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间谍为美情报部门拉警钟

作者:徐菁菁

(文 / 徐菁菁 蒲实)

约旦间谍为美情报部门拉警钟0( 胡马姆·哈立尔·阿布穆拉·巴拉维 )

2009年12月30日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成立62年来“最黑暗的日子之一”。约旦人胡马姆·哈立尔·阿布穆拉·巴拉维在中情局驻阿富汗查普曼军营基地内,制造了自杀炸弹袭击,造成7人身亡,其中包括4名中情局官员,3名中情局安全保卫人员,另有1名约旦情报官员重伤。

查普曼军营基地曾是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的军事基地,现为美国中情局征用,也是美军高空无人轰炸机的起飞地。一位阿富汗安全官员向媒体透露,当天,巴拉维是作为为中情局服务的间谍,由约旦情报官员扎伊德带进美军基地的,因此并没有接受安全检查。

约旦医生巴拉维曾于2007年因极端言论受到约旦总情报处官员的审讯。“几个月后他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使我们得以挫败针对约旦王国的恐怖袭击。因此从保卫国家的角度,我们决定在友好基础上继续跟他保持联系。”一位约旦安全官员表示。此后约旦情报机构要求巴拉维潜入“基地”组织内部,追踪并杀掉“基地”二号人物扎瓦希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援引美国情报机构一名前高官的话报道,巴拉维曾提供高质量情报,其中一些情报帮助中情局发动导弹袭击,炸死多名“基地”组织成员,这使得巴拉维骗得美国和约旦信任。美国的情报机构认为,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分支“哈恰尼斯”是这次袭击的背后主使。

奇怪的是,获得极大信任的巴拉维并没有继续“潜伏”,而是采取了自杀式袭击的方式。《环球邮报》驻阿富汗记者格雷姆·史密斯告诉本刊:“巴拉维没有试图从事长期的‘双面间谍’,这反映出他的幕后操纵者缺乏信心。双重间谍的运作需要极为丰富的经验,精细的背后操作,他们显然认为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巴拉维采取了并不常规的方式,这也许是因为他缺乏技巧并对多重间谍的运作感到紧张。”英国布拉德福大学巴基斯坦安全研究小组主任、反恐问题专家肖恩·格里戈里告诉本刊,“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夺取数名中情局情报人员生命的爆炸极大地破坏了目前正在运作的情报网络,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其他情报网络及其运作的怀疑。”格里戈里指出,美国在阿富汗的情报战略建立在“当地人能够与美国和北约共享利益”的设想和吸收本土力量的方略上。但这次袭击显示了塔利班和“基地”间谍对美国情报部门的渗透,使美情报部门很难再相信情报人员,这都将使得美国的情报策略受到动摇。

( 巴拉维的妻子巴雅克,现居住在伊斯坦布尔。1月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她一直等待着丈夫前来团聚,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巴拉维成为“人弹”的消息 )

1月4日,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发表了北约驻阿安全援助部队情报部门负责人迈克尔·弗林撰写的一份关于美国驻阿情报部门的评估报告。弗林在报告中称:“一线情报如此匮乏,以至于分析师说,情报分析更像是算命,而非严肃的侦查工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决策者依靠报纸而非军情人员获知真相。”他在报告中援引一名匿名情报官员的话说:“我不想说我们无能,但事实如此。我们对于当地环境只了解一点皮毛。”

史密斯告诉本刊记者:“自2001年以后,追捕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高层激进分子的成就基本都是巴基斯坦情报部门达成的。”“自2002年以后,美国和北约在打击叛乱分子和毒品、武器交易方面都没有显著进展,这正是其情报机构表现不佳的证明。”格里戈里分析说,“美国和北约都发现很难在阿富汗做好情报工作。一方面,他们的情报人员缺乏普什图语和达里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必须通过雇佣当地人,也就是第三方开展工作;此外,他们还依赖在当地有很好网络的巴基斯坦情报部门——而巴基斯坦和美国、北约的利益和目标又不尽相同。”

弗林在报告中指出:“美国情报官员和分析师不知道阿富汗当地经济状况和土地所有者,不了解政治掮客及如何影响他们,不关心当地发展项目及其背后联系……并且在寻求答案时不找最佳人选。”

“在阿富汗,打击反叛武装和打击恐怖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对情报搜集工作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史密斯对本刊强调说,“反恐依靠的是关联分析、组织关系图和信息网络,这是一份更像侦探的工作,只不过侦查的对象是恐怖分子。而打击反叛武装则要求情报部门对当地人文和政治情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因为,从根本上说,他们对抗的是有广泛支持的普什图族暴动。”■ 警钟间谍情报搜集中东局势约旦情报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