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制造”到“满汉全席”

作者:马戎戎

从“香港制造”到“满汉全席”0( 电影《大搜查》剧照 )

“香港味道”面对现实

2009年,回归第12年。“香港味道”似乎不再是一个问题,无论对于香港的导演,还是对于内地的观众。

“我觉得这是Open mind的东西。还是要开放吧。”导演刘伟强说。在好莱坞拍摄了两部英语电影之后,2009年的贺岁档,他的电影《游龙戏凤》即将上映。比较一下《游龙戏凤》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会是很有趣的事,同样是爱情故事,女主角同样使用了舒淇。冯小刚给舒淇搭配的是方中信和葛优,刘伟强则使用了刘德华以及冯小刚培养出来的张涵予。

关于这部影片的“香港特色”,刘伟强的解释是,第一,故事背景发生在澳门;第二,刘德华。

“我一直在说,没有什么所谓的香港味道了,有的是大中华电影。”导演尔冬升说。他的电影《门徒》,曾在内地放映,使用了内地演员张静初。目前,他在担任新片《窃听风云》的监制,导演是制作过《无间道》系列以及《伤城》、《头文字D》等系列港片的麦兆辉和庄文强。内地女演员张静初,在《门徒》里第一次和尔冬升合作,在《窃听风云》里,她同样担任了重要角色。在《窃听风云》的拍摄现场,她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和片场人员沟通。2008年8月,来到北京为《大搜查》做宣传时,麦兆辉的普通话还不是很流利,很多意思需要普通话比他流利些的庄文强帮助表达,然而这一次,麦兆辉和庄文强已经可以很顺畅地用普通话接受采访。

( 港式警匪片《窃听风云》剧照 )

看到内地的记者来采访,庄文强提出,希望内地记者能够寄杂志给他,因为,“看杂志能帮助更多了解一点(内地)”。

一同去采访的香港女记者,所供职杂志,资金支持和编辑思路都来自内地。女记者说,她很羡慕内地记者,因为只有在内地,还能认认真真来谈电影,而在香港,“《窃听风云》开记者会,所有记者都在问古天乐和父母去旅游的事,我都不知道该报些什么”。

从“香港制造”到“满汉全席”2

几年前《电影双周刊》倒闭,香港本地严肃的电影杂志已经不存在。在香港一周内,所能看到的香港本地的周刊,封面都是章子怡和男友的海滩照片。

“那些八卦杂志,我只有在理发的时候才看。”尔冬升说。

从“香港制造”到“满汉全席”3( 电影《游龙戏凤》剧照 )

谈到“香港味道”,庄文强的态度很坦诚:“我们在香港生活,在香港长大,总会有一种叫做体臭的东西。体臭还是在那里,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经历了三四十年的香港生活。但是,面对现实吧,现实是市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现在,香港根本就是一个地区吧。”庄文强说。而麦兆辉则说:“我觉得没有这个香港特色的问题,故事就是故事。”

共生,共谋

从形式上看,正在拍摄的《窃听风云》,是部典型的港式警匪片。几个警察在追踪一桩金融犯罪案子的时候,无意中获取了重要的金融信息,于是他们开始面临这样的冲突:是忠于职守做警察,还是利用职务之便改变自己的生活。

从投资商的角度,警匪片确实是麦兆辉和庄文强的长项。“现在我的电脑里有38个故事吧,里面大概有30个都是警匪题材。”庄文强说。他们开玩笑说:“不知道是不是那些老板比较怕警察,你说是警察的戏,他们都会付钱,你说别的戏就有点困难。理性一点分析,如果我们要拍时装片的话,时装人物里面有哪些人会整天都处于危险的状态?警匪片的戏剧性会比较好。”

投资方之一是香港银都的方平。方平很喜欢《窃听风云》的剧本,认为会和《无间道》一样,成为难得的“救市”之作:“警匪片通常出现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枪战,对吧?你们所看的影片都是暴力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这个不是,我们是斗智。”

《窃听风云》的投资是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麦兆辉和庄文强都承认,这个投资已经很理想了。投资来自三方: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北京天娱传媒有限公司和西安曲江影视集团。这是目前常见的投资方式。

但这也注定了影片必须要面对香港和内地的市场。麦兆辉和庄文强承认,如果没有内地市场,只能得到1200万元的投资。

面对内地市场,一个很重要现实就是能不能通过审查。香港的分级制度有严格的条例规定,内地的审查条例则在一些细节上相对模糊。尔冬升在《门徒》送审的时候就因为这些细节的模糊而为难过几次。

“比如说,情爱镜头不能超过1分钟。这1分钟怎么算?从哪儿算起?”尔冬升说。《门徒》里有一场张静初和吴彦祖的情爱戏,尔冬升剪的时候费了好大的琢磨,“后来我只好对吴彦祖说,对不起,是我的错,只能让你1分钟”。

对于《窃听风云》的送审,方平表示并不担心。“我觉得主题很正确。反贪污,这个世界上谁没有贪念?虽然是有污点的警察,但是故事最后是要讲他们不应该怎样。所谓警醒世人。”

庄文强对于影片的“香港特色”,有自己的阐述:“香港电影的特色,很大程度来自它的节奏。香港电影的节奏全世界都找不到。香港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效率。”

几方力量的联合,对于导演自己来说,是好事。麦兆辉和庄文强,曾与刘伟强一起被称为香港电影力量中的“救市铁三角”,但在《伤城》后,铁三角正式拆伙。在8月份因为《大搜查》接受采访时,麦兆辉承认,合作时,刘伟强对于资金的来源、各方面关系的协调,都和他们形成了互补的关系。现在,这个互补主要由经验丰富的尔冬升来担当。

“现在我们有自己的资金支持,不用为了钱拍别的公司的戏。这是尔冬升带来的好处。”麦兆辉说。

作为“铁三角”拆伙后的麦、庄联合的第一部作品,《大搜查》无论在影片质量还是票房上都差强人意。麦兆辉承认,这部电影是离开环亚后,由于两个人的力量不足,不得不接下的一个“命题作文”。这个作文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必须是内地和香港两条线,二是必须有郑秀文。

麦兆辉和庄文强最忧虑的,是目前香港已经没有专职拍电影的大公司。“香港从前有嘉禾,有邵氏,他们是真的去拍电影的,长期去拍。中国星也是长期拍电影的。”麦兆辉说,“现在开始有人打电话给我说,我们是很大的工厂,给你两个亿去拍戏。我一般都说不,因为他们拍戏可能是因为想出名,可能是因为支持女朋友,但是之后就不会再拍。”

在香港,他们也不再找得到专业做电影市场的公司。“环亚和英皇也不完全是电影公司,它们不靠电影挣钱。就内地的市场来说,它们也不可以主宰。”“我有时候觉得很灰心,它们都觉得票房不好就是导演的问题,总是在说,多打一些就好了,有梁朝伟就好了,其实很多是其他环节的问题。”麦兆辉很无奈。

“香港电影目前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尔冬升说。他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缺副导演。他说,在香港,有经验的副导演非常稀缺。如果两部戏同时开工,常见的现象就是两组人抢一个副导演。另一个结果是,一个好的执行导演,可能拿到的报酬比导演还要高。

“我自己觉得不是很大问题,因为我一直有固定的班底。但是对整个工业来讲是个很大的问题,未来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来训练人。一开始我做副导演的时候,一拍就是70个工作日。很多东西你真的知道是怎么样去拍。但是现在他们完全不知道怎么拍,两三百人站在这里,说导演,怎么样?我们要做什么。”现在,麦兆辉参加了香港艺术发展局的一个计划,帮他们训练一些学生。“我看他们的作业,告诉他们怎么去改,他们再去拍。如果有好的,就帮他们来当副导演。”麦兆辉说。

好莱坞,共同的敌人

《窃听风云》的发行,目前由内地的保利博纳来做。两地电影力量的变化和生长,在1月10日在香港召开的第十届内地和港台地区导演年会的发言上可见端倪。

议题分为三方面:过去,现状,未来。

讨论“现状”的时候,内地的院线代表赵军、电影导演冯小刚的发言都饶有趣味。

赵军的发言中,有两句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都说现在金融危机,但是我们开影院一开开两家,一家就开在朝阳公园旁边,从设备到座位全是中国最豪华的。”

“中国电影很快要向1万张银幕迈进了。以后的贺岁档期会8个亿、9个亿了。”

香港电影人文隽在主持会议的时候,恭喜《非诚勿扰》票房突破3亿元的时候,不忘调侃内地档期运作的不成熟:“从11月20日就开始贺岁,到2月还在贺岁,一个档期16部贺岁片。我觉得贺岁档已经泛滥了,要好好保护啊,哪有半年都在贺岁啊。不如以后从5月就有暑期档了,一直到9月,一年就两个档期,多好。”

冯小刚在与文隽谈话时说:“我要问问《非诚勿扰》为什么在香港卖那么少?为什么就不能把《非诚勿扰》在香港的20家电影院同时上?”

文隽回答说:“不是你《非诚勿扰》的问题,我们香港片也没办法。香港是开放的,香港片在香港有500万港元就不错了。”

内地和港台地区导演年会到2009年已经是第十届,由香港导演协会主持。谈到这个会议的意义时,在2001~2005年之间担任过4年香港导演协会会长的尔冬升说:“导演们之间先熟了,然后就问有什么可以合作啊。慢慢建立交情。”早期年会时,两地交往还比较少,内地这边还有官员跟着,一边开会一边写。会议休息中,提议大家唱歌,香港这边唱的是《东方之珠》,内地的导演则回应以革命歌曲。

现在这样的场景是不会重现了,两地在文化心态上的差异日益缩小。尔冬升在闲谈中提到香港人在心态上反而比较弱势。他说,从前香港人心态强势的时候,是比较开放的,黎明啊,王菲啊,都当作是自己的明星。但是现在电影里使用内地演员时,反而会招致港人的批评,问他为什么不用香港自己的演员。“以前香港人有比较骄傲的心态,现在不觉得比较憨厚了么?”尔冬升说。

“你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早期的香港电影,内地人在电影里的形象都是新娘啊,表姐啊。但现在,香港电影里有钱的都是内地人。”尔冬升说,“电影是跟着社会改变的。”

看好内地电影市场是会议上的共识。导演王晶在会议上甚至提出了内地即将迎来“黄金十年”的说法。香港导演陈可辛、徐克,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在内地连续拍摄电影,而且拿到了不错的票房。陈可辛已经在北京安家,他的新工作室也即将在北京启动。

某个角度看,内地工业体系的不确定和不成熟反而正意味着机会。文隽说:“内地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限比较模糊,没那么多牢不可破的行规,所以我觉得可能反而会有更多发挥的余地。不像香港文艺就是文艺,商业就是商业。”

会议上,最为悲情的发言来自台湾电影人朱延平,他描述了好莱坞大举进入后,台湾本地电影一败涂地的惨状:“美商控制了所有戏院,我的新片发行,我找到戏院老板,多年老友。我问他:你的戏院能不能帮我贴两张海报?老板怕美商,不敢。最后挨不过,贴了。我一看,海报铺在进电梯的地上,观众上电梯要低头才能看得见。”

“所有的预告片通通用美音发音。张艾嘉的《20,30,40》也用美音发音。”

谈到2008年,朱延平说:“去年一年,在台湾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台湾电影在华语片票房的前十名占了四位。”

据说找出共同的敌人是提升团体凝聚力的最好方法。香港电影人之间存在竞争,香港电影人和内地电影人之间也存在竞争,但提到好莱坞,内地和港台地区的导演都不约而同视为“敌人”。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将个人事业发展与团体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导演刘伟强,到目前为止,刘伟强已经拍摄过两部英文电影。拍第一部电影时,按惯例,他没有终剪权,他是到影院才知道这部电影最后的样子。第二部时,情况已经好得多。刘伟强说,他的工作室内贴着一张好大的世界地图,哪里有剧本、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尔冬升的新片《新宿事件》,拍摄的是在日本的中国人的故事,由于考虑到在内地或许会难通过,目前也并没把内地市场列在计划之内。

(文 / 马戎戎) 香港门徒非诚勿扰尔冬升游龙戏凤大搜查中国电影窃听风云麦兆辉庄文强电影剧情片制造满汉全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