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智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寻访智慧0( 亨利·奥尔福德和他的著作《如何生活:从老人那里寻求智慧(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 )

关于写这样一本书的动机,奥尔福德说:“如果人是知识宝库,如非洲谚语所说,一位老人去世就像一个图书馆被烧毁,那么我希望得到一张借书卡。”《沙龙》杂志评论说,常识表明,如果智慧的传递就像借一本《罗杰疑案》那样简单,人类就不会这么愚蠢了。但阿尔福德仍非常坚决。在寻访过程中,奥尔福德拜访了一位步行穿越美国的妇女、一位卡特里娜飓风的幸存者、一个住在加州的将再生利用做到极致的男子。他还采访了女演员西尔维娅·迈尔斯、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罗姆、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反文化英雄拉姆·达斯、前休斯公司工程师陆豫祯。

他发现,人生的第三阶段像童年和中年一样重要,但不是每个人都利用了它。他惊奇地发现,很多人在70岁之后干了不少事。琼·狄迪恩、菲利普·罗斯、科马克·麦卡锡和艾略特·卡特都在70岁后写出了他们最好的作品,“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为同一个原因有些冒失,但很难不得出结论说,也许果真是熟能生巧”。

不知疲倦的社会活动家多丽丝·哈多克被尊称为“D奶奶”。8年前,89岁高龄的多丽丝·哈多克开始了一次不同寻常的旅程,她不顾关节炎的困扰,徒步、有时滑雪,横穿美国,呼吁改革联邦竞选筹款方式。她说让自己忙着很重要,她建议去帮助别人,直到不再能察觉到自己的需求和痛苦。

奥尔福德说:“我不是向他人推荐生活方式,我只是一个聆听者。”他知道“智慧”很难加以定义。《时代》周刊说,《如何生活》提供了很多答案(这也意味着它没有提供任何答案),所有答案都没有奥尔福德在《圣经》的“传道书”里发现的一句话更加睿智:“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给智慧下定义非常困难,就像在土豆泥上搞雕刻。大约有900万种定义,但可以谈论5个一般原则——互惠、怀疑、不执著、参与公益活动和谨慎。”他还指出,能够定义智慧并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道要忽略什么,知道何时不执著,熄灭愿望——我希望拥有上述任何一种技能。人类一制订计划,上帝就发笑,但人类一执著,上帝就开始编写、制作喜剧。”

寻访智慧1

奥尔福德当然不是唯一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他拜访了一位75岁的警句集出版人,他出版过1万种警句。奥尔福德不加评论地原样记录了对他的采访,结果表明,这个终生制作警句的人并不比别人更贤明。

他问78岁的耶鲁大学学者、以尖酸著称的哈罗德·布鲁姆,老去让他得到了什么?布鲁姆对智慧问题如此敏锐,他可以引用数千句任何时期的诗歌,但布鲁姆的回答非常亲切:“对我妻子的尊重和感情比以前更健康。”

75岁的奥尔西娅·华盛顿是一位退休教师,卡特里娜飓风使她失去了丈夫和房子,她在铁道旁的一个小公寓房间里开始了新生活。她问:“你听见火车了吗?只要它还待在它的轨道上,我就待在我的轨道上。”

“讽刺的是,世界上年龄最大的人、104岁的格特鲁德·贝恩斯住在世界上最迷恋年轻的城市洛杉矶,就好像在满是廉价汽车的停车场里发现一辆法拉利。”奥尔福德在书中说,“人类是不多的能活过繁殖年龄的物种之一。先是消灭我们的天敌,然后在医学上取得进步,人类从而给了自己变老的机会。在20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30年。但人类也给了自己经受黄斑变性等疾病的机会。如果变老就是经受身体上的痛苦、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那从人类学和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变老的机会呢?虚荣本身好像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我认为人类赋予自己长寿,是因为老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智慧最重要的来源。跟真、美或天才一样,智慧很难定义。我认为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所写的非常接近于有效的描述:我们唯一能希冀获得的智慧是谦卑的智慧——谦卑是永无止境的。”■

(文 / 小贝) 寻访福德智慧

下一篇: 变色的村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