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时代的亚历山大梦
作者:何潇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即亚历山大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 of Alexandria),在当时,毗邻有“缪斯之屋”之称的博物馆,并为博物馆所使用。《亚里斯提亚书信》上记载,最早的管理者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德米特利厄斯。图书馆从公元前300年开始修建,待正式开放,已是托勒密二世的时期。到了今天,它的确切形貌已不可知,但人们可以从大学校园的布局里揣摩一二。据称,其内包括散步道、花园、餐厅、阅读室、讲堂和会议室。当时图书馆藏书据称超过50万卷,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有人宣称,“全世界70%的图书悉数汇集于此”。尽管这些数据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其丰富的藏书,图书馆才得以吸引当时地中海一带的名士,如欧几里德、阿基米得等人。在图书馆大厅的墙上,高于书架的地方,有一句著名的题词:“灵魂治疗之所”(The place of the cure of the soul)。若在这句题词上稍加改动,或许更能表达隐藏在这所宏伟浩大图书馆下面的亚历山大的雄心:“灵魂中心之所”(The place of the centre of the soul)。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亚历山大大帝的梦想,远高于一片广袤的疆土。
这个世界的“灵魂中心之所”,只存活了300多年,便毁灭于公元48年的一场人间大火。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Parallel Lives)里写道:“当敌人试图切断海上联系,他(恺撒)只能在自家船上引火,火焰蔓延到码头上去,最终摧毁了这座伟大的图书馆。”有观点认为,恺撒此举是有意而为,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上帝的归于上帝,恺撒的归于恺撒,归于亚历山大的,恺撒把它送给上帝。”
2008年11月20日,欧盟数字图书馆(Europeana)在布鲁塞尔正式对公众开放。不少人将其与被恺撒一把火烧掉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联想到了一起,这是从其浩大的规模上说的。欧盟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提供多语种搜索服务的网站,汇聚了超过200万的书籍、手稿、画作、地图、照片、电影等资料。为其提供材料支持的是超过千家的欧洲文化机构,许多顶级博物馆、图书馆,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等,都是重要贡献者。欧盟27个成员国全部参与其中。
在欧盟数字图书馆,你可以找到什么?组织者开出了一份让访客心旌荡漾的名单,足以将整个欧洲的文化一网打尽:来自德国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柏林墙倒掉的电影……来自法国的,1789年的《人权宣言》、1857年的《恶之花》手稿……来自意大利的,但丁的《神曲》、伽利略之墓;来自荷兰的,魏美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来自瑞典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铜像;来自奥地利的,莫扎特的手稿……名单上这些,仅仅是这个雄心勃勃的数字图书馆的冰山一角。
有人宣称:“亚历山大的梦想借助网络得以重生了。”时至今日,可以实现这个梦想的,似乎只有网络。没有哪个国家的当权者,可以像当时的亚历山大一样,用一种世界君主才有的姿态和手笔,来建立这样一个全世界精神收藏所。很多人相信,这个没有外在实体的网络图书馆,将因肉身的缺乏而占到便宜,譬如,不受时间的侵袭,所以,它可以活得更长,甚至不老不死。然而,实际情况是,不过几小时,欧盟数字博物馆就完成了它的第一次人世之旅。导致它死亡的不是恺撒的大火,而是比大火更盛的访问者的热情。在其开放的第一天,由于不堪负荷每小时上百万次的浏览量,网站瘫痪,只得关闭,并且在此后的几个星期之中,都无法恢复正常工作。
这样的结果显然出乎建设方的意料,但技术上的马失前蹄并没有让相关方面感到士气受挫。马丁·塞尔玛耶(Martin Selmayr)是欧盟负责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发言人,在他看来,“欧盟数字图书馆是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他没有就网站脆弱的技术支持向用户表示歉意。就欧盟数字图书馆的这次关闭,《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给出了这样的标题:《人人都爱数字图书馆,或许,爱得多了一点》。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崩溃,那些对欧盟数字图书馆满腔热情的人,大概不会去留意其背后位于海牙的技术中心。这项计划的支持服务器来自荷兰皇家图书馆。实际上,在数字化博物馆收藏和档案数字化方面,荷兰处于欧洲前列,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和希尔弗瑟姆市(Hilversum)的视觉音像博物馆都是该国引以为傲的成果。“欧盟数字图书馆的前身是皇家图书馆推出的一个网络服务,将欧洲所有的国立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图书馆的战略总监汉斯·杨森(Hans Jansen)说,“由于那个项目运作的成功,欧洲委员会才邀请我们领导欧盟数字图书馆的建立。”这些不是普通搜索者所关注的,对他们而言,首要的是技术过关。有人指责说,要想建设网络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你先得成为网络上的亚历山大。
此前,网络上的亚历山大大帝们已经做起了建立图书馆的盘算。2006年,微软公司曾推出网络图书馆的方案,但去年5月,微软宣布关闭其数字图书馆业务,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图书馆缺乏盈利。在这方面,真正的网络亚历山大大帝是Google公司,微软只是应声而动。2004年,Google宣布筹建全球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合作。项目预计于2015年完成,届时,将有1000万册书籍可供查阅。Google表现出了类似亚历山大的魄力: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可能需要1万个人工作一年,耗费12亿美元,而在5到10年间,这个项目都不会为Google带来任何收入,同时,还可能要承担版权起诉的风险。然而,Google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就在去年10月,Google与代表全世界作家和出版商的美国作家协会及美国出版商协会公布了一项突破性和解协议,赔付1.25亿美元解决作者和出版商目前的诉讼以及法律费用。这意味着,Google将扫清拦在其数字图书馆宏大前景前的又一个障碍。
很多人将财力雄厚的Google看成是欧盟数字图书馆最大的竞争对手。除了技术,欧盟数字图书馆在财力上也显得稍逊一筹。作为一个非商业机构,它的财政支持主要来自欧盟。在2009至2011的3年时间里,欧盟的eContentplus项目将负担图书馆80%的财务所需,每年共计200万欧元。此外的20%,由成员国的文化机构负担。与Google动辄上亿美元的大手笔相比,欧盟数字图书馆的预算只是个小数目。
然而,组织者似乎没有将Google看成是自己前进路上的大敌,他们有自己的优势:权威。“当你搜索Google,你不知道自己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但在这里,你可以。”当有记者提及Google的在线图书馆,欧盟数字图书馆的负责人吉尔·卡辛斯(Jill Cousins)用了文化机构提及商业的经典口吻说,“这些机构存在了好几百年,你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并且,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Google对欧盟在数字图书馆项目上的积极,表示了欢迎。“欧盟数字图书馆给出了一个强力的信号,即,作家、出版商、图书馆以及科技公司可以联合起来,让共同知识的获取更加民主。”这个回答显得饶有意味。
在2009年到来之前,欧盟数字图书馆终于再度上线,以初次试验时的4倍容量开门迎客。这一次,它的态度要更谦逊,在网站的首页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警示:“网站处于试运行阶段,用户可能无法得到最佳体验。”要得到这个最佳体验,人们需要再等上两年,到2010年,欧盟数字图书馆正式完工时,其存书量可望达到1000万册以上。尽管如此,若拿欧洲实体图书馆的25亿册藏书量作为参照比较,“虚拟时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个名号,听起来多少还是有些虚。■ 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亚历山大虚拟虚拟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恺撒