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邺城西南5平方公里踏勘
作者:李伟( 西高穴村向西不到1公里是渔洋村,64岁的村会计龙振山是附近的一个著名人物,人称“土博士” )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远征高句丽,路过邺城时曾专门前往曹操墓祭奠,并亲自写下祭文一篇。这是历史有记载的对曹操墓最后一次高规格盛大祭奠。在祭文中,李世民肯定了曹操的雄才伟略,“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曹操的声望在唐朝时达到了高峰。终唐一代,留下了大量关于拜祭曹操墓,以及关于西陵(高陵)、铜雀台的诗篇。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李世民、王勃还是刘禹锡,前往祭奠吟咏之时,曹操墓的位置都是清晰而确定的。他们都没有因为找不到陵寝遣怀而扫兴。唐宰相李吉甫在他的重要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图制》中,更是直接指明了曹操墓的位置与距离——“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但是唐朝之后,曹操墓的位置随着他的形象变化开始模糊起来。在忠君思想与正统教育的影响下,曹操的正面形象开始有了180度的转弯,成为了虚伪、奸诈的乱世奸雄。及至元末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更加夸张发挥了这种思想,将刘备树为道德正统,曹操则为异端,这成为今天民间认识三国人物的蓝本。及至后来,曹操以白脸造型登上舞台,外表与内心完成统一,就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脸谱形象。
形象转变的同时,民间“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开始流传,这也成为攻击曹操狡诈多疑的物证。经民间讹传与小说家的演绎,疑冢的位置逐渐有了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个地方。
于是曾经显赫、清晰的曹操墓,失去了地理坐标,消失在漳河两岸大量的古墓群中。另一方面,由于曹操实行薄葬,陵墓“不封不树”,在遗嘱中只说明了相对方位(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历代文献记载也非常简略,这使得曹操陵墓的位置扑朔迷离起来。
曹操陵墓究竟在那里?里面又埋藏了什么?单纯的好奇心与曹操复杂的历史面目构成了探索乐趣的出发点。
1000多年过去了,那些古老的地名由此再度活跃起来,这些位置仍旧需要仔细辨认和现场踏勘,却饶有趣味,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地理的重新启蒙。
地理线索只是确认曹操墓的必要条件,而考古证据则是解开墓主人身份谜题的充分条件。2008年12月西高穴村汉墓开始挖掘,将曹操陵墓的寻找,由猜想推进到实证。只有对一系列沉睡千年的文物完成缜密的考证,才能结合地理搜索完成判断。如同玩一个拼图游戏,所有的模块都应该准确无误,而不能自相矛盾。这是一个专业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历史、器物、文字、墓葬、民俗、化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才能完成,需要每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进行判断。
地理线索与考古实证构成破解谜团的二重维度与逻辑线索,在这样的双重逻辑下,西高穴村的汉墓才被现今国内的大部分专家确认为曹操之墓。
寻找曹操墓是一个冒险的历程。穿过时空的变化,扫去历史的封尘,地理与文物是不会说谎的。那么被打开的墓葬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曹操呢?■(文 / 李伟) 踏勘西南三国曹操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