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洛克希德·马丁的台湾
作者:宋晓军( “爱国者-3”导弹 )
可能是因为前年10月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写过一篇题为《洛克希德·马丁的台湾》的文章,讲的是当时美国对台湾地区出售“爱国者-3”导弹背后政治捐款的事,所以当1月6日深夜美国国防部宣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获得了9.6872亿美元向台湾地区出售253枚“爱国者-3”及设备的合同后,一个看过那篇文章的朋友问我,这次美国对台军售是不是与政治捐款有关?其结果是什么?我告诉他,自1994年后每两年一次的政治捐款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将50%以上的款项捐给了共和党,但不久前将2010~2011年总数为112.2062万美元的55%捐给了民主党,于是奥巴马就将合同批给了16年来首次将多数捐款给民主党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其结果就是,台湾地区将其防空/反导通用的“爱国者-2”系统升级为反导专用的“爱国者-3”系统。
“爱国者”导弹系统最初是为防空设计的,后来随着作战需求,在该系统上派生出了7型导弹,其中最新的“爱国者-3”和此前的“爱国者-2”都有在大气层内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美军发现“爱国者-2”在拦截射程较远的改进型“飞毛腿”导弹时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爱国者-2”是一型防空、反导兼顾的导弹。比如“爱国者-2”在防空时最大斜距射程为160公里,最高射高为24公里,但在反导时其最大斜距射程仅为30公里,最高射高仅为15公里,这是因为飞机远比导弹飞得慢,同时它的杀伤方式是靠弹头爆炸后产生的金属破片撞击来袭飞机或导弹的破片杀伤,这样使飞机丧失战斗力是足够了。但是对于高速飞行的导弹只能改变导弹下落的弹道,尤其是对于装有核生化战剂的导弹而言,一旦弹头落在其他的地方还会造成不定的二度杀伤。那么怎么才能将“爱国者-2”导弹系统变为一个弹道的专用杀伤武器呢?
首先,美国国防部委托雷神公司对雷达和火力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比如增加了系统的AN/MPQ-53相控阵雷达的天线屏障和低噪声接收机,以避免地面杂波的干扰;采用了双行波管和正交场射频放大器,使雷达的平均功率增加了1倍;提高了雷达对小目标的识别能力,使系统能区分导弹的弹头与发动机分离后的碎片及诱饵;将原来雷达的追踪角度从90度提高了120度,使其从原来可同时控制9枚导弹增加到18枚,这样就可以使系统较早地识别打击目标以提高拦截距离、高度和火力容量。接着,又委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导弹和发射系统进行了改进。比如将导弹的半径缩小了0.155米(为0.255米),使其在完成单一导弹拦截任务时最大斜距射程为50公里,最高射高为25公里;对发射装置进行了改装,在原有一个发射箱内只装1枚弹的基础上变为4枚,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火力容量;将发射装置变为灵活混装式,当防御范围既需要防空又需要反导时,在一个4箱联装的发射架上可以混装防空用的“爱国者-2”和反导用的“爱国者-3”。在这其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导弹的改进有两项关键技术。一是“爱国者-2”弹头单一的破片杀伤方式改为了动能碰撞+破片杀伤方式,即在接近来袭弹头时“爱国者-3”上装有的“杀伤增强器”首先爆炸,在弹体之外形成两个由24个重量为214克的破片圆环,如果弹体直接利用动能撞击来袭弹头就将其摧毁,如果弹体稍有偏离24块破片也会击中来袭弹头,拦截效率比“爱国者-2”提高了75%。二是在弹体前部加装了一个小的矢量侧推发动机,使弹体瞬间转弯的负载从“爱国者-2”的30G增加到了50G,其原理是,一般导弹在收到控制指令时要快速机动接近目标有两种方式:一是靠空气动力控制,即利用调整弹体上的弹翼角度实现较慢的机动;二是靠推力矢量控制,即利用横向排气修正实现较快的机动。“爱国者-2”采用的是前者,所以只能拦截射程较近(300~500公里)、下降速度相对慢的来袭弹头,而“爱国者-3”采用的是后者,因此可拦截射程1000公里、弹头下降速度较快的来袭弹头。而这,就是“爱国者-3”的营销广告内容。
听完我的叙述朋友问我:“难道奥巴马也是买了洛克希德·马丁的账?”我说就在获得合同的当天公司刚刚宣布了裁员1200名员工,而宣布获得合同的前一天公司股价为78.62美元,比2008年10月小布什宣布对台军售时下降了16%。■
(文 / 宋晓军) 还是马丁导弹台湾爱国者武器洛克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