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手董荷斌:触手可及的F1梦想

作者:丘濂

赛车手董荷斌:触手可及的F1梦想0( 董荷斌 )

荷兰小镇的温州后裔

1982年,董荷斌出生在荷兰东部靠近德国边境的小镇威尔浦。“那里属于郊区,满眼都是绿色,生活很贴近自然。”董荷斌对本刊记者说。

“我的曾祖父是很早到欧洲的中国人,20世纪40年代,他先到德国,接着到荷兰经营一家餐馆,我的祖父一家和我父母也相继到了荷兰。我们家是典型的温州人,喜欢到世界各地闯荡,法国、西班牙以及非洲,我都有亲人。”

“威尔浦人口稀少,华人也不多,开车去阿姆斯特丹或者鹿特丹的中国城都要一个多小时。我猜他们把餐馆开在那里,没有什么特殊原因,荷兰到处都有做生意赚钱的机会。”董荷斌说,餐馆叫“蓝荷酒楼”,沿用易手前中国老板起的名字。他的父亲董锡华、母亲陈爱莲至今都在那里从早到晚地打理日常经营,也亲自下厨做饭。

董荷斌在中国的媒体推广人王忆非曾经陪他回家探望过父母,她告诉本刊记者:“蓝荷的室内装修和其他国外的中餐馆差不多,他父母在报纸上看见关于董荷斌的文章,就会剪下来,贴在墙上。中餐馆不同于当地人开的餐馆,它从来不拒绝客人,只要迈进来,你就是客。他的父母很少能在夜里零点之前关门,关门后还要清扫。真正离开大概要在凌晨两点左右。” 董荷斌的抚养得到了邻居布尔斯肯夫妇的帮助。布尔斯肯夫妇在蓝荷酒楼旁边开了一家咖啡馆,董荷斌经常在两家店面之间跑来跑去。

赛车手董荷斌:触手可及的F1梦想1( 2007年2月4日,董荷斌获得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第七站第三名 )

“我天生好动,各式各样的运动我都很擅长,像游泳、滑冰和网球。布尔斯肯先生不算喜欢体育,但是他有时间去陪我做运动。”董荷斌说。

董荷斌说他是自发喜欢上赛车运动的:“我家里任何一个人都不懂赛车,布尔斯肯先生也不是一个赛车迷,至今他可能只去看过四五场赛车,还是因为我在那里比赛。我就记得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痴迷于车子,也爱看车赛。”

赛车手董荷斌:触手可及的F1梦想2( 2007年1月20日,A1GP新西兰站排位赛,董荷斌代表中国出赛 )

“赛车运动符合我争强好胜的性格。我是一个喜欢比赛的人,总想和别人去竞争。在学校的时候我想得第一,和弟弟玩游戏的时候我想打败他,我总是很想赢,想做最棒的。”董荷斌告诉本刊记者。

14岁那年父母送给董荷斌一辆卡丁车,这也是他们对董荷斌从事赛车运动唯一一次金钱投入。“它的确是一份大礼,我央求了好久,父母为此更加卖命地工作。拥有自己的卡丁车,就意味着你可以带着它到处参加比赛,这和之前租个车子随便跑两圈大不一样。”董荷斌说,“省钱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来维护,那时候,每个星期我都要拿出一个整天泡在车库里摆弄我的卡丁车。擦洗、换胎、局部零件的修理等等,样样我都会做,从中学到了许多技术。”

赛车手董荷斌:触手可及的F1梦想3( 2008年11月9日,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成都站,董荷斌与外籍技师对赛车做赛前调 )

董荷斌15岁才开始参加卡丁车的各类比赛,这实在是通往F1道路一个较晚的起步。许多知名的赛车手在他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在为参加卡丁车赛事而接受训练。但董荷斌的赛绩不错,从1997年至2000年,他夺得过荷兰当地一项俱乐部锦标赛的冠军,德国卡丁车锦标赛ICA组(International A的缩写,代表参赛车手年龄在15岁以上的组别)第二名,德国卡丁车冠军杯ICA组第一名和荷兰卡丁车锦标赛ICA组第三名。2000年的德国锦标赛结束后,他在一个对新秀车手的选拔中表现突出,得到的奖励是参加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4国举办的福特方程式锦标赛。董荷斌由此告别了卡丁车时代。

在王忆非的眼里,董荷斌是个早就习惯了在外漂泊的人。“荷斌的独立性很强。他先是在荷兰内部跑来跑去地参赛,后来发展到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到处奔波,他每次一个人拿起行李就走,然后一年半载也不着家。”她告诉本刊记者。

常年离家在外的董荷斌很盼望家人团聚的时刻。“新年到来的晚上,全家会坐在一起吃火锅。我喜欢吃牛肉、鸡肉,还特别爱喝汤。火锅就是这些元素的组合。其实不仅仅是那顿饭味道鲜美,一年中唯有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好好聊天。”

遇见伯特·温克勒

采访那天,董荷斌的荷兰经纪人温克勒首先出现在本刊记者眼前。他身材微胖,彬彬有礼地向本刊记者解释董荷斌将会迟到几分钟。侍者拿来酒水单的时候,温克勒笑着说:“我赌荷斌一会儿一定会点可乐。”之后果然被他猜中。董荷斌称温克勒为“我永远的陪伴者和支持者”。

在2000年对新秀车手选拔的试车环节中,温克勒注意到了董荷斌。“后来我同荷斌聊天,发现他有特别坚定的理想,不像有些车手,想法特别多,总是要干不同的事情。”于是在2001年的福特方程式锦标赛中,温克勒成为董荷斌所在车队的经纪人。“在这之前,荷斌从来都没有经纪人。”温克勒对本刊记者说。

2002年温克勒的女儿出生,他的事业停顿了大半年。9月份,董荷斌得到了参加宝马方程式葡萄牙锦标赛在埃斯特罗第一站比赛的机会,温克勒对董荷斌说:“我们一起去吧。”这成为两人正式合作的开端。

“一个好的经纪人在赛车手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经纪人要为车手来选择赛事,还要去和车队谈判。很多时候是车手挑车队,因为车手要给车队交钱。除非到了F1阶段,否则车队不付车手一分钱。在赛手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进入一个好车队就容易出成绩。”王忆非向本刊记者介绍说。

2003年,宝马公司宣布要举办第一届宝马方程式亚洲系列赛,温克勒认为这是董荷斌得到锻炼的最佳机会。“我们联系了若干车队,最后选中了万里达(Meritus)。万里达车队的老板彼得·汤普森很赏识荷斌。赛事结束后,我问他:‘为什么同意吸收董荷斌进入车队?’汤普森说:‘从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眼睛,我就知道他能当冠军。’”

董荷斌在那次系列赛中成绩斐然,一举夺冠。14场比赛中,除了两场比赛他没有完成之外,共获得10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和一次第四名。在正式比赛前的排位赛中,他拿到了12场的杆位。然而,回想起系列赛最后两场在北京金港赛道的比赛,董荷斌还是觉得无限遗憾。

其实,在赢得了11、12回合在日本的比赛后,董荷斌已经稳获赛事的总冠军,但在第13场排位赛的第一圈,一根断掉的变速箱缆线让他保持全年百分百杆位的梦想化为泡影。他把赛车安全开回了维修站,车队人员仅用10分钟就换好了缆线。但接着第二个技术故障又发生了,曲轴传感器拒不合作,导致赛车引擎不能发动。技师们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董荷斌赶上了第 14 回合的排位赛,然而赛车的控制性能每况愈下,他只取得了第三名。在第14场的正式比赛中,董荷斌和另一位车手李英健难分胜负,他们的赛车在经过数个弯道时都是并驾齐驱。最后李英健在一个发夹弯道撞向了董荷斌的右后轮,把他撞到了旁边的沙砾缓冲带,使董荷斌没能完成比赛。

“那次比赛的前一天我还吃坏了肚子,我夜里给王忆非打电话,她带我去医院拿了药。很多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挫折感,因为赛车运动有太多因素都在你的控制之外。你可以表现很好,但是你的车子也许会半路抛锚,车手需要一个团队来配合,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有的一切,包括车子、机械师、赛道和天气都有可能配合你或者拉你后腿。赛车有些偶然的运气成分在里面,这也算是它的一个迷人之处。”

因这次表现,董荷斌被邀请为宝马威廉姆斯F1车队试车,成为第一位华人F1试车手。“那次试车是对我赛绩的一个奖励,和这回我为雷诺车队测试并不一样。当时我刚开过140马力的宝马方程式,一下进入到我的终极梦想——一辆900马力的F1赛车里确实有点不可思议。而这次试车,是在我又经历了F3比赛、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和GP2系列赛之后。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F1。”

2003年,董荷斌曾在上海待过一段时间,在那里有个很小的朋友圈子。在上海生活的荷兰商人马克·范德齐斯就是他经常往来的好友之一。范德齐斯现在是一家荷兰游戏公司在亚洲区的首席执行官,他的公司制作过一个以董荷斌为主角的赛车游戏。谈到董荷斌只用了短短12年就完成了通往F1的诸多赛事,范德齐斯一点也不惊讶。

“2003年的夏天,我到英国的古德伍德赛车节上拍摄一部关于荷斌的片子,由此认识了他。第一天拍摄结束后,我带着摄制组全体成员去酒店附近吃饭,我们每人都点了一杯葡萄酒,唯独荷斌例外。他说:‘我也喜欢葡萄酒,但我是个赛车手,沾酒精会影响体质。’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他当时只是个20岁出头的孩子,就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好的把握,这实在不简单。”范德齐斯告诉本刊记者。

“荷斌在上海期间,主要随私人老师学习中文,除此之外,他早晚都会雷打不动地去健身。因为每天有训练,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不怎么参加社交活动。”范德齐斯说,“董荷斌那时候有个女朋友,是个标准的美女,后来他们分手了。我猜她太专注于荷斌了,荷斌不喜欢为他而活的女孩。”

而回忆起6年前的那段恋情,董荷斌对本刊记者坦白:“做我的女朋友可能不会快乐。我始终是把赛车放在第一位的,自从我选择从大学退学后,99%的生活都是在做和赛车有关的事情。”

范德齐斯对经纪人温克勒的背景也有些了解:“温克勒在赛车领域的人脉资源颇广,他倾其所能来帮助荷斌。他在为董荷斌做经纪人的同时,也是个宝马车的经销商。”

由于赛车运动非常烧钱,董荷斌是否能加入某个车队并顺利完成整个赛季的比赛,都和他能否得到足够的赞助息息相关。而作为车手,没有好成绩就不会有赞助。

2004年,董荷斌加入了荷兰的范阿默斯福特(VAR)车队,车队老板是温克勒自1988年就认识的好友。“F3比赛向来竞争激烈又颇有难度,对一个年轻车手,第一年总是学习的一年。荷斌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可是无奈竞争残酷。2004年德国F3系列赛结束后,我们终止了和VAR车队的合作。”温克勒对本刊记者说。

在2004年整个赛季的18场比赛中,董荷斌一共4次登上领奖台,两次第二,两次第三,成绩仍不够理想。“2005年初,我们过得很艰难。直到德国F3系列赛2005年赛季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我才和比利时的JB-Motorsport车队谈拢,荷斌又能继续参赛。那次赞助是我们和车队在开赛之后才一起慢慢找到的。”温克勒说。

“许多车手的家里都很有钱。刚开始的赛车生涯是父母扶持,后来赞助商才出现。而荷斌的家庭不能为他提供任何经济帮助,这些都造就了荷斌很懂得为人处世,别人对他有一点好,他都会记在心上。”王忆非说,“他每次去参加活动,会把赞助公司提供的产品都戴在身上。有一次拍照,摄影师想让他换一条皮带,他说不行,那条皮带的厂家是他的赞助商。哪怕衣服放在外头,盖住了皮带,能让一个小标志若隐若现也好。”

难以复制的成长路

A1GP汽车大奖赛是在赛车领域唯一一项车手代表国家来参赛的“世界杯”性质的赛事。2005年,中国在组建A1车队时,看中了两个人,一个是董荷斌,另一个是程丛夫。“结果程丛夫因为在英国留学要准备考试,不能来参加,而董荷斌当年也已经签约了JB-Motorsport车队,在进行F3的比赛。”海亿汽车管理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吕洋告诉记者。当初,正是一个叫刘煜的商人注册了海亿公司,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共同来管理A1中国队。

“中国车队在珠海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报名参加测试的只有5个人。我们选择了排名前二的马青骅和江腾一,其他3个都差距太大。像江腾一和马青骅,他们在国内开的最高级别的赛车是180匹马力的雷诺方程式。A1GP提供的赛车是550匹马力,对于两个选上的车手来说,都是特别大的跨越。等于这俩人小学刚毕业,就让他们考大学了。”在2005年至2006年A1GP的第一个赛季,中国队是以6分的积分在年终排行榜上排在最末。

“董荷斌加入A1车队,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荷兰国籍。”吕洋说,“由于A1大赛涉及国家荣誉,所以它要求车手必须是本国国籍。在2006年第二赛季开始前,我们想赶快把董荷斌吸收进来比赛,那时候董荷斌也在通过中汽联想办法,表示愿意转成中国籍。最终A1赛事组委会特地修改了车手参赛注册的规则,规定只要祖父一代出生在该国,这名车手就可以为所需要的国家参赛。董荷斌经常在欧洲各国参赛,有荷兰国籍就方便许多,否则办签证就要耽误许多时间。”

中国队既欣赏董荷斌在2005年取得德国F3系列赛冠军的战绩,也看重他对中国的感情。董荷斌参加F3比赛,拿的一直是中汽联颁发的汽车运动B级执照。每次比赛完,如果获得前三名,他会要求升中国国旗。在2004年德国F3系列赛纽布格林赛道的比赛中,董荷斌获得了第三名。赛事组委会并没有准备中国国旗,最后还是在一面波兰国旗的基础上临时做了一面。

2006年,董荷斌和程丛夫入队后,中国车队成绩提高非常明显。在2007年2月4日的澳大利亚悉尼站比赛中,董荷斌在正赛进入第22圈时,从赛道第一弯道的外道超过荷兰队,杀入前三名,并把前三的位置保持到最后。中国国旗第一次在A1赛场上飘扬。

“在A1GP比赛中,赛事组委会统一提供给各个车队赛车,这保证了赛事的公平。而平常时间赛手摸不到车,只有在比赛临近开始前,才有试车的机会。董荷斌和程丛夫都开过与A1赛车相似的车型,比如F3或者F3000,他们能够很快适应马力更大、速度更快的A1赛车。”吕洋说。

尽管董荷斌无法代表一个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车手的水平,但他的中国面孔还是商业赞助行为中一个重要的考量。“能不能进F1车队,要看你是否可以带来赞助。现在有几支F1车队都对董荷斌感兴趣,就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华裔车手能吸引中国企业来投资。就像2004年在上海赛车场开始做的F1比赛,到了第三年就没什么人看了。如果今年董荷斌进入F1,明年4月中旬的上海赛车场又会爆满。”吕洋说。

董荷斌不同于其他中国车手的不仅是他的车技。董荷斌的荷兰语、英语、德语、法语都很流利。他无论加入欧洲的哪个车队,都可以同机械师进行良好的交流,准确地描述赛车出现的问题。还有一点也让吕洋格外称道,那就是董荷斌的团队意识,他总能和其他人相处得很融洽。

“2008年A1GP大赛在新西兰站的比赛,我们让程丛夫做主力车手,董荷斌是替补。他在程丛夫赛车期间,会跑到赛道附近的山上,去看程丛夫的赛车路线,帮他想怎样能提高成绩。他有时候就像车队里的一个小帮手,给技师们递水买饭,而其他中国车手如果自己不比赛,多半会在房间里待着上网。”吕洋告诉本刊记者。■

(文 / 丘濂) 赛车手f1车队F1梦想程丛夫董荷斌触手可及车手f1赛车赛车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