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间机会大于问题 ——专访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金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金声 )
华金声实现了他的愿望。1982年他到中国留学,从学习汉语开始一点点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上海办事处,从售票处开始一直做到美国西北航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2002年华金声加入了生产发动机和发电机组的康明斯公司,他流利的中文和对中国的了解同样使他在这个行业获得了成功。华金声的中国经历帮助他在2009年成为拥有2700名会员的中国美国商会主席,也是美国工商界在华最主要的代表。在中国的20多年里,华金声见证了改革开放和外资经济带来的巨大改变,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使中国更深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华金声多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中美建交30周年,在他看来,这两个30年已经成为理解当今中国经济的关键。
今天中美两国身处的世界已经和过去截然不同,双方在各自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美间的双边经贸合作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多年来美国始终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之一,对美国来说,中国则是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按照中国商务部的统计,目前美国企业对华累计投资近600亿美元,在华运营的美资企业有1.7万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直接就业人数近220万人。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2009年都面临着金融危机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双重挑战,过去几次经济萧条已经证明,贸易保护是危机最糟糕的副产品。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08年1到11月在出口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依然达到1583亿美元,占中国同期贸易顺差的61.9%。美国国内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呼声比以往更频繁了,甚至当选总统奥巴马都表示将在出口激励措施和汇率问题上对华施压。而在华金声看来,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企业都不要只盯着眼前,应当更多地看到未来的机会,“对我们来说,‘机会在哪儿’比‘问题在哪儿’更重要”。
拒绝贸易保护,坚持自由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您在中国商界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在您看来,中美建交30周年以来在双边经贸合作上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华金声:我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世界局势的推动,中美建交对全世界的和平稳定,特别是对亚洲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世界上一些地区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但和平年代已经越来越长了,此外在中美关系的直接影响下,亚太地区GDP出现了高速增长,甚至超过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并且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美两国政府的交流与合作正在加深。据我们了解,两国政府部门间的合作项目有30多个,在高层对话上已经建立起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中美商贸联委会(JCCT)等框架。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2008年10月曾经为中国美国商会会刊撰文阐述他的对华政策,其中谈到“在未来数年内美中两国将面临一系列挑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改变过去8年美国的政策路线”。很多中国企业担心奥巴马政府在国内压力下将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华金声:关于奥巴马政府的具体政策我们还不清楚,不过我发现,最近几星期里奥巴马选择的几位新内阁成员都是支持双边贸易的,他们不是贸易保护分子。白宫办公厅主任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将领导美国经济,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对美国工商界特别是在华企业来说,我们对新政府的期望首先是坚持自由贸易,然后就是加强两国间的高层对话,最近两年的高层对话对工商界来说是非常好的变化。
三联生活周刊:中美双边经贸合作始终对世界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目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您认为两国应当如何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共同发挥作用?
华金声: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和富有建设性的,降低人民币汇率、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都显示出了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迅速。对中国美国商会来说,我们对两国政府的期望是一样的,首先必须克制那种关起门来发展的心态。1930年大萧条中曾出现过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导致危机更严重。2009年,中美商会的主要任务是要求两国政府继续保持市场开放,保证双方企业到对方国家投资时将得到政府的同等对待。正像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在我们的年度答谢晚宴上所说的:“中国的经济搞好了,在中国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发展好了,不仅是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谁也离不开谁。”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美国工商界在华代表,中国美国商会对未来中国政府在经贸领域的具体政策有哪些期望?
华金声:我们已经注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改进,特别是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对外资企业来说,我们希望中国能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持续性和透明度,并且在各地得到一致的贯彻和执行。比如假如某项政策针对外资企业进入某个领域设置了门槛,我们希望这个期限至少是5年,这样我们就知道5年内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我了解在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执行一样的政策非常困难,但政策执行力度的不同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困扰。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也看到,在经贸领域,中美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比如在历次高层对话中涉及的贸易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您如何看待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华金声:我相信“机会在哪儿”比“问题在哪儿”更重要,无论对中国企业还是美国企业,我们都鼓励他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一些问题,而应当看到未来的机会。目前中国的GDP总值约4万亿美元,美国是12万亿美元,到2025~2030年,预计中国GDP将达到20万亿美元,美国也是20万亿美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巨大机会。尽管中美之间还有一些长期讨论的议题存在,但这些无损于两国的经贸合作。2000年美国向中国出口额度为160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0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都在增长,最重要的是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两国之间仍然保持了相互沟通。
危机中的中国机遇
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中国,据您所知,目前美国企业在华经营和投资情况如何,他们如何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华金声:每年中美商会都有针对会员的调查活动,2008年12月的调查我们还没有拿到分析结果,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会员们仍然对中国市场非常乐观,并且会继续他们在中国的投资。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有会员关闭他们在中国的办公室。我本人任职的康明斯公司2009年一切投资按原计划进行,目前我们正在北京建设市场发电机后处理器的工厂。我还可以提供一个数据,2008年调查显示80%以上的公司把中国排在他们投资名单上的前三位,其中50%将中国列在首位,而在2007年,只有24%的公司将中国放在投资第一位。
我在中国的20多年里,曾经多次遇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到外企在华策略,有些是政治上的,有些是经济上的。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有些来自公共卫生领域,比如2003年的“非典”。的确有些外企在情况不妙时会关闭办公室离开中国,但是大部分企业会继续留在中国投资。我个人的看法是,只要你在中国有长期的投资计划,最终肯定会从中获益。
三联生活周刊:您预计这场经济衰退的周期还将持续多久?
华金声:对任何一个开放市场来说,经济衰退都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自然现象。最近25年里美国发生了4次经济衰退,从以往的例子中,我们发现每次衰退持续的时间通常是6到18个月,这期间会出现下滑甚至负增长,但衰退过去后整个经济仍然会迈向下一轮增长。过去几次危机并没有影响到中国,但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美国或者世界经济打喷嚏中国也会感冒。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美商会将帮助美国企业在其中哪些领域寻求商机?
华金声:首先我们很高兴注意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降低利率的内容,此外我们期待着中国会在省级地区展开一些大的投资项目。最重要的是,我们坚信中国在这项计划中会保证透明度,给世界各国企业,包括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平台来竞争。对美国企业来说,我们特别关注机场、铁路、医疗、零售和环保行业,相信许多人都在为加入这项计划而努力争取,但目前我还不知道有哪家美国公司拿到了订单。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2008年12月中国美国商会与中国10省市地方政府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许多地区位于中西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以及关注中西部发展会是商会未来的政策吗?
华金声: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有不少外企对华东、华南和西南部地区特别感兴趣。根据中美商会的分析,我们相信未来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是在华东和华南以外地区,商会一方面帮助会员在那里寻找和创造机会,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有不少省份请我们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商会在其中发挥了桥梁作用。举例说,2008年武汉召开了中部地区经贸洽谈会,周边6个省份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带了超过20个会员参加这次活动和各省领导见面,这之后很多会员在华中地区开展了业务,主要是在汽车、医疗设备和环保行业。此行的另一个收获是,我们在武汉设立了办公室,并且拥有了20多个会员。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南方,众多出口加工型企业正面临困境,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加速实现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型,您认为中国要完成这种转型,当务之急是什么?
华金声:首先在改革开放的过去30年里,中国政府在管理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做了非常了不起的工作。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并不比中国在过去30年里所面对的更严峻。实际上,中文里的“危机”很有学问,它包含了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对企业来说,要想在危机中幸存下来需要勇于革新,比如大力降低成本、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等等,这样才能战胜危机并抓住危机过后的新一轮增长机遇。■
(文 / 黄燕) 机会中美经济经济学主席之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大于金声美国商会专访中国三联生活周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