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睾酮惹的祸
作者:袁越顾名思义,睾酮(Testosterone)就是睾丸分泌的性激素。其实卵巢也能分泌睾酮,只是分泌量要比睾丸少很多而已。但是女人对睾酮的反应要比男人灵敏,所以同样剂量的睾酮对女性的影响反而要大于男性。
睾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负责启动第一、第二性征的发育,这一点只要看看那些太监就明白了。此外,睾酮还能作用于神经系统,对行为产生影响,这一点坊间也早有定论。在各国的民间传说里,睾酮都和冲动、暴力、自私、反社会等性格或者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甚至那些根本不知道激素为何物的农民都会指着阉牛或者阉猪对你说,要想让动物听话,把蛋蛋割掉就行了。
大概是因为睾酮经常与力量和性欲联系在一起,男人们大都希望自己的睾酮水平比别人高。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生理学教授詹姆斯·达布斯(James Dabbs)曾经研究过建筑工人群体的睾酮水平,为此他要测量每个工人的睾酮数据。按照保密原则,测量数据是不能公开的,但工人们在拿到个人测试数据后都会迫不及待地和同伴分享,并戏称这项研究是“睾酮奥运会”。
达布斯教授后来写了一本关于睾酮的科普书,大意是说,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睾酮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猴群中的公猴经常为了争夺领导权而大打出手,其中最具侵略性的一定是睾酮水平最高的那只。被打败了的公猴的睾酮水平会迅速下降,它也因此变得萎靡不振。但如果此时遇到一只愿意与它交配的雌猴,它的睾酮水平便又恢复原状,情绪也会立刻平稳了。
关于睾酮与人类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太好做,目前做得最多的群体是监狱犯人。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那些不服管教、喜欢惹是生非的犯人体内睾酮含量往往比老实的犯人要高,这一点似乎印证了民间传说的正确性。问题在于,这类研究只是用统计学方法测量特定行为和睾酮含量之间的关联度而已,缺乏生理基础方面的证据。事实上,心理学界还有一个派别,对同样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这一派认为,睾酮只不过让人更加努力地去争取社会地位而已,并不能直接导致反社会行为或者增加暴力倾向。换句话说,如果和平的方法更能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那么睾酮就会让这个人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暴力。
要想证明这两种理论谁对谁错,犯人不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在监狱里,人的社会地位是被强行规定的,犯人永远处于最底层,他们如果想要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唯一的办法就是诉诸暴力。
于是,心理学家们发明了一个小游戏,通过观察受试者在游戏中选择的不同策略来判断睾酮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游戏规则是:游戏参与者有两人,A负责制定分钱方案(真钱),B则有一票否决权。如果B认为方案不公平,他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样的话A和B就都拿不到一分钱了。显然,如果A决定把钱平分的话,B基本上不会有异议。如果A选择给自己多分点钱,那么就要冒B不答应的危险。如果睾酮真的会使人更富有侵略性,那么睾酮水平高的A会倾向于选择不公平的分配方案。但如果另一派心理学家的理论是正确的,睾酮只是让人更加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睾酮会让A更多地考虑如何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不受威胁,显然选择平分更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B不挑战)。
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生理学家克里斯托弗·艾森埃格(Christoph Eisenegger)和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招募了120名女性志愿者进行了上述测试。之所以招募女性,只是因为睾酮对女性心理产生影响的最低剂量已被试验证实,不必再费事。
研究人员先是给每位志愿者分别注射0.5毫克的睾酮或者安慰剂,4小时后让她们玩这个游戏,结果发现,接受睾酮注射的志愿者更倾向于做出公平的选择,也就是说睾酮反而让她们变得更加温和了。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判断自己到底接受的是睾酮还是安慰剂,然后再对试验数据做了新的统计,结果发现那些认为自己被注射了睾酮的志愿者倾向于做出不公正的选择,这一点和是否真的注射了睾酮无关。这说明受试者对睾酮的心理预期严重干扰了最终的决策。
这份研究报告发表在2009年12月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网络版上。艾森埃格教授认为,这项试验第一次证明睾酮并不是暴力行为的罪魁祸首,另一种假说更有可能是正确的,睾酮只是让人更加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已。
“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挑战,需要他做出某种反应来避免此种情况发生时,睾酮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艾森埃格在答记者问时说,“睾酮与暴力或者反社会倾向并无直接关系,它只是让人选择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某些情况下这种方式就是暴力,但另外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是公平。”■(文 / 袁越) 不是睾丸酮睾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