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桥如败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茂生)
2009年1月,上海苏州河上的百年名桥河南路桥改建完工。当时的报道令我印象深刻:改建后的新河南路桥有6车道,并保留原有欧式风格灯座、灯柱及宫灯等,做到“建新如旧”,保存百年老桥余韵。但仅时隔11个月,“有市民反映河南路桥桥墩开裂”的报道又见诸媒体。据称,桥墩出现5米高、3厘米宽的裂缝。凿开后发现装修层中填充了编织袋、塑料泡沫、废弃可乐瓶等异物,共取下约10袋填充在桥体装修层中的异物。而桥体他处也出现裂痕,敲击后发出似乎中空的声响。
我市有关部门立刻表示,经桥梁专家认定,河南路桥结构安全,正常通行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由于河南路桥桥台后挡土墙存有沉降,加上装饰部位修建时未断开,造成桥台侧向装饰开裂。虽不知姓名与学术成就,但专家的结论还得信。不过还有问题如鱼骨鲠喉,忍不住要问:即便主体无任何危险,那么在装饰部分用废物填充事先是否知晓?装饰项目监理报告对此如何描述?装饰填充部分的国家标准如何规定?还有多少看似宏伟、漂亮的建筑外立面装饰,是由废弃物当主角的?这一连串的问号挥之不去,很期待专家拨冗给予进一步解释。
上海持续多年“遍地开花”的市政建设已进入尾声,在世博会前都要靓装面市。如果工程质量仅能“保证主体工程达标,安全使用”,或向市民交底:“那些古典、现代风格的外墙装饰保质期为11个月,以后可能出现斑驳剥落、‘败絮’飘荡的各种状况,随后会在世博会花团锦簇的景色中‘及时’搭脚手架来修修补补,敬请谅解!”那些为了城市面貌改观,数年中天天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蹒跚复蹒跚的市民会作何感想? 败絮
上一篇:
拆迁经济学
下一篇:
“救命钱”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