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钱”的安全问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立成)

“新农合”是农民的“救命钱”,但不法分子盯上了它,通过延长病人住院时间、门诊改为住院治疗、伪造病人住院资料等手段觊觎“新农合”基金。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8~2009年,四川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涉及“新农合”职务犯罪案件22件、52人,涉案金额90余万元,起诉诈骗“新农合”基金的犯罪案件也达到40件、82人。

身为一名基层医生,笔者发现,各地的情况大同小异,乡镇卫生院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承担单位,之所以成为“新农合”资金案的多发部位,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乡镇卫生院迫切需要更多资金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新农合”医疗制度的实施,是乡镇卫生院多年未遇的发展机会,然而,长期以来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了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至今生存还是举步维艰。所以,在生存压力与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下,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套取“新农合”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另一个原因是,农民到乡镇卫生院看病,主要是图方便与便宜。在实施“新农合”后,参合农民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十分喜欢“门诊改为住院治疗”这样的“假住院或挂床”治疗方式,以减轻看病负担。而假住院或挂床这样的治疗方式,为乡镇卫生院吸引了大批患者,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医院和医生也乐此不疲。相对于那些明目张胆的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这种隐性骗取现象无疑更具危险与长远破坏性。 乡镇卫生院安全农村救命钱问题

上一篇: 桥如败絮
下一篇: 我的“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