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立:乡村化的低碳主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沈立 )
沈立在北京昌平的王府家庭农场有两亩地,每当周末的时候便去和白菜、莴笋、黄瓜、西红柿、油菜和玉米等做伴。2009年白菜丰收的时候,沈立的亲朋好友都收到了他的白菜大礼。“我们正在倡导缩短‘菜地与厨房’距离的活动。”沈立告诉本刊记者。倡导在都市花园与绿化区种植健康蔬菜的“品尝风景”运动发起人罗杰·杜瓦隆(Roger Doillon)去年3月20日通过请愿,成功地让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将白宫南草坪改造成菜园,这里种植出的有机食物将供“第一厨房”和华盛顿其他厨房使用。在法国小镇依云,沈立看到镇中心马路边的草坪已经被白菜和南瓜等“可以品尝的风景”所代替,就算还种着草,种的也是像茅草、狗尾巴草这样不需要人特别侍养的品种,天养天成。沈立认为,在花园、小区绿地、阳台、房顶、路边道旁种植有机蔬菜将成为城市乡村化的一个标志性运动。
“如果以零碳为中心划一个轴,那么普遍意义上的低碳概念,只看到了零碳的左边,即有碳部分,而忽略了零碳右边的有氧部分。”他告诉本刊记者,“在碳和氧的排放标准上看,‘原生态’是最好的。在美国有那么一群人,杜绝使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在他们的部落里连电话都见不到,这样是可以做到零碳。在我们贵州省的一些山村里也能做到零碳,原始森林、草原、南北极等都是很好的地方。”但沈立认为,绝对的零碳是极端的:“人的认知总是由标准答案组成的,非此即彼。但世界并不可能从高碳一下子变成绝对的零碳,你不能指望一个充斥着造纸厂和化工厂的工业化、重污染的城市一下子变成原始社会。”对于低碳化,他愿意持一个更宽容的看法,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将城市生活方式转为乡村生活方式,从而加强有氧部分。
“我始终认为,城市只是人类的一个中转站,最初人从乡村中来,最后也会回归乡村。”沈立2009年在美国乐活圣地科罗拉多州的波德(Blouder)以及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科杰斯小镇旅游,他看到那里最发达的部分不是在城市,而是在乡村。沈立认为,欧洲和日本目前在时间上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也就是“生态文明”时代,不再处于不节能不减排的现代化阶段。由此,他发起了一个“新上山下乡”运动,意在将资本和知识引入农村。“发达国家的农民都是知识分子,而我们的乡村里还多是不了解城市、现代人价值取向以及交流沟通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教育的结果也不是将知识带入农村,而是使得更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所以现在我们的小城市在大城市化,大城市在巨大城市化,这也是高碳的来源。”沈立提倡的“上山下乡”,本质上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变迁的一个美好愿景。
沈立偏激地认为,18世纪起源于英国的以珍妮纺纱机与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这把双刃剑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的道德伦理、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工业文明的金字塔在历史的大变迁中开始了系统的崩溃。“工业文明的金字塔主要由三大层级构成,金融体系、工业产业与化学农业、以大城市为标志的工业化生活方式,包括支持这个工业金字塔运行的机械论世界观、物质主义人生观与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深陷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美国,是工业文明崩溃的主要标志。”沈立说。他在2002年读到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高科技,高感触》(High Tech,High Touch)一书,书中指出,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远离了自然,这对人的心灵造成了很大危害,因此21世纪的发展趋势应该取得一种高科技与高感触的阴阳平衡,人们生活的重点应该关注身体、心灵、精神与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类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均衡发展。这是后来沈立开始观察中国乐活产业的开端。2003年,沈立拜访住在北京香山半山腰的一个朋友,经这个朋友提醒,沈立在香山观察了北京的夜景。“我发现,北京城的上空是一个锅盖,一个深褐色、带点铁锈,由尘埃组成的大锅盖。”沈立当时惊呆了。
“城市的问题是只有消耗,不增氧。”他想,工业文明金字塔位于大都市,生态文明金字塔位于乡村,生态文明能够逐渐修复千疮百孔的地球,恢复往日万物共生的生机。“Google房地产和工作场所服务主管丹·霍夫曼(Dan Hoffman)决定采取低碳排放的方法,租用加州放牧(California Grazing)的200头山羊代替割草机来清理Google总部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一片草地,环保又增肥。四季酒店在日本购买了椿山庄皇家园林,并盖了酒店,使其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在酒店的屋顶上他们也有种草种树。”沈立举了一系列例子来证明大公司在乡村化方面的努力。不过,使他印象最深的则是在日本东京六本木见到的一个年轻人弓木野毅。他说,再没有比弓木野毅更奢侈的年轻人了,他将在六本木拥有的一幢楼的一层和地下一层改造成了“六本木农园”餐吧,农园里的地面、吊顶和墙壁都是用泥土制成,且这些土壤都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的捐赠者,同时农园里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来自农民家庭,菜品也来自当地乡村。最近,弓木野毅又计划将这座住宅旁的一块本用于停车场经营的地改造成菜园,这块地的市价为500万美元。“日本的年轻人现在都以拥有农业为时尚,所以弓木野毅已成为日本最时尚的年轻人。”沈立说。
他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中产阶级和名人能进行原生态和生态价值方面的投资。“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花了6年时间在昌平区地毯式搜索,找到了一个约300亩的百年柿子林,在那里修建了一个私人庄园。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在顺义花3000万元建造了一个占地300亩的马场。这都属于乡村置业,在乡村置业就意味着资金向乡村流动,通过租地、建房、造园、植树、种菜、养殖与雇工给乡村创造了新的消费市场与就业机会,不仅能解决农民就业,也使得大量农民无法完成的智能化工作可以进行以将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入。”沈立认为,现阶段的个人低碳生活方式,依靠名人和企业的眼球带动效应,已经逐步在推广,阳台种菜、楼顶绿化、蚂蚁工坊的流行、家庭合作有机农场的兴起、郊区农家乐的繁荣等所有迹象都在说明这种趋势。就他自身而言,也在乡村置业的筹划阶段,他的“移民”目标是云南丽江,“追求健康与幸福的生活是所有人共有的人生目标,城里人在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会自然淘汰与避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弊端与毒害,保留城市化的优点,同时主动地融合乡村生活的优势,这就是城市乡村化的根本原因。”他说。■(文 / 董璐) 三农乡村化农村沈立主义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