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一个农民眼中的旱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北方的旱情致使全国43%的冬小麦遭灾减产,情势严峻。我家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地区,南面毗邻渭河,往北就是一阶高过一阶的黄土梁。用水问题也就跟着这个地势的变化在变化,井是越打越深也越困难。要是往常年份,冬雪的覆盖加上春雨滋润,我们这里压根儿就不会出现今年这么干旱的样子。其实,这里吃水倒不会很困难,眼下最令人担忧的还是冬小麦及其他农作物的旱象。
入冬以来的3个多月,雨雪没有半点进账,气温却从大年初五开始由负数变成正数,地底的水分也一直在赤字。只看到那麦苗是逐渐变蔫进而干枯,路上的尘土是越发嚣张了。看看农田里的水渠是多么破烂不堪,原本铺有水泥预制板的渠道也成了“补丁渠”而难以使用,那些用土夯的泥土渠就更别想使用。渠道使用水泥板是为减少水的下渗量,但一些村民私拆后挪做自家建材,从而呈补丁状。实际上,现浇混凝土直接成一个槽形是最实用的筑渠方式,可成本却太高。离灌溉机井近的农户还可以勉强用软水管把麦子给浇一浇,但离井远的只能望田兴叹。
仅有的这些水利设施还是包产到户前留下来的“遗产”,虽说改革开放30年了,但这30年里我们村的水利设施却几乎没有任何改进和提高,随着设施老化,几乎又重回靠天吃饭的境地。殊不知我们县地处关中中部,可是历史上有名的陕西商品粮生产大县,但今天这样的灌溉设施,对于减轻灾情没有多大帮助。
水利部门提供的数字说,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运力下降的现象,全国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只有8亿多亩,其余11.1亿亩是“望天田”。如果国家能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用以工代赈等方式发动返乡待业农民工兴修水利,这将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文 / 刘浩) 一个眼中旱象灌溉农业水利三农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