞歌舞。”最困难时只剩下李海、李静这一副架,李静想改行,马力劝她:“你千万不能改行,土地雷爆炸最响了,一定要坚持。”提起那段岁月,李静快要眼泪汪汪。“那时候二人转演员地位感觉是很低下的,在黑板上写名字谁涨工资,写了李静,还有人用手指在我名字底下偷偷画叉。经常下乡慰问,能在老乡家有个热炕头就不错了,我记得当时我儿子刚生下来没几个月就带着他,真的是‘前台唱戏后台哭’,尿得瓜湿,大伙轮班抱。一年基本上八九个月都在外面跑,东北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暖气啊,家里都烧炕,那么长时间不在家,那个暖水瓶、茶杯、碗啊什么的都冻在窗台上了。我记得有一次好多日子没回家了,一回来就烧炕,冻了那么长时间猛地这么一热,炕就崩了,就只好把什么褥子被子都铺到地上,把能裹的都裹着,就在地上睡了。后来等人把炕修好了,就又得出门演出去了。”虽然在团里没地位,可是农民喜欢,用王娟的话说:“新二人转是小段,不解渴。”
( 二人转演员李静 )
赵本山当农民时,坐着拖拉机到开原看李海、李静表演像过年,铁岭县剧团团长、李静的丈夫阎守信几年后帮赵本山用拖拉机把家搬到市区,因为他终于进了地区文工团,吃上了皇粮。“1983年,是铁岭二人转事业的飞跃期。来了一些硬实的创作者和演员。1986年,在东北首届艺术节上,获得六项一等奖。”李海说,对于赵本山的人生转折,那就是他和潘长江在田间地头已经千锤百炼的作品《摔三弦》在沈阳老北市连演3个月,200多场,从早上8点演到半夜,两头不见日头。“每天三场,衣服全湿透了,用风扇吹,本山、长江两套衣服轮流换,累了就睡箱子。”李静对本刊回忆说。那个表演如此轰动,以至于三个采访对象都有真切的描述,王娟说:“80年代年我们搞了台晚会,有我和李海的《双叩门》和本山的《摔三弦》,到北京演出时,蒋大为去看,当时没电视,录了一张黑胶唱片,观众们说‘一缕春风刮到北京’。”
铁岭文工团的特色如此突出,以至于它享受到了和省级团体一样的待遇:国家扶持重点团,在全省地方院团被砍掉一大批的情形下,它依然保存。1989年,辽宁派团参加国际富山演剧节,这个任务落在铁岭头上。“好多团生气,说‘辽宁没人了,去个最土了巴叽的团’。”那次有三个节目,潘长江、王秀芬的《猪八戒拱地》,黄小娟、何广顺的《梁祝下山》,赵本山、李海、李静的《马前泼水》。最后这个拉场戏里,赵本山演李静抛弃前夫后嫁的石匠,是个配角,其实这配角原本也是别人演的,只是赵本山当时已经靠走穴达到小康,花钱买了角色,出国溜达一圈。这群人头次出国,不敢乱说乱动,只有赵本山有钱,饭店冰箱里的东西有啥吃啥。这次演出获奖让李静泪盈于睫,“那种感觉真的是得到了心理平衡,这么多年的苦难没白吃。我记得那个时候特别傻,就站在台上,一会儿报这个得奖了,我们就往这儿看,那个得奖了我们又往那儿看,有点儿像傻子过年——卖呆去了,后来报到我和潘长江,根本没听懂,别人说你得奖了,赶紧上去,上去之后,老外给颁奖,还拥抱,那是第一次和老外拥抱,反正就觉得真是出头了。现在二人转演员就比过去地位高多了”。
2006年之前,团长李海经常带团演出,他告诉本刊记者:“团里100多人,每年演200场,国家差额补贴98万元,哪够呀,一是靠第三产业出租房子,二是和税务局、交通局等单位搞联合体,给他们演出挣点钱,比如税务宣传这样的文件戏。”大江南北跑个遍,80年代初去湖北演出时问路,他们问老乡:“我们是赵本山团,知道不?”人家回答:“哪个山?”他们说:“潘长江呢?”“哦,长江啊,长江离不远。”但越到后来赵本山名气越大,打着他的大旗挣钱也容易了,他一直也没忘记帮衬着同事,有小品、电视剧会带着大伙。有时关系单位办晚会,想请赵本山唱俩歌,他演出费60万元左右,但如果是团里的要求,从不要出场费。1988年之后,他不怎么回团了,但关系还在此,团里照样开支。从1996年开始,团里效益不好,只开60%工资,赵本山和主管文化的副市长说:“开这么点钱?”市长答应:剩下的钱归市里管,但只管赵本山的。2006年李海调走前,赵本山在铁岭的工资是2000多元。“他当然不在乎这点钱,但铁岭在乎。”在二人转被赵本山推广之前,越是中小城市越乐得响,越到大城市越不受欢迎,已经改名的铁岭民间艺术团只好不断地下到偏远地区。“有一年山东下大雨,黑天找不着道,有点《聊斋》的意思,山上全是雾,好不容易看见个人家,一敲门,‘咣’,灯闭了。还有一次司机连开两天两夜车,到地方是搀下来的,僵硬了。我们去内蒙古大青山,车停不住了,手刹也不好使,我想砸玻璃跳车,幸好路边有个沙堆,蹭着沙堆才停下来。和赵本山去合肥演出,有个小伙子拿小刀比画,说他是派出所的,真公安过来了,才把他带走。”这种事李海有一箩筐,现在讲起来全是笑话,那会儿满腹辛酸。
赵本山早早就有了经济头脑,他非党非团没人管,也不愿意入,请他当团长他也不干。铁岭曾经邀请赵本山担任名誉副市长,他也拒绝了。1986年团里下乡,大队书记发了话:想加演一场,就要喝一大碗。那时演一场全团不过挣三四百块,赵本山和书记咣咣对喝,才拿下演出权。1987年,《大观灯》火遍东北,这是个串场戏,瞎子和瘸子各自借用对方的眼睛和腿,一路观灯,同时起到介绍节目的作用。赵本山承包了演出队,四处走穴,其他演员5块钱一场,他50块,到末期涨到500块,累的时候炖个小鸡吃,当然有人不平衡,李海说:“有他才挣5块,没他连5块也挣不着。”
1997年,他们去吕梁,正赶上邓小平去世,7天时间不能演出,赵本山转身去了五台山,一是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二是联系他的煤炭生意。李海评论说:“天分是要开发的,本山懂得抓住机遇。”如今的李海,去年拍了6部电影。采访时王娟也在接一个剧组的邀约电话,身未动,心已远。■(文 / 孟静 童亮) 铁岭大城市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