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作者:苗炜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0

我以前看奥尼尔的剧本,他会很细致地描绘舞台背景,《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把起居室书架上都有什么书也写了出来,这有什么用?观众看戏的时候只会看到演员背后有个大书架,书架上有什么书,根本看不清楚。看来,这更多是剧作者给导演或读者的提示,想通过这些书告诉你,剧中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次我去朋友家做客,看他书架上有一排琼瑶、两排亦舒、一排张小娴,他连忙解释:“这是我老婆的书!不代表我的知识结构!”

英国作家吉辛最喜欢“以书取人”:“它们可以分为两类,收藏了诗歌、文学和历史,而非自然科学类书籍的书架,属于敏感而富想象的聪明人。而收藏了有关政治、社会科学、技术和任何现代思想一类书籍的书架,无可改变地标志着书的主人,如果好的话,是个接受过一些教育的人,而如果不好的话,可能很残忍、粗鄙和奸诈。”

吉辛这说法显然太武断,在他看来,只有阅读诗歌、小说的才是聪明人。最近美国艺术基金会发布了一份读书报告,说自1982年以来,阅读文学著作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了增长。25年来,一年中读过一本小说或一本诗集或一个剧本的人数不断下降,美国统计局调查显示,这个状况在2008年逆转了,尽管看诗歌或剧本的人还在下降,但看小说的人多了起来。特别是18到24岁这个年龄段,他们看小说的增多了。

这份报告发布之时,正是北京图书订货会结束之日。国内外的出版商,日子大多不好过。上海一编辑到北京出差,告诉我“现在最不好卖的就是长篇小说了”。但事情总要辩证地看,我有个大侄子,床头摆着一大摞《最小说》杂志,我就躺在他床上看完了《殷商舰队远征玛雅》。4年前,美国调查显示,那边的年轻人只有不到一半会看文学书,于是艺术基金会组织“大阅读”项目,逼着这帮孩子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哈利·波特”大卖,然后又是“暮光之城”系列,那边流行Stephenie Meyer,咱们这边流行“天下霸唱”。

美国这份报告,最受人诟病之处在于它把网络阅读也计算在内,基金会主席辩称,这并不是“文学阅读者”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要是苏珊·桑塔格,肯定会把网络阅读和书本阅读截然分开,她老人家说过,书写的文字变成广告所驱动的电视画面,只意味着内心世界的死亡——以及书籍的死亡。桑塔格在《致博尔赫斯》中说,阅读可能是一种逃避,也可能是另一种自我实现。这说法倒是可以用来解读那份读书报告,美国艺术基金会一管理者说,现在大家都不怎么消费,只有办张图书卡,去借书看是收益最多的。密歇根大学一教授也说,阅读文学可以让人们从目前糟糕的经济形势中逃避一下,上来透口气。

2009年一开始,我周围就是一片读小说的风气。卡佛的小说出版了,好多人读卡佛;塞林格过90岁生日,新的中文译本也出了,大家又读塞林格。桑塔格的遗作《同时》也出版了,好多人也在读,里面有篇演讲叫《文学就是自由》,把小说家捧上了天,也把读小说捧上了天,她说:“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尤其是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

亚马逊网站推出Kindle阅读器的时候,苹果老板乔布斯说,这个产品本身没啥问题,但这个市场有问题,美国人已经不读书了。说完这话,乔布斯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眼看就要挂了。《福布斯》杂志立刻征求读者意见,问大家,在乔布斯去世之前,你还希望他能设计个什么东西出来。读者纷纷表示,还是设计个电子书阅读器吧。上面提到的阅读报告,并没有把Kindle读者计算在内,估计要到经济形势好转之后,人们才会购买更多的消费电子产品吧。

前些日子看新闻,说因为经济危机,美国离婚的人数减少了,大家盘算了一下离婚的代价,都打算凑合过。后来又看到新闻,说因为经济危机,韩国避孕套的销量大幅上升,萧条时期没那么多娱乐,大家早早关灯摇床拱被。后来又看新闻,说伦敦金融城,好多银行从业者没了那么多业务,就在交友网站上注册,寻找意中人。如今这份阅读报告又告诉我,因为经济危机,美国人民开始看小说了。这样说来,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大家轻闲下来,料理一下自己的个人问题,夫妻生活更和谐,还从文学阅读中获得了久违的想象的乐趣。让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吧。■

(文 / 苗炜) 心碎

上一篇: 门德尔松
下一篇: 她曾经是个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