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玉瓶
作者:曾焱中国文人收藏,多半重书画古籍而轻器物。不过以普世审美趣味来看,古董珍玩呈现出来的富丽手工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喜爱。“台北故宫”选过一次十大馆藏,由专家和观众分开投票,结果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两份榜单再没有重合的地方:专家评的十大馆藏里有7件是书画。观众这边只选了2件书画,古董珍玩占了8件,其中玉器就有4件。西方人收藏中国文物艺术品,也偏好器物。历史上从国内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古代书画一般都在法国吉美、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这样的公共博物馆收藏。国际拍卖市场上,从西方私人收藏家手中出来的古代书画精品不多见,瓷器、漆器等工艺品项类中,顶级拍品却往往出自西方私人收藏家。近几年行情突然大幅上涨的清代玉器也是这种情形:2006、2007年,香港佳士得连续推出两场“瑰玉清雕——Alain and Simone Hartman重要玉器珍藏”,收藏者哈特曼(Hartman)夫妇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亚洲艺术品古董商。2008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批清代宫廷玉器,其中多数也是20世纪英国私人收藏家的旧藏。
清乾隆御制白玉蝴蝶耳活环大洗 , 最初为布
查南·渣甸旧藏,1946 年被温顿先生在伦敦拍卖会上购藏。这件玉洗器形之大十分罕见(直径 34 厘米)
欧洲对中国事物的迷恋,在18世纪曾一度达到极致,但也流于炫示和好奇,最终没能留下真正深刻的精神印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汉学家亨利·科尔迪埃(Henry Cordier),在他的书中详细讲述了那个时期的法国和欧洲上流社会如何追逐中国工艺和中国风尚。从他引用的文献中可以了解到,17世纪末巴黎人已经开始倾慕中国事物,以为时髦,“开店经营,并且买卖画作、中国家具、瓷器和水晶的商人以及那些拿这些货物互相交换的人……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曾为洛可可派画家华托充当保护人的沙龙贵妇德·朱利安娜夫人死后,她的私人收藏品被送拍卖,目录上仅中国瓷器就有250件。和纯粹依靠文献资料来进行东方研究的西方学者不同,科尔迪埃在中国生活过7年,1869到1876年在上海一家美国公司任职。1876年离开中国,直至1925年在巴黎去世,研究中国文化用了他后半生将近50年的时间。如科尔迪埃描述,商船从中国广东出发,目的地为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洛里昂港口(Lorient),运进的中国货品有黄色丝织品(云锦)、中药、烟火、瓷器以及“福州的棕色和金色漆、北京的红色漆”等物,名单上也有“玉做成的花瓶和神像”。欧洲人喜欢的是云锦、瓷器、漆器、象牙雕刻这些精巧的中国工艺品,玉制花瓶质地华美,手工繁复,正符合欧洲人对东方的想象。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中国事物风行欧洲的100多年,对应的中国时代正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也是玉器制作工艺走入鼎盛的时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新疆准噶尔和回部后,清廷控制了和田玉料的开采权,和田玉料得以大量入供宫廷,加上乾隆帝酷爱玉器,宫中玉器制品的数量和品类达到顶峰,玉质的美、工艺的繁丽都超过了历朝历代。一位收藏高古玉器的藏家在采访中曾很无奈地对我说,以玉器的文化内涵和形制的高贵大气,现在被市场崇尚到无以复加地步的乾隆玉根本比不上战国、汉代的古玉礼器,但正因如此,欣赏乾隆玉较少需要历史和文化积累,以玉质和雕工就基本可以评定,他认为这也是为什么明清玉器和“乾隆工”在巴黎、香港等地拍卖市场被捧到天价的原因。2000年以来,拍卖市场上创天价成交纪录的玉器80%都出自乾隆朝。
乾隆时期,用玉范围遍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留存数量比较多的有陈设用品、生活用品和文房用品三类。在清宫档案中,用于陈设的玉器称为“玉陈设”,包括山子、插屏、如意、簋、尊、鼎、瓶、花插以及圆雕的动物、花卉、人物等摆件。清代玉瓶是拍卖市场上陈设玉里面最受关注的一类,数量多,成交价格也比较高。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清乾隆白玉鹤鹿同春双耳活环瓶拍卖了1132万元。2008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推出的几件约翰·布查南·渣甸爵士玉器收藏,里面有件御制白玉雕穿花八吉祥盘龙纹双兽耳活环盖瓶,又创下玉瓶成交的新纪录2236.7万元。这件玉瓶只有28厘米高,在玉瓶里不算大器(大的在50厘米以上),但它玉质剔透,玉工极其细腻,中间为盘龙戏珠,四周雕有精美的佛教八吉祥图案。这件玉瓶最早被外界知道是在1935年冬天,当时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了一个中国艺术品国际展览会,这是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展示之一,集中有735件北京故宫珍藏和众多私人藏家的精品,展出的清代玉器主要来自布查南·渣甸爵士收藏。清末民初时局动荡,中国文物艺术品大规模外流海外,这段时期欧美又兴起争购中国古董艺术品的风气,这背后可能还残留了一点类似18世纪那种对于中国事物的新奇迷恋,但已经失却东西方文化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表现为物质上的掠夺,或者说不平等贸易。渣甸爵士就是在这段时间收藏了那批清代宫廷玉器。关于这位怡和洋行渣甸家族的后人,一般资料里都提到他酷爱一种苏格兰贵族的猎狐运动,是邓弗里斯郡的猎狐队队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英国皇家骑兵队上尉的身份参战,之后代表家族掌管著名的怡和洋行。他收藏中国玉器的爱好,倒是少有记载。
1935年展览之后,渣甸爵士开始出售自己的收藏,这件玉瓶和他的多数藏品一起,被英国另一位私人收藏家温顿(E.J.C.Vint)购买。因为怡和洋行的名声和地位,在谈论这件玉瓶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强调它是渣甸爵士的旧藏,实际上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在温顿家族手中,以藏家和藏品的缘分,这件玉瓶和温顿的名字应该更难分开才是。温顿1894年出生在一个做羊毛生意的大家族里。在他的家乡,温顿家族以热心赞助画家和音乐家闻名。温顿本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他移居到英国乌司特郡,买下一个水果农场并且经营得非常成功。大约在1937年,他开始了对玉器的大量收藏,收藏象牙和琥珀也是他的兴趣。温顿不但买了渣甸爵士的这批玉器,也从伦敦的拍卖会上购买了很多其他收藏家的东西,比如2008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另两件宫廷生活用玉珍品——清乾隆白玉雕十二辰双喜活环奁和御制白玉雕菊花纹茶壶,就并非渣甸旧藏。玉奁是温顿1937年从伦敦拍卖会上买下来的最早一批藏品之一,通体精雕蝴蝶纹饰,开光内深浮雕十二生肖图案,贵气流溢,拍卖中以1840.6万元创下玉制香炉的成交纪录。那件18世纪白玉雕菊花纹茶壶虽然没有确定为“乾隆工”,但据香港佳士得的专家介绍,它的器形和纹饰都十分罕见,光素壶身,上面散落地雕了几瓣菊花,清雅脱俗,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白玉茶壶在公开出版物上有过著录。■ 文物玉盘乾隆白玉文化艺术品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