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家有喜事2009》

作者:李东然

(文 / 李东然)

大家的《家有喜事2009》0( 电影《家有喜事 2009》剧照 )

导演谷德昭说:“不是每部在春节时上映的电影都能叫做贺岁片的。《家有喜事2009》仍要成为过年时家家桌上都要摆的糖盒那样的东西,中国年是家庭气氛最集中的体现,贺岁片的关键是让一家大小都能到戏院里来,全家人从头笑到尾,团圆开心过大年。这也是《家有喜事》作为港式贺岁喜剧经典,最有价值的精神延续。”

新版《家有喜事》中,年过60岁的黄百鸣再度出山,一改往日“花心老公”形象,对片中的“强干剩女”吴君如展开强烈的攻势。

黄百鸣是香港影史上响当当的人物。80年代,他创办新艺城电影公司,主力拍摄喜剧电影。1988年,他拍摄《八星报喜》,和周润发、张学友演三兄弟,成为香港第一部告别动作的家庭喜剧,也被看做港式贺岁喜剧诞生的标志。1992年的《家有喜事》更以此为蓝本,成为港式贺岁喜剧的经典之作。接下来,《花田喜事》、《大富之家》、《家有喜事1997》等等,这些耳熟能详、至今逢年仍在电视台反复播放着的贺岁喜剧,部部出自他手。一直以来,他是港式贺岁喜剧的代表人物。

2000年的《大赢家》,却是一次叫黄百鸣至今难忘的滑铁卢。他对本刊记者回忆说,作为创作者,他为连贺岁喜剧都难逃当时香港电影的整体颓败而不甘,但作为公司老板,他毅然远离了自己一手打造的港式贺岁喜剧,并且一别就近10年,“除非香港电影整体找到了新的方向”。

2004年,也就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式实施之后,黄百鸣的东方电影公司开始发掘内地市场,首先是拍摄更多面向内地的动作片,几年下来,观众反应和市场回报越来越好。于是他说:“这时候,我感觉港式贺岁喜剧能回来了,只是依着那些动作片积累下的经验,也要有些不一样了。”

大家的《家有喜事2009》1( 电影《家有喜事 2009》剧照 )

在黄百鸣看来,时隔11年,《家有喜事》的回归,不仅是影片本身精神的延续,对于港式贺岁喜剧的今后,意义更加深远。“希望和当年一样,这部《家有喜事2009》也能成为转折和标杆,能给后面的片子指路。”他对本刊记者笑言,为了此次重出江湖,他都努力找回了失散多年的8块腹肌。

黄百鸣说,虽然这些年他都没有拍贺岁片,却很认真地关注了内地的贺岁喜剧。“当年冯小刚导演的《不见不散》,就是我在香港发行的。我个人很喜欢冯导演的作品,但是,香港观众接受起来还是困难。同样,以前的香港喜剧可能叫香港本地人笑得人仰马翻,但内地观众可能就觉得是在胡闹,毕竟是文化有一些差异。”

黄百鸣对本刊记者强调,这一次的《家有喜事2009》,就是为了能把两个地区的口味拉近一点:“我希望这个差异不要这么大,现在的喜剧,最重要的是,不要那么闹,尤其不要再胡闹,一定要合情合理,让观众有亲切感,要让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发生在身边的,笑料也要更加自然,这样内地的观众比较容易接受。”

影片导演谷德昭同样是《家有喜事1992》和《家有喜事1997》的编剧,在他看来,面对所谓的差异问题,好莱坞有最值得借鉴的教材。他告诉本刊记者:“为什么香港、台湾、内地,甚至全世界都能看好莱坞的电影,不分什么南北。我就想,干脆拍讲华语的好莱坞式样的电影,比如演员的搞笑方式,故事讲的东西,都不要分很实际的地区性了。我不会讲很香港的事,也不会讲很内地的事,要讲人物关系或者人物性格的笑料,比如一些当下现象,女孩子越来越大,可还没有结婚,心里急嘛,这是大家都懂的,因为我希望大家看的时候都能很投入。不再是旧版《家有喜事》里那个典型的香港家庭了,有内地演员、内地的景点,就是告诉观众这个家,内地也好,香港也好,是人人有份,谁也不是在看人家家里的事。”

谷德昭导演回忆说,从前没敢想过把港式喜剧怎样推向内地,因为差距太大。当时电影局派人过来香港开会,他曾直截了当问内地方面究竟需不需要喜剧,当时电影局的回答是,要,但是要有水平有品位的喜剧。于是,他开始把这个放在心上。

“想想后,我就觉得很对,既然要这个大市场,就要学习。对于内地的观众,一部电影首先要够得上是放在影院里看的影片,然后再说是不是一部喜剧。也就是说,影片的画面、声音、演员、桥段,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个要求对于香港电影自身的不足也是促进。内地的电影市场一直在成形,在进化,以前是比较文学、比较严肃的,但是现在的气氛是已经越来越活泼了,也喜欢一些活泼的东西了,所以香港喜剧的一些传统也不是全要丢弃。对于香港的导演,现在面临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怎样拍一部电影能得到内地观众的喜欢。”

谷德昭记得王晶曾说过,逗观众笑其实最难,好像踢足球守门一样,球踢过来,什么时候起来顶那个球,真的没人能教,只是个感觉,对了,就顶进去了,感觉不到,就顶不进去,喜剧尤其是这样子。他说,自己拍了多年喜剧之后,王晶的话才越品越有道理,所以,拍《家有喜事2009》前,真就非常用心地为内地观众寻找感觉。

“真正好的喜剧导演掌握的就是一种节奏,是呼吸一样的下意识,但却是绝对来自人群的。我之前有一段时间经常来内地,到上海,到北京,到重庆,到了就坐在当地影院里看电影,专门感受内地观众的节奏。开始一段时间,我觉得很奇怪,我笑的时候他们不笑,我不笑的时候他们反而笑得很开心。后来慢慢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同步就越来越好了,感觉也开始对劲了。所以没有办法讲出来具体是怎么样的东西,喜剧就是这样,从人群里来,到人群里去,所以我现在用的也是这方法。”

谷德昭告诉本刊记者,以往他自己电影上映的时候,也要到九龙、新界、港岛等不同的地方去重新看,因为肯定能收获到不同的感受,现在就更过瘾了,能飞到上海、北京、重庆、广州等等更多的城市去看,看看不同地方各自对哪些笑料会有所偏好。他说他在一点点重新学习,《家有喜事2009》像是个试验,把自己相信的都拍出来,“希望有点成绩,之后,就有机会能一部一部慢慢来”。

如此彻底的变化,会否让香港喜剧文化不复存在,港式贺岁片的“港式”二字又何处落脚?

在谷德昭看来,如果说喜剧是用笑声来超越社会矛盾,表达一定人群的理想和自由,那么,时代不同,香港的喜剧本身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他说:“香港也是每个年代都有不同气质,于是各阶段都有不同的喜剧和喜剧演员。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年代,不仅是因为有了周星驰这样特殊的演员,就有了这样的演绎方法,更因为那个年代对香港人来说是很尴尬的时期,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都很迷茫,才出现了那个类型的喜剧,其实是给大众减压的。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整个香港的态度是要和内地怎样合作,整体话题都不一样,喜剧当然也不一样。”

谷德昭同样强调,所谓的“港式”还是指,在后现代氛围的香港,趣味是艺术作品的第一竞争力。“学习也好,调整也好,现在香港导演都还遵循一条,就是把娱乐观众放在第一位。比如人家会问,你们这些香港导演也拍喜剧,内地导演也拍喜剧,你们有什么优势呢?我就说,我念书比较少啊,没有包袱啊,拍喜剧就一心一意娱乐观众,可能有些想在电影里面讲的,我也会讲,但我绝对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而把娱乐观众放在第一位。可能就是这样,香港喜剧的节奏才显得明快,观众能在其中得到更直接的快乐。这始终是我做喜剧的方向,是我理解中所谓‘港式’的精髓。”

“时代不一样了,市场不一样了,现在这个家可比以前宽阔多了,是大家的‘家有喜事’了。”谷德昭很愿意这样总结眼前的《家有喜事2009》。■ 香港谷德昭家有喜事2009黄百鸣家有喜事中国电影电影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