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快就会出现自己的达尔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达尔文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进化论还是自然选择学说?

凯恩:进化论当然很重要,但我本人并不认为进化论是达尔文对人类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在我看来,达尔文最大的贡献是小心翼翼、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他没有依赖一时的个人冲动,而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完善他的学说。他一直担心自己的理论不够完美,不断地收集证据。他还非常善于听取同行的意见,博采众长。他希望所有的科学家都以这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研究。

三联生活周刊:达尔文生活在一个宗教信仰很盛行的年代,但那个年代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博物学家,正是这种深厚的博物学传统促使达尔文走出国门,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大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物种起源》,最终动摇了宗教信仰的基石。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看似矛盾的转变?

凯恩:宗教信仰确实促成了一部分信徒对大自然的热爱,其背后的逻辑十分简单:人类要想了解上帝,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阅读神学书籍,比如《圣经》,这叫做“启示神学”(Revealed Theology)。二是通过研究上帝的创造物——大自然,从侧面了解造物主的无限神力,这叫做“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人们通过研究房屋结构来了解建筑师,通过解剖一辆汽车来了解工程师,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宗教信徒们对大自然的这种好奇心由来已久,并不是19世纪才出现的。

达尔文本人的宗教信仰一直在变。年轻的达尔文是一名虔诚的信徒,他的信仰转变发生在女儿安妮死后。安妮的死让达尔文产生了很多困惑,他不愿相信上帝会如此残酷,让无数天真的孩子降临人世,却又残忍地将他们杀死。很多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都会发出和达尔文同样的疑问,而达尔文此后似乎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但是,达尔文从来不在别人面前讨论宗教信仰,也从来不在这个问题上和人当面辩论。他不希望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冒犯朋友,他只是通过一些文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希望宗教信徒们能够从进化论以及其他一些科学新发现中看到造物主的神迹,从而消解对进化论的敌意。

三联生活周刊:拉马克的进化论要求所有生物都必须有一种神秘的“内在趋势”,生物必须在这种“内在趋势”的驱动下才会发生进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完全摒弃了这个想法,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不再要求生命本身带有某种“目的”,这是非常“唯物主义”的想法,也更符合现代科学的本质。但是,最近英国出了一本书,认为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理论的原动力是他对奴隶制度的厌恶,达尔文试图找出一种理论让所有的生物生来平等,让“种族歧视”失去理论基础。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研究目的就不纯粹了。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凯恩:关于此书,我写了一篇书评,即将发表在《每日邮报》上。我个人认为,那本书的作者证据不足。达尔文确实反对奴隶制,但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是他之所以得出自然选择理论的动因。

关于达尔文和拉马克的区别,你说得很对。他俩最大的不同在于,达尔文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拉马克不是。达尔文不需要借用某个神秘的“内在动力”就能解释进化,这一点在当时的进化论研究者当中是非常罕见的。事实上,当时的绝大部分进化论研究者都不同意达尔文的这个观点,这也是达尔文遭到很多人批评的主要原因。达尔文对这些批评之声一直十分在意,在他的有生之年,《物种起源》一共再版过6次,每一次再版达尔文都会对书稿进行适当的修改。我认为,达尔文自己知道他的理论并没有对所有疑问都做出合理的解答,但是他坚信,任何理论都必须严格遵循当时已有的科学事实,所以他才会耐心地听取同行的批评,吸收其中有价值的部分。

三联生活周刊:达尔文好像一辈子都没有一份正经的工作。从“贝格尔号”回来后他基本上隐居乡间从事研究,他的生活和研究经费是从哪里来的?

凯恩:很多人认为达尔文是一个贵族,一辈子不需要工作,这个看法是不对的。事实上,达尔文从“贝格尔号”归来后,从英国政府那里申请了一笔研究经费,并依靠这笔钱在伦敦住了5年,一边整理标本一边撰写游记,这在当时的科学界是很常见的。

当然,达尔文属于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他的家庭确实比较富有,但也不能算是达官显贵。他父亲不但是一个医生,更是一个聪明的投资家。但是,达尔文的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务正业,坐吃山空,所以对钱控制得很严。这种心情很容易理解,现在很多中国父母出钱让自己的子女来英国读书,就是希望他们在英国认真学到点东西,如果孩子不学好,父母是不会答应的。查尔斯的父亲也是如此,当他发现达尔文确实在努力工作,没有浪费才华时,便很慷慨地在经济上支持达尔文,让他不用为生计担心,专心做学问。同样,艾玛的父母也给过她一笔钱,但这些钱并不是很多,只能让达尔文一家过得比较舒服而已,谈不上奢华。事实上达尔文一生花钱都非常节约。

达尔文出的几本书为他挣来了不少稿费,他对版税看得很重。所以说,达尔文是一个很聪明的商人。

总的说,达尔文一生中挣到的大部分钱还是来自他自己的工作,不是家庭遗产。不过有一点值得强调:他一辈子都不需要为别人打工,这一点和赫胥黎、胡克以及欧文等同时代的科学家很不一样。这三人都需要依靠打工来养家糊口,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三人的角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科学家,他们把科学变成了一个“工作”,但达尔文从来不需要这样做。不过,达尔文多多少少可以算是雇用了他们,利用他们收集化石,从他们那里学习更多的关于自然历史的知识。

三联生活周刊:达尔文的出现导致了“优生学”、“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广为人诟病的理论的诞生和流行,请问这和达尔文有关系吗?

凯恩:首先,我不认为达尔文理论本身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很多人宣称自己是达尔文的学生,其实他们都错了。他们都没有认真读过达尔文的书,只是凭空想象出与达尔文的联系。换句话说,达尔文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而已,即使没有达尔文,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来。

其次,从历史上看,种族歧视、奴隶制、虐待老弱病残、战争、专制……人类社会的顽疾都出现在达尔文之前。虽然有人把这些毛病归罪于达尔文,但与此同时也有同样多的人相信,达尔文主义为人类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协作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科学家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战胜了宗教信仰,但在这本书出版150年后的今天,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战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您认为个中的原因是什么?

凯恩:说到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所谓“战争”,我认为是虚构出来的。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的大部分人都不认为两者之间有冲突,他们承认两者有区别,但却认为这种区别正好说明双方各有所长,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遗憾的是,一部分科学家仇恨宗教,一部分信徒仇恨科学,双方互相辱骂,但这种争斗的娱乐价值和拳击或者古罗马斗兽没什么不同,双方之间的矛盾并不具有代表性。

举例说,一个进化论研究学者很可能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会认为,当初正是造物主创造出了进化论,让万物依照进化论进行演化。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问题只能去问上帝,科学是回答不了的。科学只能研究万物的演化机理,并不能解释这些机理是谁创造的。我们人类也许会觉得世间万物都是混乱的,或者残酷的,但造物主也许不这么看,造物主也许有他的理由。

需要在此强调的是:以上不是我本人的看法,但是我确实见到过不少人持有上述看法,我没有资格批评他们。我觉得人类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彼此之间的相同点上,而不是矛盾之处。比如说,绝大多数人都会对大自然感到好奇,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宗教徒,在这一点上应该是一致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分享这种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并携起手来,共同防止物种的灭绝。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我教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在他们的眼中,我依稀见到了当年达尔文初次乘船出海时的兴奋眼神。这些留学生和达尔文一样,鼓足勇气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去看看地球的另一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他们看到的很多东西都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但他们都愿意尊重他们所看到的一切。等他们回到家乡,一定不会忘记这段经历,并一定会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从这一点说,今天的留学生和当年的达尔文没有什么不同。我预言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肯定会出现属于你们自己的达尔文。■(文 / 袁越) 自己达尔文中国出现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