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中国军舰

作者:宋晓军

餐桌上的中国军舰0

“今后中国新型军舰的量产是不是有希望了?”这是2月11日“新闻联播”报道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计划”的新闻后,一位在春节碰到的战友打来电话问我的第一句话。作为同在中国第一批量产导弹驱逐舰上服役的战友,我们在餐桌上自然谈到了中国前去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的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当时他问我一个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的问题: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坐二望一的造船大国,也有了很多新的大型舰艇,为什么就没有一艘新军舰是量产的呢?

一个曾经在军舰上服役而现在是装修公司老板的战友,无疑是我在餐桌上解读中国造船与军舰之间关系最好的听众。造船、造军舰与装修房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装修房子有包工包料和只包工不包料之分,前者装修公司赚得多而后者赚得少。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说前者是造军舰尽量追求的目标,后者就是目前中国造船的现状。2008年,中国造船在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这3项以重量衡量指标上,均居世界第二位,第一位是韩国,第三位是日本。但是从实现利润上看,中国却被甩在了韩、日之后,这是因为中国造的船国产化设备装船率(国产化装船设备价格之和/全船设备总价×100%),远远低于韩国、日本和按重量指标衡量排在第四的德国。其中日本和德国的国产化设备装船率都在90%以上,韩国在70%以上,而中国则低于40%。再看200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为2881万载重吨,其中出口完工量为2107万载重吨,也就是说中国造的船有73%是出口的。而这73%中,有很多“业主”是要求只包工不包料的。

军舰无论从安全性还是战争潜力上考虑,当然都希望是“包工包料”。其中以武器装备为主的“料”,自然是要强制自行配套的,但是还有大量通用的配套设备,考虑到军舰对可靠性和维修性要求较高而国内又一时难以研制,只能用国外的设备。比如在去年底被国内媒体不惜笔墨报道的两艘中国前往索马里的新型国产导弹驱逐舰,就是典型的例子。我曾经服役过的中国第一批量产导弹驱逐舰,研发建造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除了武器装备外,它与前往索马里的军舰最大的区别就是动力装置。前者的动力装置虽然是国产汽轮机,可由于汽轮机单位功率重量、尺寸和耗油量都大,特别是暖机时间和工况过渡时间过长,启动和变向很慢,这是原来我和我的战友都深有体会的。于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的大型舰艇在设计时改换了国际上先进海军国家普遍采用的柴燃联合动力(CODOG)推进装置。这种装置是指柴油机和燃气轮机将功率输入到共用的减速齿轮箱中,通过转换为单输出后带动轴系和调距桨推进舰船。这种装置的优点在于1分多钟就可以启动,比汽轮机快了几十倍,同时占用空间小耗油少,从静止到加速、从前进到后退可实时控制,在巡航和低速航行时使用柴油机,燃气轮机为加速机组,只在快速启动和全速时运行。问题是,我们的军舰可以按照这样的动力装置设计,但设备只能进口。燃气轮机先后进口过美国(上世纪90年代后遭禁)和乌克兰的,而柴油机则是进口目前性能最好的德国制造的。

大型舰艇用的燃气轮机是美、苏在“冷战”期间用钱砸出来的,同时都与航空用的涡扇发动机技术有关,比如美国准备安装在新型驱逐舰上的MT-30燃气轮机与其作为母型机的航空发动机有80%零部件是通用的,因此当中国决定自己搞大飞机时,年轻的军事迷们才会兴奋。作为军民通用的柴油机,是德国当年为了解决陆上两线作战琢磨出来的看家本事,“二战”后一直保持了领先地位并占据了船用柴油机市场的半壁江山。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有这么大的造船完工量,柴油机怎么还不能实现“包工包料”呢?2007年中国民用低速柴油机进口马力数为48%,中速柴油机为34%,关键是这些“马力缺口”中包含了绝大部分通过许可证在中国本土产生柴油机的关键零部件。换句话说,就相当于你国内装修市场大,人家可以通过许可证在你国内建厂生产高标准的涂料,但配方不可能给你。

“我听明白了,我们离造‘包工包料’的军舰还有一段距离。”我的战友说完这句话后,把杯中剩下的酒一口气喝了。■(文 / 宋晓军) 军舰中国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