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股的争议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首先是瑞士银行清仓中国银行,然后是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外资股东和中国银行业的蜜月期结束之后,纷纷选择了分手。洋“大小非”的减持是否预示着中国银行股的寒冬即将到来?这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对于外资机构而言,此时减持套现中国银行股,首要目的在于改善自身因为次贷危机而恶化的现金流。尽管中国的银行股在过去一年内股价已经大幅下挫,但对于瑞银、美银等投资者而言,此时出售仍可获得不菲的收益回报。从2005年至2008年底,美国银行以0.14美元/股、0.3美元/股、0.33美元/股和0.36美元/股等价格增持建设银行股票,此次以0.5美元/股的价格出售,即使较当日收盘价有10%左右的折扣,但和过去的历史成本价相比,仍然获利丰厚。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银行的利润大幅下跌68%,仅为11.8亿美元,同时还要收购巨额亏损的美林证券,对于次贷寒冬中的美国银行,出售部分建行股票所得28亿美元可谓雪中送炭。2005年,瑞士银行以4.9亿美元买入中国银行33.78亿股股票,此次虽然以低价全部清仓,仍然获得8亿多美元资金,投资回报率超过60%。对于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5亿美元的瑞士银行,从中国银行所获8亿美元的意义自然也是不言而喻。这也从侧面说明,在过去几年内,中国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投资者的乐园,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市场。
银行股曾是A股市场最赚钱的股票之一,同时由于银行股极大的权重,在A股市场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2008年上半年,14家银行实现净利润2303亿元,为A股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42%,和2007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9%,几乎和A股市场全部新增利润相当。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存贷差收入,在过去宏观经济的上行周期,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大,利率处于加息周期,银行对贷款利率有较大的议价能力,这些都保证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从2008年9月开始,央行开始连续减息,在降息周期下,银行的息差缩窄,将会成为制约其盈利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银行息差主要有存贷款利率水平和存款定期化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对2009年的银行业都存在负面影响。随着宏观经济恶化和物价指数的下滑,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央行还将在2009年进一步降息,降息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减轻企业的资金成本,其实也就意味着银行和其他行业之间的一次利润再分配。尤其是非对称的降息——下调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不变,对银行的打击最大。另外,出于拯救房地产市场的目的,国家对房贷利率优惠幅度从8.5折扩大至7折,这些都将对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不过对银行而言,对此也不该有太多怨言,因为银行和房地产的利益高度相关,如果房地产崩盘,银行损失的将不仅是几个点的息差。其次,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定期化程度,也会加大银行的资金成本。在股市动荡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回流银行,并且选择了长期存款,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尽管从2008年9月降息以来,现在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25%,但由于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也没有减弱。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0月和11月的总存款同比增长20%,其中活期存款增长约为10%,定期存款增长约为30%。定期存款的显著增长,将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较大的资金成本压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具体到银行个股选择,银行定期和活期存款的比例、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指标。
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国家货币政策从紧缩转向宽松,银行需要比从前更积极地发放贷款。国务院公布4万亿元计划的同时,还宣布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随后又在2008年底做出安排,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M2)由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构成,在宏观经济减速的背景下,企业减少开工,贷款意愿不强,2008年11月的M2增速萎缩至14.8%,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7%的目标将有可能成为各大银行在2009年发放贷款的政治任务,预计2009年新增贷款余额为4.6万亿元左右。
对于银行业整体而言,2009年必须降低贷款的发放门槛,这意味着不良贷款的比例将会上升。同样是发放贷款,经济下行周期和上行周期的意味迥然不同。在A股14家银行股中,深发展的不良贷款率最高,2008年三季度为4.3%。其次为中行、建行和工行三大行,不良贷款率略高于2%,其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多在2%以下。和前几年一些银行动辄超过10%的不良贷款率相比,国内银行的资产质量已经有了显著改善,这一轮金融危机,将是对国内银行最近几年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中国的银行业能够在经济上行周期取得良好业绩,在下行周期是否也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在银行的息差缩窄之后,部分银行是否能够在传统的息差收入之外寻找更多利润,迎来中间业务的发展机遇?
在未来不确定风险加大之时,银行间的业绩将会出现分化。前期一些采取较为激进会计方式、较少计提拨备覆盖率的银行,利润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比如拨备覆盖率仅为55%的深发展。而一些拨备覆盖率较高的银行,将有更多的缓冲空间来应对危机。比如拨备覆盖率高达216%的浦发银行,2009年初公布了去年的业绩预告,营业收入同比增加33%,净利润同比增加128%。2009年的信贷规模扩张虽然给银行业带来了不良资产上升的风险,对于个别银行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增长机会。在取消了信贷规模限制之后,一些银行有可能在4万亿元计划中争取到一些优质项目,这些有良好回报且风险较低的投资,将会成为银行未来两年内的利润增长点。
中国的很多大银行虽然已经成为海内外的上市公司,但是在中国经济的特殊时期,还是会承担一部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治成本,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因为金融机构的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营业税的减免或许可以期待。2008年,银行的所得税率从33%下降到25%,8个百分点的所得税优惠,为去年的银行贡献了15%的净利润增速。中国的银行业目前的营业税率为5%,如果在此基础上大幅继续减免,对于稳定银行的业绩下滑大有裨益。这样的期待并非空穴来风,去年底,出于扶持中小企业的需要,银监会相关人士就已经表示,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或可减免交营业税。
从估值的角度看,A股市场市净率略高于两倍的银行股有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和宁波银行4家,其余10家银行股的市净率均低于两倍,其中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的市净率仅为1.4倍。从市盈率角度看,以2008年的预期业绩为基础测算,14家银行股的市盈率基本上都在10倍以内。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体现了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悲观预期。2009年上半年,国内的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央行继续加息的可能性极大,银行息差还有进一步缩窄的空间。加之2008年上半年银行业绩的高基数,2009年上半年的银行业绩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此时有可能是投资者对银行股最恐慌的时刻,这也是银行外资股东在此时减持的部分理由。
在瑞士银行清仓中国银行、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之后,洋“大小非”的动向也在短期内成为影响银行股股价的不确定性因素。2009年解禁的洋“大小非”大致如下:高盛和德累斯顿银行等外资股东持有工商银行的H股将于4月、6月和10月分批解禁,美国银行持有的部分建设银行H股将在5月解禁,新桥持有的深发展A股将于6月解禁。这些被次贷危机困扰的外资股东,也有可能效仿瑞士银行,在解禁期满后迅速套现。
从悲观的角度看,如果中国经济难以迅速恢复增长,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根本起不到刺激经济的正面效果,那么银行将成为“保增长”的买单者。从乐观的角度看,如果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增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并没有人们想象中严重,那么,2009年的大规模信贷投放,反而有可能成为银行业绩再度高速增长的催发剂。■ 银行美国银行争议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银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